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实验中学举行“赋能家庭教育,托起明天太阳”专题分享会
赋能成长育未来
忻州实验中学家长课堂
“赋能家庭教育,托起明天太阳”分享会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幅由家庭与学校共同绘就的生命画卷。为深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切实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专业能力,10月9日,一场“赋能家庭教育,托起明天太阳”的专题分享会,在忻州实验中学多功能厅温情启幕。这不仅是一次家校之间心灵的对话,更是一次关于爱与成长的共同探寻。方子文化核心成员蔡瑞晞老师,为初一年级的学生家长们带来了一场既有深度思考又不失温度的精神盛宴。
▲忻州实验中学妇委会主任王小晋主持分享会
一场游戏 叩问初心
“当我们熟悉的环境改变,旧地图就再也找不到新大陆了。”分享会伊始,蔡瑞晞老师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个手指游戏,引领家长们步入自我觉察的深处。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一个沉重而关键的问题浮出水面: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和快速成长的孩子,我们为人父母者,是否还在用着父辈传下的、或是自己童年经验的“旧地图”,在迷茫中试图抵达一个全新的彼岸?
蔡老师的话语温和而恳切,她强调,父母的自我学习与成长,不是对孩子的苛求,而是对这份亲子缘分最深的敬畏与负责。这一刻,会场格外安静,许多家长在沉思中颔首,仿佛被触动了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
直面困惑 同频共情
在敞开心扉的交流环节,蔡老师耐心倾听着家长们“成长的烦恼”——那个曾经活力四射的孩子为何选择了“躺平”?为何家变成了情绪风暴的现场?为何书本失去了光芒,而手机屏幕却牢牢锁住了他们的目光?
蔡瑞晞老师没有给出简单的“药方”,而是带着深度共情的理解,剖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灵密码。她指出,孩子的“躺平”,或许是内在力量被过度消耗后的呼救;情绪的失控,是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呐喊;对学习的疏离,可能源于价值感的迷失;而对虚拟世界的沉溺,则像是在现实中找不到出口的无奈躲避。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可能藏着一个渴望被正确爱着的灵魂。
三大认知 点亮心灯
如何破局?蔡老师分享了三个足以照亮家庭未来的核心认知,它们不仅是教育理念,更是深沉的人生智慧:
甩掉“等靠要”,拥抱自立人生:真正的托举,是培养孩子“以我为主”的责任担当,让他们拥有即使离开父母也能迎风奔跑的脊梁。
坚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她鼓励家长们成为“成长型父母”,允许试错,让家庭的土壤在实践的滋养中变得肥沃,让适合的种子生根发芽。
修炼“被讨厌的勇气”: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寄语,更是对家长的解放。学会在复杂的社会评价中坚守本心,才能守护孩子成为那个独一无二、内心强大的自己。
分享会的尾声,成了感动与收获的交响。家长们争相分享心声,言语中少了焦虑,多了反思与希望。“原来,我需要改变的首先是自己”、“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理解就是孩子最好的港湾”……这些真挚的感悟,正是这场活动最动人的回响。
一颗颗被点亮的心将从这里出发,带着更新的认知与更温暖的力量回到家中。我们深信,当学校与家庭真正携手,以共情为舟,以智慧为桨,必能共同托起每一个孩子充满无限可能的、明天的太阳。
来源:忻州实验中学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