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低调”三年后首亮相:不谈字节谈人才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在公众视野中低调近三年后,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的身影重新出现在聚光灯下。10月9日,上海徐汇知春创新中心正式揭开面纱,作为该机构的联合发起者,张一鸣与上海交通大学ACM班创始人俞勇教授共同出席开业仪式,这也是他自2021年卸任字节跳动CEO后,首次以公开身份参与活动并发表核心观点。
这场亮相打破了外界对张一鸣“退居幕后”的固有印象,却也延续了他卸任时提及的“长期主义”——此次投身人才培养领域,并非偶然的跨界尝试,而是他对“远景战略与社会责任”承诺的落地实践。据了解,知春创新中心定位为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不同于传统企业或高校实验室,其核心目标直指“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潜力人才”,计划从“预备研究员”这一基础岗位起步,构建一套脱离常规评价体系的培养路径。
在开业现场的发言中,张一鸣提出了一个颇具技术视角的人才观察:许多具备专业知识与熟练技能的人才,其潜力仍处于“未被充分激活”的状态。为了让这一观点更易理解,他借用机器学习领域的“过拟合”现象进行类比——就像模型在训练数据中表现完美,却难以应对真实场景的变量一样,部分人才在标准化任务中能力突出,但面对需要突破边界的创新任务时,往往陷入“能力失灵”。这一比喻既贴合他对技术领域的深刻认知,也点出了当前人才培养中“重技能、轻思维”的痛点。
基于这一判断,知春创新中心的培养逻辑跳出了传统框架。张一鸣强调,机构不追求“速成式”的技能输送,而是以“独立思考”与“实践探索”为双核心,希望培养出兼具思维活跃度、热情与韧性的人才。在他看来,创新者需要具备“长期视角”与“全局意识”,既要在探索中主动学习,也要以“平常心”面对不确定性——这种心态的培养,甚至比技术能力的提升更为关键。“放松自信地拥抱变化,才能在未知中找到新的突破点”,他的这番表述,既带着对年轻人的期许,也暗含着字节跳动从创业到成长的经验沉淀。
回溯2021年5月,张一鸣在字节跳动全员信中宣布卸任CEO时,曾留下“以十年为期,为公司创造更多可能”的承诺。当时他提到,放下日常管理后,将聚焦“远景战略、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并计划通过“系统学习、研究新事物、动手实践”拓展认知边界。如今,知春创新中心的落地,正是他将“社会责任”与“人才战略”结合的具体实践——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而是以开放的非营利平台,为整个泛AI领域挖掘“被低估的潜力”。
从行业视角来看,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正面临“技术迭代快、高端人才缺口大”的双重挑战。传统高校培养侧重理论基础,企业招聘则更看重即时产出,两者间的“断层”导致不少有潜力的年轻人因缺乏实践机会或创新引导,难以突破成长瓶颈。而知春创新中心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既没有高校的学术束缚,也没有企业的商业指标压力,能够以“长期主义”的姿态,允许年轻人在试错中探索,在实践中构建独立思考能力。
张一鸣在发言中并未提及字节跳动的业务关联,也未对创新中心的短期成果设下目标,这种“不急于求成”的态度,与他卸任后的状态高度一致。三年来,他远离商业镁光灯,却始终以“观察者”与“实践者”的身份,持续关注科技与人才领域的底层需求。此次公开亮相虽简短,却传递出清晰的信号:他并未脱离自己深耕多年的科技领域,而是以更宏观的视角,尝试解决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才的“潜力解锁”。
对于外界而言,张一鸣的这次亮相或许只是一次偶然的“回归”,但对于泛AI领域的年轻人来说,知春创新中心的开业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正如张一鸣所言,“很多人才的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而这个以“创新”为名的中心,正试图用“独立思考+实践探索”的钥匙,打开这些潜力的大门。未来,这里能否走出改变行业的创新者,尚需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张一鸣以“十年为期”的长期主义实践,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