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诺奖得主,以及陪跑的人们

2025诺贝尔文学奖,拉斯洛·克拉兹纳霍尔凯。

“长句大师”、“存在主义的绝望”。

71岁的匈牙利老头。早年据说“很难拉拢”,倔强。

毕业论文是描述匈牙利诗人马莱的流亡——所以他自己也很喜欢到处浪游。

对各种文化都有兴趣,且不是泛泛为之。

在京都和蒙古都待过。

1991年、1998年和2009年来过中国。1998年还写过李白。

很喜欢金斯堡。

31岁出了第一部作品《撒旦探戈》:荒凉镇上,一个骗子哄得绝望渴望救赎的居民们,相信他是救世主,得以为所欲为。

《抵抗的忧郁》:一个马戏团在一个末世小镇煽动情绪,蛊惑人心,最后陷入癫狂。

《战争与战争》写一个半疯的档案管理员拿了描写四人命运的手稿,试图解开宇宙的秘密,结果越来越癫:自己的命运和手稿里人物的挣扎交叉叙事,一个长句可以占一页纸。

这几个小说很可以代表他的风格。

桑塔格把他比作果戈里和麦尔维尔:

果戈里《死魂灵》和麦尔维尔《白鲸》,都有点荒诞+怪诞,冷幽默地旁观人类的奇怪偏执,一直延伸到富有象征意义的超自然剧情。

拉斯洛也如此。

《纽约客》说拉斯洛“将现实检验至几近疯狂的程度”。

人群扰攘。末日。无意义。死循环。诡异。混乱。断裂。荒诞。疯狂。

后现代。

今年诺奖之前,2004年匈牙利自己的科苏特奖,2015年国际布克奖。

顺便从此开说:怎么判断“诺奖热门”、“又陪跑了”呢?

有些是靠读者自发,比如阿多尼斯阿特伍德品钦穆南们的忠实读者会连年不满,“怎么还不给我家的发奖?”

一般媒体把作家夸成“诺奖热门”时,不一定是媒体都是评委肚里蛔虫,更多是因为:该作家已经得过其他可以作为风向标的奖项。

比如,拉斯洛2015布克奖,之前的得奖人里,包括2009的门罗:到2013年,门罗就拿了诺奖。他之后一年得国际布克奖的,就是2024诺奖韩江。

韩江2016年得布克国际奖,五个候选作品里,有阎连科的《四书》。所以那几年,许多媒体都认为阎连科赔率高。

实际上,阎连科2014年得过卡夫卡奖:2004年耶里内克得了卡夫卡奖,同年诺奖。2005年哈罗德·品特得了卡夫卡奖,同年诺奖。2009年汉德克得了卡夫卡奖,2019年诺奖。

这几年残雪在英语世界的赔率高了起来。下注压她得奖的人未必全是中文通,但她2015年亚马逊的年度翻译作品奖,以及2024美国文学大奖。

——1998年萨拉马戈得到诺奖,2004年萨拉马戈也得了美国文学奖。

——2005年品特得了诺奖,1995年他得了美国文学奖。

为什么头几年,大家老爱说村上春树陪跑诺奖?因为他得奖前后相属:

2006年卡夫卡奖,2016年安徒生文学奖,2018美国文学大奖终生成就,2022奇诺·德尔杜卡奖——最后这个奖2010年颁给过莫迪阿诺,四年后老莫得了诺奖。

当然,得了卡夫卡奖和布克奖,不一定意味着你能得诺奖。比如2006卡夫卡奖村上春树,2013卡夫卡奖阿莫斯·奥兹,2017阿特伍德,2020昆德拉:都没得诺奖。

菲利普·罗斯得了几乎所有奖,以至于他的铁粉立过个网站,“别瞎搞了!给他诺奖吧,趁他还活着!”可罗斯到最后都没得诺奖。

不过罗斯估计也看得开,毕竟他自己说过,大概意思:到2034年,人类就不读长篇小说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