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懵了,国内PC卖不动
文源:源Byte
作者:柯基的柯
联想的PC,在全球卖爆了。
10月9日,IDC发布了《全球季度个人计算设备追踪报告》,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传统个人电脑(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工作站)市场显示出持续活力实现加速增长:出货总量达到7590万台,相较于去年同期(6930万台)增长了9.4%。
图片来源于IDC
根据上述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联想的PC出货量达到1940万台,市场份额高达25.5%。更值得注意的是,联想实现了17.3%的同比增长,这一增速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9.4%),也高于所有前五名主要竞争对手。
然而,作为全球PC一哥的联想,在国内时常跑不赢大盘,即便有“国补”这等政策助力,同时加持AI PC这样的新概念进场,就是没法带飞销量,在最近这一年多时间内,直到今年二季度,才勉强跑赢大盘一个点。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认为,2028年AI PC出货量占比有望达70%,预计2024-2028年AI PC的复合增速为44%。目前,联想AI PC出货量已占整体PC出货量30%以上,Windows AI PC的市场份额有望超越整体Windows PC市场份额。
搞得定全世界,就是在国内玩不转,如此局面,对于联想,很是无解。
01
国内不好卖
全球市场虽然势如破竹,但在国内市场,联想的PC销量几乎就是过山车。
根据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PC市场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全年出货量较去年下滑4%,总量定格在3970万台。其中,联想虽以1370万台的销量稳居老大位置,但年增长率为-12%,属于没跑赢大盘。
来到今年一季度,联想依旧未能摆脱低迷状态。
根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PC市场(不含平板)出货量达890万台,同比增长12%。其中,联想虽稳坐一哥位置,但出货量、市占率等关键数据出现下滑,263万台的出货量,比去年少了整整10万台。
相比去年一整年,今年一季度是有国补等政策的助力,当友商适逢春节假期,再利用国补驱动消费者更新装备时刻,作为PC一哥的联想,有些掉链子。
市场分析指出,联想的供应链和渠道策略并未针对国补政策做出及时调整。相比之下,华为等竞争对手通过快速响应政策导向,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来到二季度,联想终于扳回一城。根据Canalys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内地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出货数据显示,该季度中国市场PC总出货量为1020万台,同比增长12%。联想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出货量达340万台,市场份额为34%,同比增长13%。华为位列第二,出货量100万台,市场份额10%,但同比出现15%的下滑。
图片来源于Canalys
13%对12%,优势在我,联想险胜一个百分点,作为行业一哥,勉强在二季度跑赢大盘。
促成联想的PC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收割市场的重要驱动力,是海外市场的突出表现。
根据联想发布的2025/26财政年度第一季业绩显示,在美洲区,得益于个人计算机及智能手机业务的强劲表现,联想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4%。智能设备业务集团的个人计算机业务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连续第九个季度保持增长,主要得益于商用领域复苏及Windows 11换机潮带来的强劲需求。
在报告期内,受三大业务集团的强劲市场需求推动,联想在亚太区(除中国外)的收入同比大幅增加39%。智能设备业务集团透过精准的市场策略,成功把握日本Windows 11更新周期、商用企业客户增加以及印度市场持续强劲增长等机遇。
结合国内外的整体表现来看,国补虽然在国内带不动联想,但不影响联想在海外利用Windows 11的更新周期收割市场。
02
AI“贸工技”
在联想的叙事逻辑中,AI PC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去年年初,在联想集团2024/25财年誓师大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宣布公司未来十年的新使命——引领人工智能变革。
但通过解构AI PC发现,联想的位置有些尴尬。
AI PC是一种集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个人电脑。它通过集成NPU、CPU、GPU等硬件,在实现高能低耗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变、重塑和重构PC体验,释放人们的生产力和创造力。AI电脑具备五大特性,即内嵌个人大模型与用户自然交互的智能体、个人知识库、本地异构AI算力(CPU/GPU、NPU)、开放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个人数据和隐私安全保护。
