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成功的游戏公司,用两百年饿死了一亿印度人

大英帝国,史上最成功的游戏公司,没有之一。

他们操盘过一个人类历史上最硬核、最魔幻、也最成功的长线运营游戏,服务器名叫“印度”。

这游戏一开就是两百年,玩家三亿,日活拉满,关键是,服务器不仅不用花钱维护,还能每天往公司账户里疯狂打钱。

你现在看很多游戏公司,吹自己懂长线运营,懂玩家生态,跟大英当年的操作一比,都像是一群刚学会怎么做PPT的产品经理。

因为大英设计的这套游戏,它的核心KPI,根本不是玩家留存,也不是付费率。

而是压榨率。

1.

我们先来看一组官方公布的游戏后台数据,看完你就知道这游戏的数值策划有多黑。

从1810年到20世纪中叶,游戏内“极端贫困”玩家的比例,从23%一路干到50%以上。

什么概念?就是服务器里一半的人,连最基础的生存包都买不起了。

与此同时,玩家的“金币产出”(实际工资)跌到历史冰点,服务器频繁触发“大饥荒”这种超大型Debuff事件。

1880年到1920年,大英帝国这家游戏公司的巅峰期,印度这个服务器的玩家数据却在疯狂崩盘。

玩家“死亡率”从每千人37.2,飙到44.2。

“初始HP”(预期寿命)从26.7岁,直接砍到21.9岁。

和平时期,一个服务器的数据能烂成这样,你都得怀疑是不是策划喝多了把后台数值填错了。

有好事的数据分析师(学者)扒了普查数据,想算算这四十年,到底有多少玩家因为游戏策划的骚操作,被系统“强制删号”了。

答案是,一个亿。

这还只是保守估计。

你把苏联、上世纪中C、朝鲜、柬埔寨、埃塞俄比亚所有大饥荒里死的人加起来,都没这个服务器一个版本更新死得多。

这是什么概念?

这已经不是游戏设计了,这是服务器级别的“格式化”,只不过每次只格式化一部分玩家,保证服务器还能运转,还能继续产出。

2.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问,既然数据都崩成这样了,为什么英国这家公司,不像在北美服务器那样,直接把原住民玩家“清号”,然后换上自己人呢?

答案很简单,也极其冷酷。

因为屠杀,在商业模式上,不如剥削。

讲白了,这套打法咱们熟啊。

在北美服务器,英国人的玩法是“抢地盘”,本质是生存建造游戏,原住民是挡路的野怪,清了就完事了。

但在印度服务器,英国人的玩法是“开矿场”,他们是矿主,三亿印度人是矿工。

你会把给你挖矿的矿工全杀了吗?

当然不。你只会想办法让他们不吃饭、不睡觉、二十四小时三班倒,最好还能自己繁衍小矿工,实现可持续性挖矿。

500

所以骚操作就来了。

英国人首先对印度服务器的“经济系统”进行了一次史诗级Nerf。

他们直接把服务器的“关税保护”给删了,让自家公司产的“英制装备”可以无限制、零成本地涌入印度市场。

另一边呢?他们给印度本土玩家的“手工作坊”上了N层重税,你生产的东西别说卖到国外,你在自己服务器里跨主城卖,都得被扒层皮。

一套组合拳下来,印度本土的制造业直接崩盘。一个原本装备出口大国,硬生生被逼成了一个只会卖“原材料”的资源采集地。

这在游戏里叫什么?

这叫强行锁定玩家职业,你们所有人,都别想当工匠、当商人了,统统给我转职成“采集工”。

这还只是第一步。

3.

