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接连向华为交出灵魂后,鸿蒙智行的喜与忧
“ 我们的灵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1 年,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的陈虹在面对记者提出的 “ 是否会与华为合作 ”,说出了这著名的 “ 灵魂论 ”。
时过境迁,到了 2025 年 9 月 8 日,尚界官方宣布,上汽集团和鸿蒙智行联合打造的首款车型尚界 H5,在预售一周后小订突破 8 万台。上汽 “ 让渡灵魂,成为躯体 ” 打造出来的新车,给尚界来了个开门红。
然而,这个 “ 开门红 ” 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多久。9 月 23 日,尚界 H5 正式上市 1 小时,大定订单仅为 1 万台低于市场的预期。“ 购买华为智驾需要额外再出几万块钱 ” 的操作也让外界充斥着不解与质疑。
显然,对于上汽来说,曾经打造出问界这个爆款的华为,也并不是立即见效的灵丹妙药。
事实上,市面上搭载着华为智驾系统的车型并不在少数,与华为合作的车企也犹如过江之鲫。
比如,同样地位极高,被称为 “ 共和国长子 ” 的一汽红旗宣布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打造旗舰车型 “ 红旗 9 系 ”,新车将搭载乾崑智驾、鸿蒙座舱等核心技术。
除了获得上汽和一汽的青睐,华为此前已与其余六大主流国有车企 —— 东风、长安、广汽、北汽、奇瑞( 混合所有制 )、江淮完成签约合作。此外,比亚迪、赛力斯、小鹏汽车等民营企业也纷纷选择牵手华为。丰田等海外巨头也向华为抛来了橄榄枝。截至目前,华为已与超过 30 家国内外车企建立合作关系。
为何车企纷纷愿意 “ 放弃灵魂 ” 与华为合作?华为在不同车企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以及,在大家都与华为合作之后,车企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又究竟在哪?
华为声称 “ 不造车 ”,却始终与车企绑定,搅动着汽车市场的风云。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都与华为合作,但是合作的程度不同,让渡的 “ 灵魂 ” 深浅不一。具体而言,华为与车企合作分为三种模式,从合作程度从浅到深,分别为:零部件模式、HUAWEI INSIDE 模式( 下称 “ HI 模式 ” )和鸿蒙智行模式( 前身为华为智选模式 )。
零部件模式是华为最早进入智能汽车领域时的业务形式,在这个模式下,华为提供 ARHUD、激光雷达、热管理等零部件。“ 像比亚迪、小鹏汽车等这种本身具备高研发能力的车企,也会选择购买华为零部件,以此实现某些亮点功能。” 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员工江诚( 化名 )告诉知危编辑部。
在 HI 模式下,车企负责整车设计、制造,掌握主导权,华为协助技术开发,提供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云等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文章最开始提及的一汽红旗和华为最新合作就属于这一类。
前不久,《 财经 》文章提到,华为将在年内正式发布一套全新车企合作模式,新模式意在建构一种车企主导、华为深度嵌入的协同架构、涉及智能开发、生态链接与市场规划等多个维度。新模式没有正式命名,但在一些合作项目中,已出现 “ HI Plus ” 的试验性称呼。其中,东风猛士被视为这一路径的典型试点。最新模式下合作的车型,“ 除了不进华为门店,其他都跟鸿蒙智行差不多 ”。
鸿蒙智行则是在 HI 模式基础上,华为深度参与到整车定义、产品设计、渠道销售等环节。余承东曾经提过,鸿蒙智行与 HI 模式唯一区别是,加上了华为终端十几年来积累的 QC( 质量控制 )能力,帮助车企包括用户体验的把握、产品定义、产品设计、产品质量管理等。
市面上常常提及的 “ 五界 ” —— 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北汽享界、江淮尊界和上汽尚界,就是该模式下的合作产物。此外,据广汽集团最新消息,广汽将与华为联合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 —— 启境,并将在近期发布。
这里就会引出第一个问题:既然在 HI 模式以及 HI PLUS 模式下,华为已能给合作车企绝大赋能,那为什么还有部分车企选择把 “ 灵魂 ” 让给华为,让华为联合定义产品,选择鸿蒙智行模式呢?
