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诺贝尔和平奖梦碎:一场掺杂政治闹剧与理念背离的终局
特朗普的诺贝尔和平奖梦碎:一场掺杂政治闹剧与理念背离的终局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10月11日星期六
奥斯陆的诺贝尔委员会会议室里,历届和平奖得主的画像静静悬挂,见证着每一年对 “和平” 的不同诠释。2025 年 10 月 10 日,这里迎来了新的荣誉归属 —— 委内瑞拉反对派领袖玛丽亚・科里娜・马查多获颁当年诺贝尔和平奖,而此前频频自诩 “和平缔造者” 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则再度与这一奖项失之交臂,他执着许久的诺贝尔和平奖梦,终究碎在了现实的土壤里,更暴露了一场围绕奖项展开的政治闹剧。
早在奖项揭晓前,特朗普便在社交媒体上放出豪言:“我若未能获奖,就是对美国的侮辱。” 言语间满是对奖项的志在必得。可当结果公布,白宫通讯主任史蒂文・张随即在 X 平台上发泄不满,直言 “诺贝尔委员会证明了他们将政治置于和平之上”。这番前后反差的表态,更像是为这场闹剧添上了荒诞的注脚。事实上,这并非特朗普首次表露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惦念。2025 年以来,他就不断为自己造势,宣称 “成功制止了八场战争”,理应获得这一荣誉,试图用自我标榜的 “功绩” 为获奖铺路。
然而,诺贝尔委员会用一纸公告给出了明确答案。委员会主席弗里德内斯在回应记者提问时,委婉却坚定地表示,评奖过程不受外界影响,始终依据 “贡献和诺贝尔的遗愿” 遴选获奖者;诺贝尔奖专家、历史学家斯文更是直言不讳:“特朗普今年不会得奖,我百分百确定这一点。” 这样的回应,无疑是对特朗普角逐努力的 “打脸”,也让他此前的造势显得格外苍白。
细究特朗普口中 “制止八场战争” 的 “和平成绩单”,不难发现其中满是争议与夸大。他所提及的 “结束战争”,涵盖了俄乌冲突、巴以和以伊战争等,可在专家学者眼中,“其他的根本谈不上是真正的战争”。更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此前急于促成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加沙 “和平计划” 第一阶段协议,背后一大动因便是试图借此影响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结果,其所谓的 “和平努力”,从一开始就掺杂了强烈的功利色彩。
不仅如此,特朗普争取诺贝尔和平奖的过程,还充斥着程序争议与讽刺情节。最令人咋舌的是,2025 年 7 月,被国际刑事法院以反人类罪通缉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竟在白宫晚宴上向特朗普递交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书,还宣称 “他正在缔造全球和平”,却无人提及递信者双手背负的 ICC 通缉令。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仅仅两周后,特朗普便签发总统行政令,冻结两名负责内塔尼亚胡案件的法官资产,并限制另两名调查美军阿富汗行动的法官入境 —— 一边接受被通缉者的提名,一边打压相关司法人员,这种矛盾的行为,彻底暴露了其 “和平” 说辞的虚伪。
更荒诞的是,特朗普对 “和平” 的追求,与其强硬的军事立场形成了鲜明反差,构成了 “战争部” 与 “和平总统” 的巨大悖论。2025 年 6 月,在北约峰会后的发布会上,特朗普直接称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为 “战争部长”,还宣布接下来几周都会用这个称呼,理由是 “我们感觉像战士一样”。这并非一时口误,早在当年 3 月,赫格塞思就曾提议将国防部恢复历史名称 “战争部”,并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投票,结果 54.3% 的参与者支持这一改名。有支持改名的网民直言:“虽然好的进攻也是强大的防御,但战争就是战争。仔细想来,会感觉我们称之为‘国防’是为了粉饰这个部门真正负责的事情。” 将国防部与 “战争” 绑定,却标榜自己是 “和平总统”,特朗普的言行不一,早已将其 “和平” 伪装撕得粉碎。