实现AI PC强悍算力的核心,是CPU、GPU、NPU这些芯片,几乎就是英伟达、AMD以及英特尔等芯片公司垄断。
让算力实现前端交付的,是各类AI大模型与人性化的智能体,AI大模型在海外是以OpenAI、谷歌等科技公司为核心,在国内则是DeepSeek、阿里、字节等公司占据主导。
相比上述提到的两个领域,在智能体环节上,联想可操作的空间会更大一些。
因此,联想全球60%研发资源投向AI模型和智能工厂,并新设了CTO办公室与智能体军团。
早期,联想在AI赛道内的核心竞争对手,是类似Manus这类的AI智能体创业公司。
用户只需通过任何联网设备唤醒Manus,就能获得堪比专业顾问的实时服务,从法律咨询到投资决策,从旅行规划到医疗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让算力需求正从本地设备向云端迁移。
用户发现千元手机调用智能体的效果堪比万元顶配电脑,联想以AI之名驱动消费者换机的说服力,多少要被打上一些折扣。
随着微软的下场,联想在智能体领域迎来“大魔王”级别的对手。
7月23日,微软宣布为Windows 11带来了一系列AI驱动的新功能,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个人电脑上的AI体验。这些更新主要面向兼容的设备(主要是Copilot+ PC),用户可以通过最新的Windows 11更新下载这些新功能。
也就是说,微软开始将智能体直接植入操作系统。
近期,微软AI负责人穆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透露,微软Edge浏览器将深度整合 Copilot,在保持用户实时可见与可控的前提下,让AI可直接控制标签页、自动打开网页、阅读并汇总信息,实现餐厅预订、价格对比等任务。
在PC操作系统行,联想不及华为一般,拥有自家的鸿蒙系统,微软的Windows系统,是其永远绕不过去的节点,毕竟,联想还依靠着Windows 11的更新周期收割海外市场,至于联想去修改Windows的底层代码,那就更不现实了。
这样一来,联想在AI PC时代,又容易绕回传统PC时代的老路,相比传统PC是围绕芯片与操作系统进行“贸工技”,在AI PC时代,只是多了一个AI大模型而已。
03
用户都是“老司机”
在国内,AI PC的土壤算不得肥沃。
9月24日,腾讯研究院发布一项大规模调研报告,呈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中国部分网民中的普及程度及其对社会心态的影响。报告发现,生成式AI已不再是少数技术爱好者的前沿工具,而是深度融入主流人群日常工作与学习的“必选项”。高达96.2%的调查对象表示曾使用过AIGC产品,其中超过三分之二(67.7%)每天都使用相关产品。
由于DeepSeek、豆包等免费AI大模型的普及,中国用户可以算得上是AI领域的“老司机”,毕竟众多海外大模型在烧钱普及用户这里,略显抠抠搜搜,如果拿不出一个月几十美元的费用,是难以畅快体验相应的AI服务。
截图来源于DeepSeek官网
对于联想这类力推AI PC的品牌来说,好处是用户对于AI应用都有基础认知,不需要太多的前期市场教育,坏处则是用户对AI智能体“祛魅”,且形成了只要在手机、PC这类终端里下载DeepSeek、豆包这类应用,即可畅爽AI的固有认知。
上述调研报告指出,在产品选择上,本土化AI应用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豆包、DeepSeek和腾讯元宝等国产模型凭借其可及性、中文处理优势以及本土生态系统整合,在使用率上名列前茅,显示出强大的市场适应性。
面对这些国民级应用的冲击,联想要在AI智能体上,拿出超预期的产品体验,才能说服用户买单。
更何况,AI PC整体在售价上要高于普通PC,入门级别的机型,起售价都在6000元上下,至于旗舰机型,早已突破万元。
对此,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同样认为,AI PC的主要困境在于AI生态在PC终端上的不健全。
为此,联想积极向大模型公司靠拢,在前不久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强调“端云联动”战略,提出通义千问大模型需实现“本地化运行+云端更新”。
目前,联想百应智能体已接入通义Qwen3大模型。依托Qwen3在混合推理模式、支持MCP、多语言等能力上的突破,百应智能体进一步丰富了模型库,并在语言理解、多轮推理、指令跟随等关键能力上实现了提升。
杨元庆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可能今天大家认为联想是卖设备的,PC也好,手机也好,服务器也好,可能在未来,我们就是一个以智能体的业务为核心的企业。”
但智能体的研发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仅凭抱阿里这类大模型公司的大腿不足以拿出超预期的产品体验。
横向与全球科技头部企业相比,联想的研发投入差距更为明显。2024财年,苹果研发投入占收入8%,微软为12.0%;2024自然年,华为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20%,联想则不超过5%。
在国内AI疯狂内卷的形势下,AI PC在海外集中发力,或许能给联想带来新的变量。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