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何宇华给出了一个关键词 —— “ 品牌 ”,何宇华以阿维塔和上汽集团举例。
阿维塔科技在 2018 年创立,长安汽车、宁德时代分别为其第一、第二大股东,占比分别为 40.99% 和 14.1% 。对于品牌意识极强的阿维塔来说,它要打造的是一个 “ 独立的阿维塔品牌 ”,而与华为进行智选车合作,参杂加入华为的意识,则势必会影响阿维塔品牌的独立性,这显然违背了阿维塔的初衷。所以阿维塔仅将华为视为 Tier 1供应商,走 HI 模式合作路线。
而上汽集团并不能单纯用 “ 品牌 ” 来概括,它旗下有众多汽车品牌,比如名爵、荣威、智己等等,所以它并不介意与华为共同打造出新的品牌,“ 独立品牌 ” 本身就不是上汽集团的目标。北汽、奇瑞也是同理。
何宇华还对知危补充道,上汽、北汽等国资车企,已有多年的合资品牌经验。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和另一家公司共同定义、打造汽车品牌是轻车熟路,因此与华为建立长期稳定鸿蒙智行联盟也是顺理成章。
“ 对于打造 ‘ 五界 ’ 的车企而言,鸿蒙智行是其权衡利弊后的最佳方案。” 何宇华对知危指出。
2016 年,赛力斯还不叫赛力斯,而是叫做东风小康。那一年,是其正式开启乘用车业务的第九个年头。此前,东风小康主营微型货车、客车等业务。2016 年那一年,也是其成功登陆 A 股市场的第一年。上市之时,小康股份的总市值约为 51.7 亿元。
此后,小康股份在看准国内新能源市场趋势后,一直试图转型。但遗憾的是,始终不得其法。2020 年整年,公司旗下新能源汽车仅卖出 732 台。直到 2021 年,小康股份牵手华为,并推出赛力斯华为智选 SF5。公司股价也作为 “ 华为概念股 ” 一飞冲天,巅峰市值突破千亿规模。
随后,小康股份改名为大家熟知的 “ 赛力斯 ”,并相继推出问界系列车型。赛力斯的市值也再次翻番,在 2024 年,其市值突破 2000 亿大关。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CEO 余承东也在多个场合对赛力斯表示感谢:“ 一开始,很多大的车企都看不上我们。我很感谢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他有企业家的勇气,率先选择了和我们合作。”
问界的产生,讲述了中小型车厂和技术转型巨头的互相救赎的故事,但,后续的智界则不完全相同。
智界由奇瑞和华为联合打造,是鸿蒙智行旗下的第二个品牌。经过早期的 “ 磨合 ”,在今年的 8 月 7 日,智界品牌战略 2.0 合作协议正式签署。此次签约的核心突破,在于华为对智界运营体系的全面主导。同时,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也多次对外界表示,将把所有资源都向智界倾斜,所有产品线、品牌都为智界让道。
“ 目前,奇瑞正处于新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它需要能支撑其新能源高端化转型的抓手。” 何宇华分析道,“ 奇瑞属于造车第一梯队,但是他新能源车比例略微落后于同梯队友商。同时,奇瑞海外销售收入占比偏高,但主要集中在伊朗、俄罗斯以及新兴国家,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还待进一步攻克。此外,海外竞争态势正进一步加剧。”
从 2024 年数据来看,奇瑞已然成为 “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二 ”,但其仍高度依赖燃油车基本盘,新能源车渗透率存在上升空间。2024 年,整个乘用车领域新能源渗透率高达 45.7% 。而奇瑞全年总销量达 260.4 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达 58.4 万辆,新能源渗透率为 22.4% 。对比友商来看,长安新能源车渗透率为27.2%,吉利新能源车渗透率为 41%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0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将达 47%,中国市场渗透率将达 76.9%,若奇瑞无法加快新能源转型,业绩恐存在下滑风险。
与此同时,奇瑞的产品销量和营收高度依赖海外市场,但后者已从过去蓝海转为红海。2024 年,奇瑞海外出口 114.5 万辆,占奇瑞全年销量的近一半。但近些年来,中国车企出海势头甚猛,进一步蚕食海外市场。数据来看,2024年,奇瑞海外销量同比增长21.4%,但比亚迪增速高达71.9%,吉利增速53%,长安增速47%,奇瑞不得不面临在海外市场与中国友商们同台竞技。
值得一提的是,奇瑞海外收入中近 20% 来自俄罗斯,但自 2024 年四季度起,后者就开始对进口汽车征收报废税,此举无疑会导致奇瑞海外业务毛利率下降。可以预见的是,海外市场变幻莫测,奇瑞的全球化战略正面临着种种挑战。
