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老将集体退场?贺燕萍卸任西部利得总经理

500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当西部利得基金在10月10日发布高管变更公告时,公募基金行业又一位见证时代的“老兵”正式功成身退。贺燕萍因到龄卸任总经理职务,由董事长何方暂代其职,这不仅是一家基金公司的管理层变动,更折射出中小基金公司在行业竞争中突围的缩影,以及当下公募行业新老交替的鲜明趋势。

回溯2015年11月,贺燕萍接掌西部利得基金时,这家公司还处于行业末端——管理规模不足百亿,在数千家同业机构中几乎难寻踪迹。彼时的公募市场,头部公司凭借资源优势占据大半江山,中小机构想要突围犹如逆水行舟。而贺燕萍带着二十余年金融证券从业积淀而来,从华夏证券的客户服务到中信建投的机构销售,从光大证券资管的管理岗位到国泰基金的副总经历,多维度的行业浸润让她精准抓住了中小基金公司的破局关键:差异化定位。

“基础产品供应商”,这个看似平实的战略方向,成为西部利得基金十年发展的核心锚点。在贺燕萍的主导下,公司摒弃了中小机构常见的“追热点、博短期”路径,转而聚焦产品风格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不同于头部公司在全品类赛道的全面布局,西部利得基金选择在固收、量化、权益、混合资产四大领域深耕,通过打磨每一只产品的业绩韧性建立市场口碑。这种“不漂移、不盲从”的策略,让公司在市场波动中逐渐积累起投资者信任,多只产品凭借长期稳定的表现进入投资者视野,为规模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支撑这一战略落地的,是贺燕萍推动搭建的独特组织体系。“积木式矩阵架构”将公司组织功能拆解为标准化模块,打破了传统部门间的壁垒,让权责边界更清晰、协同效率更高效——投资决策回归专业判断,业务推进依靠系统驱动,而非个人意志。更具创新性的是自主研发的“WISE系统”,这套投研科技内核,成功将基金经理的个人选股逻辑与投资经验,转化为可回测、可迭代、可传承的标准化模块。这意味着,公司的投研能力不再依赖个别明星基金经理,而是沉淀为组织化的核心竞争力,为长期发展提供了“抗风险”能力。

十年时间,西部利得基金完成了从“无名之辈”到“行业中游力量”的蜕变。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超25%,整体规模突破千亿大关,非货管理规模排名跃升至行业前50名。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贺燕萍始终强调的“三个稳”——经营战略稳、产品策略稳、员工队伍稳。在行业频繁追逐短期收益的浮躁氛围中,这份“稳”成为西部利得基金最鲜明的标签,也让其成为中小基金公司突围的典型范本。西部利得基金董事会在公告中对贺燕萍的贡献给予高度认可,称其为公司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贺燕萍的退休并非个例,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已迎来多位“老将”因到龄离任的浪潮。9月初,信达澳亚基金公告朱永强卸任总经理,这位出生于1965年的管理者,自2019年加入公司后,带领信达澳亚基金从近百亿规模起步,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实现权益、量化、固收业务协同发力,成为行业中又一个“逆袭”案例。8月底,诺德基金原董事长潘福祥的退休更是引发行业感慨,作为2004年参与公司组建的“创始人级”人物,他在诺德基金任职超19年,从副总经理到总经理再到董事长,亲历了公司从初创到成熟的完整周期。

除此之外,交银施罗德基金原总经理谢卫、华安基金原董事长朱学华、华宝基金原董事长黄孔威、方正富邦基金原董事长何亚刚、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原董事长吴显玲等一批行业元老,均在今年因年龄原因告别了奋斗多年的岗位。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带着独特的行业记忆——有人见证了公募基金从“小众产品”到“大众理财工具”的普及,有人亲历了权益基金的多轮牛熊周期,有人推动了固收+产品的创新发展,他们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公募行业发展历程的生动切片。

对于这股“退休潮”,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是行业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过去二十余年,公募基金行业规模从百亿级增长至数十万亿级,成为居民财富管理的核心力量,而这批“老将”正是行业发展的推动者与见证者。如今,随着行业生态日趋成熟,组织体系、投研机制、风控流程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企业发展不再过度依赖个人,这为“老将”的从容退场创造了条件。

更重要的是,新老交替正在为行业注入新鲜活力。年轻一代的管理者带着更敏锐的科技感知、更贴近新生代投资者的服务理念、更灵活的业务创新思路进入核心岗位,他们在继承行业经验的同时,也在推动公募基金向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转型。这种“传承与创新”的衔接,不仅让单个基金公司保持发展韧性,更让整个公募行业在迭代中持续焕发活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