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金生离世:中国资本市场为何要记取这位“教父”?

500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近日,“中国证券教父”管金生的离世,让尘封数十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早期记忆再度被唤醒。这位曾一手缔造“证券王国”的拓荒者,用万国证券的崛起与陨落,书写了中国资本市场草莽时代最跌宕起伏的篇章。当人们站在上海浦发银行大厦前回望,很少有人知道,这座陆家嘴核心地标,曾是管金生心中“万国证券大厦”的蓝图所在,而这未竟的建筑梦想,恰如他那充满荣光与遗憾的金融人生。

1988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尚是一片荒芜。当银行系统主导的证券机构仍在按部就班开展业务时,管金生带着“把黑市交易引入公开市场”的大胆设想,在上海静安寺旁30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这家没有银行背景、仅有四名核心成员的“三无”公司,将在短短数年内搅动中国金融市场的风云。

万国证券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制度突破的试验。在央行要求组建“稳定市场”的券商时,管金生以“既然能批准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何不能有股份制券商”的反问,说服了决策层。他创新性地采用股权分散化设计,避免单一股东掌控,甚至顶着压力拒绝“挂靠”行政单位,坚持市场化运营。这种“离经叛道”的基因,让万国从诞生之初就带着突破体制束缚的野性。

早期的万国证券,在夹缝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路。没有人事编制,就用劳务费形式吸纳人才;缺乏客源,员工们骑着自行车穿梭于上海街巷,向“黄牛”学习市场规律,靠电话本逐个开发客户;为搭建全国业务网络,他们免费举办证券知识讲座,吸引各地金融机构代表,在非议中积累了最早的行业人脉。1989年,万国证券以1000万资本金撬动近4亿元交易额,在上海证券市场站稳脚跟,“万国证券,证券王国”的口号开始在投资者口中流传。

管金生的远见,让万国证券始终走在行业创新的前沿。当国内券商还在依赖传统经纪业务时,他率先引入国际投行模式,将“发行部”改组为“投资银行部”,成为国内首家建立“大投行”体系的券商。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万国证券开通全国第一部证券行情咨询电话,推行“全天候营业”模式,甚至首创股票抵押、异地交易等业务,每一项创新都在填补中国资本市场的空白。1993年,万国证券以全国第一的IPO承销业绩,奠定了行业龙头地位,黄浦营业部年利润突破亿元,成为中国证券业的标杆。

国际化是管金生为万国证券绘制的另一张蓝图。1993年,当国内券商还局限于本土市场时,万国证券已悄然布局香港。管金生不惜“先斩后奏”,斥资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更名为“上海万国(香港)有限公司”,成为首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内地券商。在H股市场尚未成熟的年代,万国证券凭借对政策的敏锐判断,参与了上海石化、昆明机床等多家企业的海外发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探索了路径。彼时的万国,已初具“中国美林”“中国野村”的雏形。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猝不及防。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成为压垮万国证券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场多空对决中,万国证券因对政策判断失误,持有大量空单陷入被动。最终,在闭市前8分钟,万国证券违规抛出1057万口合约,试图扭转颓势,却引发市场剧烈震荡。这场被称为“中国金融市场第一案”的风波,不仅导致国债期货市场暂停交易18年,更让风光无限的万国证券轰然倒塌。1995年10月,管金生被依法逮捕,曾经的“证券教父”沦为阶下囚,万国证券的灯火也随之熄灭。

如今回望,管金生与万国证券的故事,早已超越个人命运的范畴,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缩影。他们是制度的突破者,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浪潮中,用市场化思维打破行政垄断;他们是业务的创新者,从投行体系到国际布局,每一步探索都为后来者铺路;他们也是风险的警示者,“327事件”暴露的监管漏洞与投机风险,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

管金生离世后,有人曾疑问:为何要怀念一位“被市场遗忘”的老人?答案或许藏在万国证券老员工的回忆里——“那是一个每个人都不知天高地厚,不怕困难只怕没有机会的年代”。在那个激情澎湃的拓荒时代,管金生们以无畏的勇气探索未知,用失败与成功为中国资本市场筑起第一块基石。他们的荣耀,在于开创了一个行业;他们的遗憾,在于未能见证市场的成熟。

当上海的晨光洒在浦发银行大厦的玻璃幕墙上,这座未建成的“万国证券大厦”,早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精神地标。管金生带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鲜活记忆,但他所代表的创新精神与开拓勇气,仍在影响着每一个投身中国金融市场的人。这位拓荒者的故事,终将在资本市场的年轮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