“ 此前奇瑞正处于港股 IPO 的关键节点,奇瑞亟需在业绩增长、技术创新与战略布局上打造更多亮点,以此构建起完整且富有吸引力的发展故事,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与信任。” 何宇华指出,“ 而奇瑞将这些希望寄托在华为身上。”
如果说奇瑞和华为的合作,是奇瑞在业绩上涨阶段的未雨绸缪。那么北汽、上汽和华为的合作,则是 “ 两汽 ” 面临合资伙伴增长乏力、新能源转型缓慢、自主品牌造血不足的破局之举。
北汽集团的品牌资产大致可分为两大上市公司:一是港股上市的北京汽车,旗下品牌包括北京汽车、北京奔驰、北京现代、福建奔驰等;另一家则是上交所上市的北汽蓝谷,旗下品牌包括北汽新能源、极狐汽车,以及最新打造的享界。
2024 年财报显示,港股上市的北京汽车全年归母净利润仅为 9.6 亿元,同比暴跌68.5%,新能源业务亏损扩大至 44.4 亿元。北汽蓝谷净亏损则扩大至 69.5 亿元,连续 5 年累计亏损近 300 亿元。
上汽集团也面临着相似困境。2018 年,上汽销量达到 705.2 万辆的历史高点,此后销量每况愈下。直到 2024 年,上汽共卖出 401.3 万辆车,连续保持 18 年的国内汽车销冠被比亚迪取代。这一年,上汽集团净利润为 16.7 亿元,同比下降 88.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亏损为 54.1 亿元,同比下降 153.9% 。
在这个背景下,其主攻电动汽车的智己、飞凡的两大自主品牌,在 2024 年累计销量仅为 7 万台,暂时难以扛起上汽集团新能源车转型的大梁。
“上汽产品一直都很不错,但是近几年销量却不如意。为了用最低成本实现用户规模的快速扩充,上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而华为凭借其海量用户基础和渠道优势,成为了上汽需要的 ‘ 流量引擎 ’。” 何宇华说道。
上汽集团 CEO 贾建旭则从另一角度解释了上汽主动寻求与华为合作的原因。他说:“ 今天的汽车行业不再是点状结构,而是网状结构。你的存在不再是孤立的,一定是由一个生态群来保证你在这个网状结构中可以存在。”
在贾建旭看来,整个汽车的价值链条已经从卖硬件、赚差价走向了硬件、软件、服务的生态盈利。生态的升级已经从一个企业单打独斗演变成生态阵营的对抗。汽车红利的模式已经从销量的红利变为了生态的红利。谁能聚合最广泛的伙伴,谁能为用户创造立体的价值,而不是单一的价值,谁就能主导整个产业的话语权。
而江淮的情况则比奇瑞、上汽和北汽更为严峻。
从 2017 年开始,江淮汽车的营业收入就开始走下坡路,一路从 2017 年的 492 亿元下降至 2022 年的 365.8 亿元,2024 年略微回升至 422 亿元。此外,2024 年江淮汽车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达 27.4 亿元,已连续八年为负,多年依靠政府补助回血。
江淮汽车发展始终坚持 “ 商乘并举 ”,但在乘用车领域却屡屡受挫。旗下合资企业大众安徽目前推出的车型并未在市场激起水花,自营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十分惨淡。加上蔚来在 2023 年获得造车资质,江淮汽车也痛失部分经济来源。
而江淮汽车想要突围,只能学习同样商用车起家的赛力斯,将希望放在已有成功案例的鸿蒙智行身上。
随着五界逐步扩展,各品牌最新产品蓄势待发,华为资源也被压榨到了极致。
余承东曾在 2024 年 6 月表示,“ 资源极度紧张,仅能承担四家,没有人力再支撑新项目。” 而今一年过去后,本就紧张的资源和人力要分配给鸿蒙智行五家车企。
此时,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成为了鸿蒙智行进一步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鸿蒙智行的资源分配并不平均。而资源分配多寡很重要的一个取决点,就是鸿蒙智行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话语权。
正如前文所述,在鸿蒙智行模式下,五家车企出于不同考量与华为合作:有的是面临着生存压力,而选择断尾求生;有的则是基于损益权衡,而做出的战略考量。
由于合作目的、市场地位、造车实力种种差异,也最终导致了虽然都是鸿蒙智行模式,但各车企与华为的合作深浅不一,华为在不同品牌的话语权也不尽相同。
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何宇华告诉知危编辑部,五个界中,赛力斯问界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和华为绑定最深。余承东也曾公开表示,问界 M5 作为搭载鸿蒙系统的首款车型,除了生产端在赛力斯,其他方面华为 “ 全面介入,深度参与 ”。
部分行业研究员同样向知危表示,五个车企中,合作最深的还是赛力斯。因为目前来看,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时间最长、参与程度最深、所有标准基本按照华为标准来做。在五个车企中,赛力斯最为可控。所以从降本增效角度出发,华为所有最新最前沿的成果,还是会率先用在赛力斯身上。江诚也在采访中提到,在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赛力斯方 “ 特别好说话 ”。
