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专家袁永恒:赴港上市热下的财务合规要点与实操建议

《星岛》见习记者 黄冬艳 深圳报道

港股市场今年有多热?

10月9日,毕马威最新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香港证券市场IPO申请数量近300宗,创历史新高,且凭借前三季度1823亿港元的融资额,超越纽交所,跃居全球IPO市场榜首。

而这些数据背后,“港股市场为何这么热?”也成为外界新的关注所在。

日前,在广州举行的第一届“大成大湾区资本市场论坛”上,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南区上市业务合伙人袁永恒接受了《星岛》记者的专访,从专业角度分析了港股市场热度背后的主要原因,以及赴港上市企业需注意的财务合规问题等。

500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南区上市业务合伙人兼及审计与鉴证合伙人袁永恒。

袁永恒拥有逾25年审计工作经验,涵盖法定审计,企业上市服务及相关融资、并购工作,还有财务尽职调查,集团重组业务等,曾参与完成多家企业的香港18A及主板上市工作。

他认为,今年港股市场IPO及资金活跃度大大提升主要是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

首先,政策持续优化带来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国内监管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另一方面,港交所也在持续优化上市政策,包括简化大型A股上市公司申请来港上市的审批程序、推出“科企专线”让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企业能够选择以保密形式申请上市等。

袁永恒透露,目前企业在港交所递表后大概三个星期就会有第一轮问询,问询答复次数也会相应减至2-3轮,从而大大缩短上市申请流程时间,最快半年内就可以上市。

《星岛》记者了解到,今年已有不少赴港上市企业通过快速通道实现半年左右上市,其中一个案例就是生物医药行业巨头恒瑞医药,今年1月初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5月下旬就已顺利挂牌上市,前后仅历时4个半月,成为近五年来港股医药板块的最大IPO,且获得诸多国际资金的基石投资。

政策之外,生物科技、特专科技类企业自身IPO融资需求,以及原股东退出需求也是一大因素。

作为前期研发投入大,但自身尚未能实现自我造血的企业,IPO前都会有数轮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大部分初创型企业引入战投时,合约条款往往涉及上市退出的对赌协议。

袁永恒指出,考虑到2021年前,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企业备受资本追捧,而机构战略投资的期限一般为4-5年,也就是说不少企业2026年、2027年前需要实现上市,“所以去年下半年开始,很多公司启动了IPO,今年这种情况更加突出。”

另一个因素则来自于外部。美国开始进入降息周期,使得国际资金逐渐回流至亚洲市场,而港股企业估值较全球市场偏低,因此成为重要的“吸金池”。

各路资金涌入,使得港股今年的IPO屡屡创下超4000、5000倍的认购新纪录。10月10日上市的金叶国际集团以11464倍的超额认购倍数,成为今年以来港股新的“超购王”。

作为资深审计专家,袁永恒也从专业角度,为赴港上市企业总结了上市筹备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财务合规问题。

他介绍,在香港上市一般会采用香港或国际会计准则,因此在企业财务项目上会有不同的技术处理。例如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引入的机构投资者资金列入、员工持股平台的入项等,会计处理的不同项目和入账时间选择,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报表中利润、负债、净资产权益等数据表现。

以常见的研发费用资本化为例,在会计处理上如果选择资本化就不会影响利润的表现,若进入损益表,则会被列为支出,容易导致企业出现亏损;机构投资者的融资则可分为股权、负债两种入账方式,间接对净资产值产生影响;有设立员工持股平台的企业,员工股份权益的行使时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当期利润表现。

此外,目前港股上市架构主要有红筹、H股两种,企业选择不同,对税务方面的影响也不同。如红筹架构涉及到境内资产转为境外资产的过程,虽然存在资产增值的情况,但增值后相应的税费也会明显增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