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豆战争”版本更新:从“怕美国不卖”到“美国怕不买”

大家好,我是乌鸦。

当下最“急”的美国人是哪个人群?那应该要数美国豆农了。

所谓农时不等人,但中国已经很久没有下大豆订单了,这让美国豆农非常崩溃……

500

图源:路透社

作为传统的红脖子铁票仓,美国农民不高兴了,那总统特朗普自然也得急了。懂王甚至直接在社交媒体发帖呼吁中国,“尽快将(美国)大豆订单增至四倍”,并且亲自为中美大豆贸易提供“快速服务”!

对老特这种视人设为生命的人来说,若不是水真淹到了脖子,他不会这么着急的。

但截止到现在,中美之间也没有新的大豆贸易达成,估计今年是“悬”了。

让人感叹的是,曾几何时,中国大豆市场被美国“卡脖子”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但如今攻守易形,自2025年5月起,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订单量归零。这个曾经一年能吞下价值126亿美元美国大豆的市场,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数年之中,从“怕美国不卖”到“美国怕不买”,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1

美国和中国大豆结缘应该算到120年前。

说到美国农业,大家普遍羡慕他们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但其实美国农业也有一个长期的顽疾——土壤肥力不足。

500

19世纪末,美国中西部广袤的沃野正陷入一场无声的崩溃。持续半个世纪的“棉花为王”与“玉米连作”模式,如同贪婪的抽水机,将土壤中的氮元素等关键肥力消耗殆尽。

广袤的农田因过度开垦而板结、沙化,产量一年不如一年,一场生态与农业的双重危机已然降临。

500

美国农牧分布图

站在这片“力竭的土地”上,美国农业部的专家们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

他们了解到,中国农民数千年来种植一种名为大豆的作物后,土地不但不贫瘠,反而更加肥沃。这背后的奥秘,就在于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它们能捕捉空气中的氮气并将其转化为天然氮肥,堪称“活的肥料工厂”。

于是,一场针对中国大豆的“科学窃取”悄然展开。“植物猎人”们潜入东北等大豆产区,最终将这份“绿色救星”成功引进。

美国农民惊讶地发现,在耗尽地力的棉田或玉米田里轮种一季中国大豆,就如同给土地打了一剂强心针,土壤结构改善了,肥力恢复了,后续作物的产量也大幅提升。

所以,最初美国引种中国大豆,不仅仅是为了一种新作物,更是为了拯救他们那片濒临衰竭的土地,是一场迫在眉睫的农业自救。(图6)

500

所以这个故事的起点,并非源于餐桌,而是源于那片满目疮痍的大地。

到了世界大战期间,陷入战时管制经济的美国人很快发现,大豆作为饲料和油料作物,有着巨大潜力。

随着二战爆发,动物油和黄油供应紧张,美国大豆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大豆油成为了替代品,大豆蛋白也被广泛用于军粮。

战后,美国通过农业法案持续补贴大豆产业,培育出高产品种,逐步奠定了在全球大豆市场的主导地位。

到20世纪后期,美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控制着全球最低成本的大豆产能和最集中的贸易渠道。

谁能想到,这场起初旨在“自救”的东方引种,竟为一个世纪后牵动两国国运的贸易博弈,埋下了最初的、也是最富戏剧性的伏笔。 美国从中国的学生起步,最终反用其规模化农业,将“农场大工业对小农经济的碾压”剧本,在大豆领域发挥到了极致。

2

2000年起,中国加入WTO进入关键阶段,而中美贸易谈判成为了重中之重。

美国贸易代表一心想让美国农产品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但这种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几亿农民饭碗的事,中方又怎么可能轻易让步。

500

于是两方就出现妥协,最终是在大豆市场上开的口子。

毕竟当时的中国农业形势远比如今严峻,大豆作为油料作物,其产量天然就比大米、小麦等主粮要低,再加上要保护粮食安全,所以大部分大豆就必须依靠进口。

这种被动局面在早期给我国带来了深刻教训。

国内大豆市场对外开放后,美国大豆凭借其规模优势和补贴政策,迅速涌入中国市场。本已脆弱的国内大豆种植业受到冲击,许多压榨企业也不得不依赖进口大豆。

03年初美国大豆价格疯涨,导致中国油料压榨企业不得不吃下高价大豆,但在当年下半年,美国农业部配合大粮商又给美国大豆降温,大豆价格暴跌,高位入手美国大豆的中国压榨企业纷纷惨遭外资收割。

从此之后,美国通过控制产量与定价规则,将大豆变成了对华贸易中的“战略商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超亿吨的进口量支撑着饲料加工、食用油供应和食品工业运转,却无法掌握定价权,不得不接受美国主导的价格体系。

这也是世纪之初,国人印象中,美国总拿大豆“卡脖子”的焦虑回忆。

500

那些年,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常常在国际采购中陷入被动。美国粮商巨头长期依赖垄断性定价权获取超额利润,完全无视中国对供应链安全的需求。

