伯恩斯之所以不装了,是因为他无需担责了
一年前的伯恩斯还在忧国忧民
多个平台刊发了日媒记者采访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的文章,《美前驻华大使不装了:凭啥和中国组G2划“势力范围”?》
文中伯恩斯宣称,“门罗主义”(美国反对欧洲在西半球进一步殖民)制定于200多年前,当时的美国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如今已截然不同,美国的未来在“印太地区”。
世界五大经济体中,有四个位于“印太地区”。“我想说,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的四个国家——日本、美国、印度和中国,都在‘印太地区’。” “我们为什么要告诉中国人:‘这是你们的势力范围,我们不会打扰你们’?”
说这才是霸权思维的原型,朋友们应该没有异议吧?
记得伯恩斯在2024年2月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在谈到“有些人”称应该结束(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时,伯恩斯还算客观地说,“这样做的后果会使75万个美国家庭无法解决晚餐问题”。
两个时间两场采访,同一个人同一张嘴,立场天差地别。有些朋友不理解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这个疑问一句话就可解决,伯恩斯是民主党人,2024年他是拜登政府驻华大使。
无论从党派利益还是大使职责考虑,2024年时的伯恩斯只能客观地说明中美经济如果脱钩将给美国造成什么样的实质性危害。
但2025年是特朗普政府了,而且伯恩斯也不再是驻华大使,一个民主党人无需再为共和党的政府维护中美两国的关系,也无需再为美国的经济状况考虑是栽花还是栽刺的问题,当然是能栽刺就尽量栽刺才好。
伯恩斯的立场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美国政治生态的必然产物。当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时,政客们的立场就会像变色龙一样随环境改变。这种政治与经济双标的背后,显现的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深层矛盾——既想从中国市场获利,又企图遏制中国发展。如果说一年前他关心75万户美国家庭的晚餐问题,那么现在加州大豆的滞销,底特立的锈斑车企就不是他应该关心的事了。伯恩斯两个时期的两幅嘴脸,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对中美关系更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脱钩、对抗、扼制中国的发展成了美国政治正确的标杆,伯恩斯离职后的这番话才是他政治态度的真相。
第二,政治利益高于一切成了美国政界的主流意识,这既体现在他们的党派争吵上,也体现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
更值得警惕的是,伯恩斯将日本、印度与美国以民主的概念并列表述,暴露出美国拼凑"印太版北约"的野心。这种刻意将地区国家工具化的做法,与200年前的门罗主义形成讽刺性呼应,当年反对欧洲殖民主义的美国,如今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推行新殖民主义。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年门罗主义出台时,美国是建国刚过100年的小国,但现在中国已成为13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了。美国的伯恩斯们却还在用19世纪的思维划分势力范围,我们不知道靠霸权惯性支撑的美国还能走多远,但历史车轮不会停下来等候美国的醒悟。
但一年后的伯恩斯已无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