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围栏、冲保安、性骚扰,国庆看个音乐节有多危险?
来源 | 摇滚客
今日BGM,《算你狠》,陈小春
本文约257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这个国庆,最出圈的当属各大音乐节了。
但这个“出圈”可不是褒义词。
事实上只要你这几天关注热搜,就会发现音乐节的各种幺蛾子。
以前音乐节顶多就是脑残粉、卖天价水;
现在直接是不要命白嫖冲卡,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保安像老鹰捉小鸡般逮逃票观众的音乐节...
音乐节这种人群聚集地,最怕观众引起骚乱。轻则人潮拥挤、重则踩踏事故。
虽然万幸没出事,但这对场内买票的观众公平吗?有人趁机揩油;
有人甚至明晃晃被性骚扰了,因为人群骚乱还找不到作恶者...
很难想象一个卖了几万张票的音乐节,连基本的安保都无法保证。
咋滴,现在看个音乐节还有生命危险了?
咱先来说说“音乐节冲卡事件”。
10月6号在海龙湾举行的某音乐节,因为有人冲卡逃票一下子登上了热搜榜第一。
根据网上流出的视频,大量无票人员推翻围栏、强行闯关!
几段视频事件、地点均不同,说明“逃票、冲卡”不止一次、且在不止一次发生。
第一段视频是大量逃票人员冲向音乐节护栏处,看这规模至少百人以上。现场安保人员难以阻拦,多人冲进场内,同时伴随着大声尖叫。
第二段视频看得更清楚。
音乐节护栏出现两处裂口,合理猜测是被保安堵住了前一个裂口,这波人不死心又再拆围栏想冲卡…
冲护栏虽然性质恶劣,但好歹还是户外空旷场地,危险性不大。
这群人居然敢直接冲闸机!视频里能看到很多闸机口险些被推倒,以如此人员密集度,一旦闸机倒地必有人员受伤,为看个音乐节连命都不要了?
先不说“花钱买票”这个三岁小孩都懂的道理;
在人群如此密集的音乐节还敢搞人海冲击,这简直是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稍不注意发现踩踏事故连哭都来不及!
群体如此大、手段如此暴力的大规模逃票,我还是第一次见。有消息说这波人都是被黄牛带进来的,黄牛收了低价票承诺能带进场,没想到居然是组织人群硬闯。
对于危险性如此大的恶性事故,主办方的回应居然就4个字:安保不足。
这是“安保不足”四个字就能搪塞过去的吗?
看视频就能发现,安保人员不够数量不够、专业性也严重不足,别说抓逃票,能维持现场安全都难。
现在再纠结“冲卡人员”的素质问题已经没有意义;
这次音乐节乱象真给大家提了个醒:以后再看音乐节,除了看歌手、看场地,最重要是看主办方运营能力。
一个连观众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团队,有什么资格办音乐节?
说完安全问题,咱再来看国庆音乐节的第二大乱象:像“线面”般会无限扩大的VIP区。
不知从何时起,音乐节开始整起了“V区”的概念。
多花点钱买个享受,大家倒也能接受。
可现在的音乐节V区面积大到简直离谱。
普区被挤在后面别说歌手的脸,甚至连舞台都看不清,只能透过大屏幕“睹物思人”了。
同样的价格,以前还能看到歌手的脸,现在只能看大屏幕了。
扩大V区虽然缺德,但至少坦荡。
居然还有那种音乐节开着开着,V区不断扩大的。前一天买票能看到歌手的脸,后一天的,对不起还是只能看大屏幕。
难怪大家编了个段子说:“北京买个音乐节普区,直接廊坊下车看就行了,这距离简直太离谱!”
以前音乐节主打的是不整资本家那套,要的就是一个量大管饱。
可现在呢,搞一个V区、普区的歧视性票价就算了。
V区的大爷们能带充气沙发美美躺倒、可普区的“贫民们”只能两条腿站桩看大屏幕。
要知道普区的观众也是花了钱的,连基本的音乐体验都不能保证,你还办啥音乐节?
比“普区站桩”更惨的是,在音乐节的烂泥里插秧。
某音乐节明知道国庆会下雨,却没搞地面硬化,只铺了点草皮。
天上下雨再加地上人群踩踏,直接把草地变成烂泥潭。
踩过泥地的朋友们都知道,泥土是会往下陷的,如果不想越陷越深,你就得不断把脚往上拔。此时如果用力不巧,轻则再甩一身泥、重则直接跌倒、泥菩萨难保。
比如这位同志脚下的胶鞋,直接一个“难以自拔”,甚至要工作人员手动挖泥、救出胶鞋。说真的我都不知道胶鞋主人是咋走出泥坑、晚上又要咋走出音乐节?
于是在烂泥地里看音乐节,这就不是一个“干净与否”的问题,而是人生观的直接体现。
比如这位小朋友,哪怕手上的咖啡已经满是泥土,但咱逼格不能丢。宁可打赤脚也要保持小资情调;
也有人发挥哭中作乐的精神,秉承着“出片”的职业素养,哪怕是烂泥地的胶鞋,也得来个到此一游的大合照!
更有神人来了个“音乐节耕牛”的神P图,看这成片毫无违和感。
最后,我真佩服这位老哥,直接一个“就地躺倒”的大动作。
哪怕烂泥环绕,也不耽误老哥美美睡觉;
别人苦中作乐,咱老哥也绝不内耗。
“抄袭”在前面这批牛鬼蛇神面前,甚至已经不算啥“大事”。
简单来说,就是国内一个主打小众音乐品味的音乐节,在前期宣传中直接走一个“拿来主义”,盗用国外音乐节的素材。
抄袭被锤后又光速滑跪,发了个道歉声明,但不影响美美圈钱。
要我说这个音乐的主办方简直鬼才,简直把成本控制做到极致。
这几年国内音乐节井喷,想招上人就得花大价钱宣传。想创意、拍视频…这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流出去。
现在好了,直接在外网找个对标账号,即使“借鉴”又不怕别人找上来;
再结合最先进的AI技术,生成几张免费图。
最后再搞点“小众”“逼格”的宣传口号,自有逼格党们咬饵上钩。
反正现在音乐节就是先卖票再招人,与其前期花大价钱,不如直接喂给AI,反正一台电脑就能解决的事。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各类“AI音乐节”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今年我写了几篇音乐节乱象的文章。
上半年,大家反感的还是“音乐节流量化”。什么粉丝夜排、演员入侵音乐节…
等到下半年再看,“音乐节流量化”已经产业化运营了。
有先见之明的主办方们会早早签约有爆相的小糊咖们,赌的就是一个概率,但凡10人中能有1个爆红,这票咱就不愁卖了。
以后音乐节不仅是歌手的舞台、更是各路糊咖的天堂。反正只要粉丝肯花钱、主办方就敢请。
有钱是大爷,在哪儿都管用。
而国庆音乐节出现的新乱象,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为了割韭菜脸都不要了。
1、疯狂卖票却不请安保;
2、V区挤占普区空间;
3、硬件跟不上,乐迷现场烂泥插秧;
4、抄袭+AI,走一个拿来主义...
这些乱象只能证明一件事:随着国内音乐节内卷越来越严重,每家都卯着劲等国庆节狠狠割一波。
但乐迷是韭菜吗?
哪怕是韭菜,也不能想着一波收割啊。
以前看音乐节是享受,现在看音乐节是受罪。
各大音乐节再这么玩,迟早把自己玩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