这种单边依赖的贸易格局,为未来的贸易冲突埋下了伏笔。

2016年,中美大豆贸易达成了阶段性的高点,中方一年进口3684万吨,占美国大豆总产量的50%以上,断崖领先其他国家。

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3285.4万吨,占中国进口大豆总量的34.39%,出口中国的大豆为美国豆农每年创造约140亿美元的收入。

500

看到美国大豆在中国大卖之后,看不见的大手发力,美国豆农纷纷扩种大豆,其他非美系农业大国也开始纷纷加大大豆种植面积,这使得大豆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悄然的改变。

2018年成为中美大豆贸易的转折点。特朗普1.0政府单方面挑起贸易战,对中国钢铝产品加征关税。作为反制措施,中国宣布对美国大豆征收25%的报复性关税。

这一记重拳直接导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失去价格优势,进口量断崖式下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贸易战那年还恰逢美国大豆丰收大年,满仓的大豆和锐减的需求让美国豆农的处境难堪重负。

后续,中美贸易战缓和之后,中美大豆贸易虽然恢复了,但中方显然已经吸取了教训,开始为下一次“大豆战争”,做出饱和式准备了。

3

面对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启动了一场全面的大豆供应链重构。这一被称为“备胎计划”的战略,从多个维度降低了中国对美国大豆的依赖。

首先,积极推动进口多元化。

世界上哪里的大豆最多?除了北美,那就得说是南美。在21世纪初美国豆农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巴西的农场主就受到了启发,做出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大规模铲除以往英美需求的咖啡可可,开始专心种大豆。

到特朗普第二次上台之后,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

500

2025年1-8月,巴西向中国出口大豆6600万吨,创历史新高。巴西大豆已占中国进口总量的85%以上。

当然了,不在美国一棵树上吊死不等于就再换另一棵树,鸡蛋不多放几个篮子那我们不是白吃一堑了吗。

因此,中国同时在加强与阿根廷、俄罗斯的合作,甚至在非洲开辟新货源。

尤其是阿根廷,中国跟阿根廷的合作并没有因为政府的换届而发生改变,“阿根廷特朗普”米莱上台之后不仅身体很诚实,嘴上反中口号也不喊了,并且大力支持阿根廷将大豆和牛肉卖到中国。

500

牢米:脸打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就在今年,阿根廷政府突然宣布,对出口农产品取消所有关税。

中国的订单随后就到了——中国买家向阿根廷订购了至少10船大豆,据称每船大豆6.5万吨。这导致了一个直接的结果,美利坚懂王让出的中国市场,迅速被南美兄弟“含泪夺走”。

同时,中国还积极开拓了其他外国产地,对有些基础设施不发达的潜在粮食供应国家,中国还采取基建加农产品出口合同一条龙服务,有效地拓展了大豆及其他农产品的潜在供应链。

由此,在进口方面,我国当前形成了“巴西为主、多国补充”的大豆供应格局。

500

其次,中国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对大豆的需求。中国科研人员开发的“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已经在畜牧业广泛应用,直接降低了饲料中大豆的使用需求。

这些多管齐下的策略让我们在谈判桌上拥有了更多筹码。

此外,国家还积极扩大国内大豆种植面积,东北地区单产屡创新高。内蒙古等地的沙漠改良田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也让我国的大豆供应链越发安全。

仅这些向内求的科技进步力量,就让2024年中国大豆自给率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

500

这种内外兼修的功力,才是今年中国敢放弃美国大豆进口的关键所在。

500

尾声

随着中国转向南美市场,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已经从巅峰时期的34%断崖式下滑至5%-8%。

2025年,美国大豆库存消费比升至18.7%,创近十年新高。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持续下跌,甚至一度跌至每蒲式耳791美分,刷新2008年以来新低。

美国豆农的困境正从经济层面迅速演变为政治危机。全美约50万依赖大豆种植的农户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500

据统计,2023-2024年度,美国中西部地区农场破产申请已增加35%。而导致美国农场主破产的关键,除了高升的通胀,就是农产品的出口不畅。

去年刚把懂王送进白宫的美国中西部农民,转眼哭晕在厕所。

特朗普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他承诺要“保护美国产业”,维持对中国商品的高关税;另一方面农民群体的支持对他至关重要。

那能怎么办嘛,也只有增加补贴。美国政府2024年已拨款提供约120亿美元的农业补贴,但这远不能弥补实际损失。

500

美国大豆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斯科特·格尔特坦言:“中国转向南美市场不是短期选择,巴西在产能和供应链上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美国丢了的市场份额,可能再也拿不回来了。”

以前很多人总觉得“世界工厂”很容易替代,然而两轮关税战贸易战打下来,世界工厂好像并没有转移走,倒是很少被讨论的“世界农场”,现在看来并非无可替代。

客观来说,当下中美的经济产业,其实还挺有互补性的。但可能现在,一向标榜“自由”的美利坚,才是更不顺应“无形大手”的那一方。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