鸿蒙智行智选车渠道员工同样提到,想要看华为将资源倾向给谁,看产品软硬件和新增用户中心门店类型和数量,就一目了然。从产品软硬件来看,最新上市的问界 M8 抢先搭载了华为 ADS4.0 以及华为 DriveONE 高压七合一电驱。从官网的用户中心分布图来看,由于问界在去年就抢先分网,其密度是显著高于其他几个界的。
在鸿蒙智行现有渠道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华为开始让渡鸿蒙部分销售主导权给车企。晚点 Auto 今年 6 月消息称,智界、尚界品牌将设立独立销售渠道,并已举办专网经销商招商大会。未来,智界、尚界也将有单独销售各自车型的门店。各品牌通过独立建店、自主运营,解决效率低下以及鸿蒙智行品牌内部 “ 互殴 ” 问题。
而针对在汽车制造环节,鸿蒙智行资源紧缺的情况,一线工程师给出了答案。江诚提到自己所处的团队正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十人到目前的几百人,但仍有较大的人力缺口。为了进一步节省资源,他们通常会降低重复的研发投入,尽量地减少产品定制。
而资源分配不均是鸿蒙智行旗下各品牌发展不一致的因素之一,影响着各品牌的发展进程。
从目前数据来看,问界发展显著优于其他四界。鸿蒙智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鸿蒙智行累计交付超 90 万辆,其中问界全系累计交付 75 万辆,占比 83% 。预计今年 10 月,鸿蒙智行累计交付量预计将破百万辆。
“ 除赛力斯之外的其他几家车企,华为的话语权有限,他并不能直接深入地去影响车企的制度、结构、产线等等。换句话说,其余几个界最终比拼的还是各家车企自身能力,比如产品定义、品牌营销、销售渠道等。” 何宇华提到。
在鸿蒙智行几个车企之中,上汽选择了较好的一个车型定位。无论是踩准目前国民偏爱 SUV 车型,还是将鸿蒙智行的价格打到了 20 万以下,尚界 H5 对于消费者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
但是,何宇华提醒尚界盈利问题需要注意。此前,余承东就说过鸿蒙智行产品 “ 20万以下做下来都是亏的 ”。如今,狠狠 “ 打脸 ” 余承东的尚界 H5 到底是以薄利换销量,还是为扩大触及面而亏本销售,还需看后续相关财务披露。
北汽的思路和上汽较为类似,都是借助华为扩大覆盖面、完善销售渠道。但不同的是,北汽将自己的新能源高端线让给了鸿蒙智行。此前,极狐定位 “ 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标杆 ”,承担起北汽新能源品牌向上的重任。而享界出现后,可以看出北汽已经在做品牌垂直整合,将极狐价格进一步下探,避免与享界兄弟阋墙。9 月 11 日最新推出的极狐 T1,起售价 6.28 万起。
“ 但就目前来看,享界车型定价还是有点太高了。” 何宇华分析道,“ 我认为华为是拿享界 S9 这款车对标奥迪 A6 的,从产品配置角度来说,享界 S9 是个非常好的产品,与奥迪 A6 相比也不遑多让。但是目前奥迪 A6 价格也低,享界 S9 价格则相对偏高。如果享界 S9 能下探到 25 万左右的价格,配置不用拉那么满,也会是款能够走量的车型。”
奇瑞同样是将自己的新能源高端线给了鸿蒙智行,但智界已出的两款车型既和奇瑞内部的星纪元车型左右互搏,又和鸿蒙智行问界、享界车型同室操戈。对此,一方面,奇瑞继续加强与华为方合作深度,在不同场合 “ 表忠 ”,争取更多的资源倾斜;另一方面,奇瑞与华为计划将在明年推出 MPV 车型,这样既可以与自主车型以及鸿蒙智行车型做出区分,又可以弥补奇瑞在 MPV 车型领域的短板。
在何宇华看来,尊界则把江淮汽车放到了较为尴尬的局面。
一方面,江淮汽车由于此前和蔚来合作,本身品牌价值和生产质量在大众心中已有一定认可度,尊界的推出使江淮汽车的品牌价值和定位再上一个台阶。但需要指出的是,尊界 S800 能够获得一定消费者认可,主要还是依靠华为的口碑。那江淮汽车品牌价值到底实际往上走了多少,并不明确。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江淮汽车眼下面临的是连续八年亏损,自主乘用车品牌持续拉垮,需要鸿蒙智行帮其彻底翻身,但尊界 S800 的价格定位,注定其不可能成为一款走量的车型,江淮所能获得的利润空间有限。
而对于华为来说,车企们的争相合作,也是甜蜜的烦恼。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可以让华为能逐渐成为类似 “ 博世 ” 一样的存在,在汽车产业链占据一席之地。
但另一方面,客观上,各家都怀揣着自己的小九九,基本不会像赛力斯一样大规模放权给华为,这就导致各个 “ 界 ” 们很难发挥华为在产品定义、技术以及宣发运营上的真正实力,最终成了不走量的 “ 招牌式 ” 合作,反倒影响华为品牌在车圈的发展。
至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就要看华为做平衡的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