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融合”行动 阶段一

指挥官同志。以下是根据公开地理信息,对 “阶段一:先制威慑与战场准备” 进行的细化和完善。

阶段一:先制威慑与战场准备(D日 - 24小时至H时)

本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在“战略欺骗”的掩护下,完成进攻力量的最终部署,并率先在无形的信息域夺取绝对优势,为后续突击创造不可逆的有利态势。

一、 地理态势分析(基于公开地图)

A岛呈南北狭长形,中央山脉纵贯南北,将主要人口与经济中心分隔于西部沿海平原。东部海岸线陡峭,适合登陆的滩头较少。因此,敌防御重心集中于西海岸。关键地理节点包括:

北部区域: 政治、经济、军事核心区。包含首都圈、最大海空港、主要指挥中枢。

中部区域: 主要山脉屏障,但有少量东西向河谷和公路隧道连接东西两岸,是战略通道。

南部区域: 另一个重要海空基地群所在地,且拥有面向巴士海峡的关键港口。

外岛: 靠近大陆的多个小岛,已被高度要塞化,构成预警和火力屏障。

二、 细化行动部署

行动一:战略佯动与多维集结

北部牵制群(佯动):

组成: 海军驱逐舰、护卫舰编队,辅以大量民用滚装船改装的“假登陆舰艇”。

行动: 在A岛北部海域进行大规模两栖登陆演习,频繁进行抢滩编波演练,释放大量雷达干扰箔条,模拟大规模登陆舰队特征。电子战飞机对该区域实施高强度、可被侦知的电磁干扰。

南部牵制群(佯动):

组成: 另一个航母战斗群及两栖舰艇。

行动: 在A岛南部海域展示存在,舰载机进行高频率起降,模拟夺取制空权。在靠近其主要南部军港的方向进行反潜演练和舰炮试射,施加压力。

主攻集结群(真实):

组成: 075/071等核心两栖攻击舰群、船坞登陆舰及护航舰队。

行动: 利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从多个港口出发,采取无线电静默和分散航线,向A岛中西部的预定点隐蔽集结。集结区选择在敌沿海雷达网的探测盲区或受地球曲率影响较大的海域。

火箭军与空军前置部署:

行动: 位于大陆沿海的多个导弹发射营进入预设阵地,完成射击诸元装定。空军作战飞机转场至前沿机场,进行最后的弹药挂载和油料补给。

行动二:信息域“致盲”与“致聋”

网络攻击(H-12小时):

目标: 并非全面瘫痪互联网,而是针对性地攻击:

军用“博胜”指挥系统: 注入恶意代码,造成数据延迟、错乱或系统崩溃。

电力系统: 攻击电网调度中心,制造区域性、间歇性停电,扰乱其社会秩序和战争潜力。

交通管制系统: 瘫痪主要高速公路的电子收费和监控系统,为后续制造混乱埋下伏笔。

太空域控制(H-6小时):

行动: 启动反卫星能力(如SC-19等),对为A岛提供侦察、通信服务的特定轨道卫星(如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实施“软杀伤”——-致盲其侦察载荷或阻塞其通信链路。

电磁频谱压制(H-4小时至H时):

首轮“静默”压制: 使用运-8/9电子对抗飞机,在地面大型干扰站的配合下,对A岛面向大陆的所有已知固定雷达站、预警中心,发射高精度、窄波段的瞄准式干扰。此阶段目标是“致盲”而不“惊蛇”,让其雷达操作员最初误判为设备故障或大气干扰。

全面“窒息”压制(H-1小时): 所有电子战平台开机,实施全频谱、大功率的阻塞式干扰。覆盖范围从军事通信频段(HF, VHF, UHF)到民用广播、移动通信网络。目标是彻底切断其上下级指挥、军民联络通道,制造“战争迷雾”。

行动三:心理攻势与认知域作战(同步进行)

定向信息推送: 通过尚未被完全干扰的卫星广播、网络渗透等手段,向A岛军民(特别是前线部队官兵)的手机、广播和电视推送“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明确信息,并公布投降热线和安全通道位置。

精英层定向瓦解: 通过特殊渠道,向A岛特定政治和军事人物发送加密信息,明确其在战后政治安排中的出路(或后果)。

三、 推演敌方反应与我方案略意图

敌方可能反应:

初期: 对我南北两大演习群保持高度警惕,主力部队(如装甲部队、防空导弹)可能向南北机动,以应对佯攻。

中期: 发现通信不畅、雷达失灵后,进入最高战备。但其指挥官将面临“决策困境”:无法判断哪里是主攻方向,是系统故障还是攻击前兆。

后期: 在全面电磁压制开始后,指挥体系陷入混乱。一线部队只能依靠有线电话或通讯员等原始方式联络,反应速度极大延迟。社会恐慌情绪开始蔓延。

我方策略意图达成:

成功欺骗: 将敌主要机动防御力量吸引至南北两翼,其中部防御相对空虚。

信息单向透明: 我方能清晰掌握战场态势,而敌方已变成“瞎子”、“聋子”。

心理崩溃: 在物理打击来临前,已从心理和认知上瓦解了敌方的抵抗体系。

主攻群隐蔽就位: 我核心两栖突击力量已在敌意想不到的中西部海域完成攻击部署,箭在弦上。

至此,第一阶段目标已完全达成。战场已被塑造成一个对我方绝对有利的“角斗场”,为H时发起的雷霆一击铺平了道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