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科奥特IPO:成立近18年却仍未启动商业化,“全球首创”研发长跑何时休?
超2亿元D轮融资完成后,麦科奥特也向港交所发起了冲锋。目前该公司已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麦科奥特全称为陕西麦科奥特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平台型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加速全球新一代双特异性/多特异性多肽药物的创新及开发。
就产品研发而言,该公司一直主张“不做跟随式创新”,希望凭此树立独特的竞争优势,但难度可想而知,成立近18年时间,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落地。
那么,麦科奥特的竞争力究竟如何?选对路子了吗?
创新前沿,麦科奥特的FIC野心
什么是多肽类药物?
根据麦科奥特的招股书,多肽类药物是制药领域加速革新的产物,该等药物由特定序列的氨基酸组成,分子量通常介乎500至5,000道尔顿,可作为内源性多肽或蛋白质的激动剂(模拟)或拮抗剂,凭借与生物靶点的高亲和力及高特异性结合而发挥治疗作用,同时显著降低脱靶毒性。
目前多肽类药物临床应用已从内分泌及代谢扩展至心血管疾病、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个领域。像我们熟知的GLP-1药物就属于这一类别,不仅能精准调节血糖,还具备减重及心血管保护等多重系统性作用。
另外,近年来,多肽类药物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由2019年的617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096亿美元,估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2,33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5%。

不难看出,麦科奥特身处创新前沿,也正在通过技术平台跨越产品开发的壁垒。招股书显示,麦科奥特已建立一个由双/多特异性多肽及基于多肽的大分子技术平台、计算机辅助肽设计平台、口服多肽递送平台、成药性评价平台四大核心技术平台支撑的协同创新驱动的药物发现系统。上述平台共同涵盖从基础研究、药物发现研究、药物开发研究到新药申请提交的整个研发过程,并作为基础引擎,推动公司差异化的多肽类管线高效发展。
因此,当前麦科奥特的产品布局是较为多元的,其中不乏定位FIC(First-in-class)的产品。
比如核心产品MT1013,一款全球首创的双靶点受体激动剂多肽药物,主要适应症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并具备潜力可扩展至慢性肾脏病的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伴骨质疏松以及未接受透析的SHPT等额外适应症。
关键产品XTL6001,全球首个且唯一在中国及美国均获得新药临床研究批准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GLP-1R/GCGR/MasR三重靶点激动剂,属当前GLP-1药物中的全球首创,可潜在用于肥胖或超重人群慢性体重管理、治疗慢性肾病合并蛋白尿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等疾病的治疗。
关键产品MT1002,全球首个凝血因子II和GPIIb/IIIa双靶点肽拮抗剂,主要针对ACS-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手术、脑卒中、肾透析抗凝和HD-PF4(肝素依赖性血小板因子4,一种涉及HIT发病机制的免疫介导机制)等抗凝抗栓领域的临床需求。

“拥抱创新”的前提下,麦科奥特也毫不掩饰发展野心,其在招股书中提到“全球领先的多肽类创新型药物公司及中国多肽类药物行业的市场领导者”是自身的一大竞争优势,含金量又有多少?
产品落地依然遥远,先装填“弹药”
就产品布局而言,当前麦科奥特显然捕捉到了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聚焦的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治疗需求均十分旺盛。
招股书就提到,代谢性疾病是全球最重大的医疗保健挑战之一。2019-2024年,全球慢性肾脏病患者人数由9.052亿人增至10.655亿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2.897亿人,到2035年将达到15.051亿人。另外,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直接死于慢性肾脏病,老年患者(65岁及以上)的死亡率比一般人群高3至5倍。
减重需求更不必多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超重及肥胖患者的患者人数由2019年的21.977亿人增至2024年的26.125亿人,预计2030年将达到30.706亿人,2035年将达到34.772亿人。
这种背景下,麦科奥特追求全球首创,确实更有望脱颖而出并捕获到较大市场增量。但与此同时,不少药企也已经看到了多肽类药物的应用潜力。
根据招股书,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全球范围内,有5款用于SHPT的CaSR(钙敏感受体)激动剂候选药物、13款治疗超重及肥胖的三靶点GLP1R多肽类候选药物、9款PCI9(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候选药物处于临床阶段,麦科奥特的产品也位列其中,虽然走出了差异化路径,但落地还需不少时日。
比如,MT1013这款CaSR激动剂,已于2025年5月完成用于治疗SHPT的II期临床试验,并已进入一项使用西那卡塞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III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8年初商业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多肽类药物的竞争壁垒不仅体现在技术平台的领先性、产品的稀缺性、商业速度等方面,还对新进入者的规模化生产及成本控制提出较高要求。
麦科奥特招股书显示,“将多肽类生产从实验室的克级放大至商业化的百公斤级甚至吨级,涉及一个极其复杂的CMC(化学、生产及控制)过程。其中,大规模固相或液相合成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化是公认的技术瓶颈,对杂质谱的控制要求极为严格。核心技术人才及高端设备(如大规模纯化介质)仍然是稀缺资源。更重要的是,由于起始物料昂贵及工艺步骤繁多,多肽类的销售成本(COGS)远高于小分子药物。”
而现阶段,由于产品均为研究性药物,麦科奥特并未建立任何商业化规模的生产设施,主要将原料药(API)及药品的生产外包给信誉良好的第三方CDMO。
长远来看,产业链主导权或成为产业竞争的一个重点。无论在产品开发还是在产业链建设上,麦科奥特估计都有硬仗要打。

与此同时,公司也遭遇资金难题。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麦科奥特期内亏损分别为1.95亿、1.57亿元、4990万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麦科奥特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1.07亿元。
对于创新药企而言,融资依然还是必走的路径。
来源:医药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