更骚的还在后面,英国人发明了一套被当时玩家称为“财富流失”的终极吸血大法。

这套系统设计得极其精妙,堪称P2W(Pay to Win)游戏里的神级策划。

它的底层逻辑是这样的:

第一步,英国公司作为服务器GM,向所有印度玩家征税。这是强制性的,不交就删号。

第二步,GM拿着收上来的税金,去“购买”印度玩家辛辛苦苦采集的原材料——靛蓝、谷物、棉花和鸦片。

你品,你细品。

这是什么行为?这就是空手套白狼。我用从你口袋里抢来的钱,买你手里的东西,等于东西白拿,你还觉得这是个“公平交易”。

这种大规模的死亡,不是意外。是系统。一个把经济利益,焊死在人命之上的冷酷系统。

这些白嫖来的印度商品,一部分运回英国本土消费,另一部分出口到其他服务器(比如中国),赚来的钱,一分都不会反哺印度这个服务器,而是全部用来建设英国公司的大本营,和他们的其他白人玩家殖民地。

这套玩法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一套完整的、可以自我循环的系统。我再强调一遍,是系统,不是单纯的抢劫。

它把印度的资源,以一种“合法”且“高效”的方式,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英国。

就算服务器爆发大面积饥荒,数千万人等着粮食救命,GM还是会强制玩家出口粮食。

因为在系统设定里,玩家的死活,优先级永远低于公司财报上的数字。

说真的,这事儿就离谱。

4.

一个几万人的英国运营团队,是怎么管住三亿玩家,让他们心甘情愿当矿工的?

这就是大英这家游戏公司,最体现其“神级策划”功底的地方——“精英玩家扶持计划”。

从19世纪初开始,他们就每年砸钱,在服务器里开“三语培训班”(英语-梵语-波斯语),专门培养一批听话的“玩家版主”和“大R玩家”。

这批人,懂GM的规则(英国法),也懂普通玩家的G点(本地规矩)。

到1850年代,从收税的、管铁路的、到管鸦片仓库记账的,服务器里所有中高层管理岗,几乎全被这批“英语精英”占了。

他们替伦敦的GM收税、招募保安(士兵)、管理着3亿普通玩家,但只对GM负责。

这套“以印治印”的玩法,后来成了英国文官体系的“印度模板”,甚至还把这些印度精英打包出口到东非等其他服务器当管理员。

这才是英国人以极少人口统治印度的核心密码——与其亲自下场管理3亿牛马,不如培养30万“工头”,让他们去管。

你不需要让所有人都爽,你只需要让一小撮精英爽,让他们觉得跟着你这个GM有肉吃,他们就会死心塌地帮你维护这个操蛋的游戏规则。

5.

这套写在服务器底层的代码,影响至今。

二战后,英国本土服务器劳动力不够了,伦敦直接把这套“印度管家”系统打包回国。先招东非的印裔公务员,再招印度本土的医生、工程师,移民门槛直接给英语母语者降两档。

印度独立后,自己也把这套系统继承了下来。官方文件、最高法院、高考,全用英语。

结果就是,虽然印度文盲率很高,但只要你能读完高中,基本都是英语双语。这批人想到海外发展,直接跳过了最痛苦的“语言适应”版本。

他们脑子里装的,是英国人留下的普通法、议会制、文官考试、会计师协会……等于自带“英美系统驱动”,进入英美职场不用格式化重装系统,直接插上就能用。

(当然,这只是对一个群体现象的宏观调侃,不代表所有人都走了捷径)。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硅谷遍地印度裔CEO,英国政坛出了个印度裔首相,真不是什么偶然。

他们只是最早适应了那套游戏规则、并把熟练度练到满级的第一批玩家而已。他们早就掌握了在“英语服务器”里的版本答案。

殖民历史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预装了直通顶层的付费外挂。

但当你把目光从这些站在金字塔尖的精英身上移开,你得回头看看。

看看那一个亿被系统抹去的亡魂,看看那被抽干了几个世纪的土地。

用无数人的尸骨,铺就少数人的通天路。

这或许就是那款名叫“印度”的硬核游戏,最真实、也最残酷的背景设定。

这个游戏……直到今天,其实也还没真正结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