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出行当心这个“沉默的杀手”病因竟藏在腿上
近日,一位51岁的阿姨在乘坐16小时火车后,刚下车就突然倒地昏迷,送医后被确诊为心脏骤停,根源竟是久坐引发的“经济舱综合征”。无独有偶,今年7月一名30岁女性坐11小时飞机后晕倒猝死,尸检同样指向肺栓塞。
这些案例背后,隐藏着一个被大众忽视的健康危机——久坐可能成为“隐形杀手”。
致命旅程
国庆假期,杭州的秋风还没来得及沾染桂花的香气,就被一声刺耳的救护车警报划破。
一位满怀欣喜来杭州旅游的女子,在坐了16个小时的动车后,心跳停了。
患者女儿描述:“我母亲是起来运动的时候,突然呼吸不畅,慢慢地就不可控制了”。前一秒还沉浸在对西湖美景的憧憬里,下一秒,母亲的呼吸就微弱下去,直至消失。
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周光居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一个院前就已经心脏骤停的患者。紧急复苏措施无效,超过10分钟自主心跳仍未恢复。
最终,他们果断启用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那台传说中的“魔肺”,人工心肺机。
久坐之祸
经过4天的精准治疗,患者转到了普通病房,情况良好。但这四个字背后是ECMO的轰鸣,是医护人员不眠不休的奋战。
最终确诊结果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突发肺栓塞。
这个词对大多数人可能比心肌梗死还要陌生,但其凶险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简单来说,长时间坐着不动,腿部血液流速变慢,形成了血栓。这个血栓就像一个潜伏的杀手,在突然站起来活动时,它可能脱落,顺着血液一路狂奔,最终堵在肺动脉里。
肺动脉一堵,心脏无法正常泵血,接着就是呼吸困难、心跳骤停,一切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
高危人群
那么,哪些人需要特别警惕“经济舱综合征”呢?根据医学专家介绍,以下人群风险显著升高:
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或家族史的人;
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性疾病的人;
处于肿瘤活动期的患者;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特定生理状态人群:孕妇、服用避孕药或激素的女性;
体态与生活习惯特殊者:肥胖者(BMI>28)、老年人、吸烟酗酒人群;
术后或创伤患者:骨折、肿瘤患者及刚经历手术者。
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左腿最常见,表现为小腿或大腿肿胀、酸痛、活动或挤压小腿肌肉时疼痛明显加重。
并发肺栓塞可表现为突发的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咳血甚至晕厥。出现上述症状,尤其在旅途中或返程后数周内,应尽快就医,并告知“近期曾长途旅行”。
预防策略
幸运的是,这种凶险的疾病是可以预防的。重医附一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李追提醒各位旅途中人,科学预防“经济舱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记住一句顺口溜:“一动腿,二喝水,要给小腿留空位。”
定时活动
每1-2小时必须起身走动3-5分钟,步行上厕所、车厢过道伸展四肢。
无法离开座位时,做“踝泵运动”(脚尖反复绷直下压、上勾回缩),通过小腿肌肉泵血促进回流。
踝泵运动被多项研究证实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最简单、方便、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具体做法是:
脚尖尽量向上勾(朝向自己),保持5秒;再向下伸(朝向地面),保持5秒,重复5-10分钟。
以踝关节为中心,360°环绕,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每次5-10分钟。
每天至少3次,坐着、躺着都能做。
科学补水
每小时喝200毫升水,少量多次,稀释血液黏稠度。
避免咖啡、酒精,因为这些饮品会导致脱水,加重血液浓缩。
物理防护
高危人群穿戴医用弹力袜(压力值15-30毫米汞柱),辅助静脉回流。
避免紧身裤、跷二郎腿,因为这些行为会压迫血管,加剧淤血。
出行前准备
饮食清淡,避免高盐油腻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血液黏稠。
优先选择过道座位,给小腿留空间,不把大件行李塞脚下。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背后是血液的流动,是心肺的呼吸,是每一个细胞的鲜活脉动。
站起来,走两步,哪怕只是去接杯水,去一趟洗手间。这个简单的动作,在今天看来,或许比你吃任何保健品都来得重要。
无论是16小时火车还是跨国航班,久坐不动的每一分钟都在累积风险。起身活动、喝水、穿弹力袜——这些看似琐碎的动作,实则是切断“血栓链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