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火速二次递表,东鹏饮料的焦虑藏不住了

500

当一家年营收超150亿的能量饮料龙头,在首次港股招股书失效仅6天后就火速二次递表,东鹏饮料这场密集的资本动作,从一开始就充满割裂感——手握足以覆盖募资需求的资金储备,却执着于搭建“A股+港股”双平台;对外高调宣称“全球化战略”,经营端却暴露品控争议、海外拓展乏力、产品结构失衡的多重隐忧。这场看似主动的上市冲刺,究竟是突破困局的关键一步,还是为掩盖经营短板的资本缓冲?

一、募资必要性遭质疑,股东减持藏隐情

2025年10月9日,东鹏饮料二次递表港交所的动作引发市场对募资合理性的争议:截至2024年底,公司流动资产合计达127.06亿元,虽未披露现金类资产具体金额,但已能覆盖规划中的募资需求,融资动机存疑。

更关键的是股东减持动态:2022年限售解禁后,持股5%以上的股东开始陆续减持。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于2024年5月通过大宗交易减持29.53万股,套现约6313万元,但其累计减持金额远未达此前宣称的“逾30亿元”。此外,“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2025年初计划减持”的信息暂未在公开公告中核实。在A股估值处于相对高位的背景下,港股上市若采用折价发行,理论上可能为股东提供退出通道,这让“全球化战略”的募资说辞更显薄弱。

二、投诉频发+研发薄弱,安全红线存忧

据黑猫投诉平台公开信息,东鹏饮料存在多起质量相关投诉,涉及产品异物、包装破损等问题。有消费者反映在饮品中发现异物,联系客服后未获合理解决方案,但“2025年8-9月密集出现活蜗牛、黄褐色异物”等具体案例暂未核实到对应投诉记录。这些问题若属实,将直接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禁止生产混有异物食品”的规定。

品控漏洞或与研发投入不足相关:2024年东鹏饮料营收达158.4亿元,研发费用仅0.63亿元,占比约0.4%,在食品企业中处于低位。公司虽已建立13大生产基地,但随着产能快速扩张,质量管理能力是否同步提升存疑,公开信息暂未披露480万吨/年产能的具体验证数据。

三、海外营收占比不足0.2%,扩张进程缓慢

招股书将“全球化”列为募资核心用途,但实际进展远不及预期: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107.37亿元,海外营收仅1481万元,占比约0.14%,不足0.2%。即便宣称产品进入23个国家和地区,实质仍以“国内生产+出口”的轻资产模式为主,本土化运营能力尚未显现。

加码东南亚市场的布局仍处起步阶段:该区域虽被红牛、M-150等品牌占据主导,但东鹏饮料已启动应对措施——2025年4月海南生产基地奠基,规划作为辐射东南亚的枢纽,印尼子公司也在筹备中,但“昆明基地规划”“两亿美元建厂投资”等信息暂未核实。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2年推进的瑞士GDR上市计划,已于2024年2月因“内外部环境变化”终止,此次港股二次递表若再遇挫,全球化资本布局将再受打击。

四、单品依赖未改,新品支撑尚弱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48.48亿元,同比增长39.23%,上半年营收107.37亿元,增长态势看似强劲,但结构隐患显著:核心单品东鹏特饮上半年营收83.61亿元,占总营收的78%,虽较此前“81%”略有下降,但仍存在严重的单品依赖。

被寄予厚望的新品“补水啦”上半年营收14.93亿元,同比增长213.71%,较此前宣称的“5.7亿元营收、261%增速”数据更新且更准确,但仍仅占总营收的13.9%,尚未形成稳固的第二增长曲线,且面临农夫山泉、外星人等品牌的激烈竞争。此外,增长对促销活动的依赖度较高,“一元乐享”等扫码活动虽积累2.4亿用户,但如何转化为品牌忠诚度仍是难题,且确实存在因兑奖规则引发的消费者投诉。

从GDR终止到港股招股书失效再到二次递表,东鹏饮料的国际化资本之路屡经波折。手握百亿级流动资产却急于募资,叠加股东减持动作,让上市目的备受质疑。品控投诉待核实、海外营收占比极低、单品依赖显著三大问题,并未因二次递表得到实质改善。(资钛出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