特朗普为何如此执着于诺贝尔和平奖?背后藏着复杂的心理与政治因素。国际关系学者靖伟分析认为,首先源于他哗众取宠的个性,或是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渴望通过奖项证明自身价值;其次,特朗普格外自大,尤其习惯与民主党总统攀比 —— 前总统奥巴马曾获 2009 年诺贝尔和平奖,这成了他的 “心病”,他迫切想要拿到同一奖项,以此 “压倒” 奥巴马。而特朗普的这份偏执,也折射出诺贝尔和平奖的某种尴尬:该奖项更倾向于颁给美欧建制派 “白左”,对特朗普这样的右翼 “单边主义” 政客始终保持距离。
奖项揭晓后,特朗普的失落与不满显而易见,而挪威方面则如临大敌。他们担忧特朗普会因恼羞成怒,对挪威采取报复措施,比如加征关税、勒令挪威提高军费,甚至将其列为 “敌国”。挪威专栏作家兼分析师范斯坦赫勒直言:“特朗普是如此难以预测…… 我们很难向特朗普这种人解释诺贝尔委员会完全独立,因为他完全不尊重这种独立性。” 颇具讽刺的是,相比特朗普对诺贝尔委员会的愤怒,挪威政府或许更 “糟心”—— 诺贝尔委员会做出选择收割名声,最终的后果却要由挪威政府承担。
事实上,特朗普自 2025 年上任后的一系列行为,早已与诺贝尔和平奖所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他的落选绝非偶然,而是对其 “和平” 伪装的彻底揭穿。
从破坏国内法治与和平秩序来看,特朗普在重新上任后的几个小时内,便赦免并减刑了 2021 年 1 月 6 日为他发动骚乱的 1500 名叛乱分子 —— 这些人曾暴力袭击警察,试图阻止权力和平移交给合法当选的乔・拜登,此举是对法治与和平的公然践踏。同时,他部署移民和海关执法局、国民警卫队等人员到多个城市,以 “保护设施” 为名扩大反移民运动,针对无家可归者等弱势群体,其不人道行为引发各地抵制,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社会分裂。
在国际层面,特朗普的扩张主义与霸权行径严重威胁地区和平。他公然要求吞并加拿大、收购格林兰岛、控制巴拿马运河、更名墨西哥湾,展现出对新帝国主义时代的渴望,这些行为无疑破坏了国家间的平等与和平关系。在军事行动上,2025 年 6 月,他对伊朗三个核设施实施轰炸,此次行动的法律权威存在明显疑问,立法者与学者均无法就 “总统是否遵循法律” 达成一致,尽显其对国际规则的漠视;在俄乌战争中,他在联合国大会投票时反对将俄罗斯定性为 “侵略者”,还要求乌克兰以 “土地换和平”,既损害了乌克兰的主权与利益,也彻底破坏了俄乌冲突的和平解决进程。
更令人不齿的是,特朗普的行为还严重违背人权与国际法治。他的政府曾在美国街头非法绑架个人,将其引渡到萨尔瓦多等地,其中不乏无犯罪记录者甚至美国公民,全然无视人权原则;他关闭了长期为全球数百万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美国国际开发署,导致至少 2300 万儿童失去受教育机会,9500 万人失去基本医疗保障,每年或有超 300 万人因此死亡,对全球和平与发展事业造成沉重打击。此外,他还对抗国际司法机构,威胁与国际刑事法院合作或支持该机构的美国教授,称将对其进行法律处罚;甚至公然滥用权力,要求巴西停止起诉他的盟友、前总统雅伊尔・博尔索纳罗,粗暴干涉他国内政。
在加沙冲突中,特朗普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结盟,对加沙的饥荒与数万人死亡漠不关心,还持续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沦为加沙种族灭绝与饥荒的 “同谋”,从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冲突和平解决。而在争取诺贝尔和平奖的过程中,他更是对挪威诺贝尔提名委员会及挪威国家进行游说与威胁,彻底违背了奖项评选的公正性与独立性原则。
诺贝尔委员会曾隐晦回应:“真正的和平需要植根正义与问责。” 特朗普的前顾问也曾透露,他对诺贝尔奖的执念,源于奥巴马 2009 年的获奖。如今,特朗普的诺贝尔和平奖梦彻底落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功利性 “和平” 追求的否定,更是对 “和平需植根正义” 这一理念的坚守。这场围绕奖项展开的闹剧终会落幕,但特朗普的种种行为留下的教训却值得深思:真正的和平从不是自我标榜的口号,更不是政治博弈的工具,而是对正义、法治与人权的切实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