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富商:一部汉代版的“权力的游戏”

我们常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古代中国那么富庶,商人那么有钱,却没有诞生出像欧洲那样能与王权分庭抗礼的强大资本力量?为什么“重农抑商”的魔咒,总是悬在中国古代富商的头顶?

500

配图由豆包生成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汉朝四百年,就像一个巨大的历史实验室,它完整地上演了一遍国家与“民间资本”(也就是那些大商人、大老板们)之间相爱相杀的全过程。这其中此消彼长的权力游戏,深刻地塑造了后世两千年的中国历史。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部汉代版的“权力的游戏”是如何上演的。

一、皇帝也得“抱大腿”:

民间“首富”们的好日子

你可能想不到,强大的汉朝,也有过一段对民间富商客客气气,甚至要“抱大腿”的岁月。那就是西汉初年。

秦末混战加上楚汉争霸,把整个国家打成了一片焦土。刘邦建立汉朝时,面对的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烂摊子。史书记载,连皇帝出门都凑不齐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们只能坐牛车上班。国库空空,中央政府说话都没什么底气。

但与此同时,民间却藏着巨大的财富。当时利润最高的行业,比如煮盐、冶铁,都掌握在民间老板手里。他们富可敌国,比如卓氏、程郑等人,都是靠冶铁成为一方巨富,“富埒王者”,意思是财富能跟诸侯王掰手腕。

500

配图由豆包生成

更夸张的是什么?是造钱。汉初的政策是“使民放铸”,居然允许民间自己造钱!当时最牛的“首富”,不是皇帝,而是皇帝的宠臣邓通。他被特许在自己的封地开矿铸钱,富到什么地步?“邓氏钱布天下”,他家的钱成了全国流通的硬通货。

500

配图由豆包生成

你看,在那个特殊的“国穷民富”的年代,国家没钱没人没实力,想恢复经济,就必须依赖这些民间大老板。于是,双方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合作”关系。国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你们发财;你们搞活经济,也间接帮国家恢复元气。

这是民间资本的黄金时代。商人们不仅有钱,社会地位也水涨船高。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钱袋子壮了,腰杆子就硬了,野心也开始膨胀。最终酿成的“七国之乱”,背后就有这些富商豪强的身影。这一下可敲响了警钟,让皇帝明白,这些“合作伙伴”,搞不好是会要命的。

二、汉武大帝的“收割”时刻

黄金时代很快就走到了尽头。等到几代人过去,国家休养生息,缓过劲来了,特别是当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刘彻——登上历史舞台时,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汉武帝是个“创业型”皇帝,他的目标是“内兴功业,外攘夷狄”,说白了就是要干大事,尤其是要跟北方的匈奴死磕。打仗,是这个世界上最烧钱的事。钱从哪儿来?国库里的那点钱哪够用?

500

配图由豆包生成

汉武帝的目光,犀利地投向了那些富得流油的民间商人。一场针对民间资本的“收割”行动,拉开了序幕。

第一刀,砍向最赚钱的行业。 汉武帝宣布:“盐、铁,现在收归国有了!”这就是著名的“盐铁官营”。国家成立专门的机构,垄断了盐和铁的生产与销售。以前靠这个富甲一方的商人们,一夜之间生意就黄了,要么破产,要么被招安给政府打工。

第二刀,收回印钞机。 民间铸币?想都别想了。汉武帝下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只有中央政府指定的机构(上林三官)造的钱才是合法的,谁私自造钱就抓谁。钱袋子被牢牢地攥回了皇帝手里。

第三刀,国家亲自下场做生意。 汉武帝还搞了“均输”和“平准”,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国家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物流和贸易网络,贱买贵卖,调控物价。等于说,国家成了全国最大的“中间商”。那些靠长途贩运赚差价的商人,生意空间被大大压缩。

500

配图由豆包生成

如果说前面三刀还只是断你财路,那最后一刀,就是直接抄家了。这就是骇人听闻的“算缗”与“告缗”。

“算缗”,就是向商人、手工业者征收财产税。但商人们肯定会藏富啊,怎么办?于是更狠的“告缗”出台了:鼓励全民举报!谁举报别人隐匿财产,查实之后,没收的财产分你一半!

一时间,天下大乱,告密之风盛行。司马迁用八个字记录了当时的惨状:“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意思是中等以上的商户,基本上都破产了。民间财富,通过这套组合拳,源源不断地流进了国家的口袋,支撑着汉武帝的赫赫武功。

500

配图由豆包生成

三、“笼中鸟”的生存智慧

经历了汉武帝时代的雷霆打击,民间资本是不是就彻底消失了呢?并没有。它们只是学会了用一种更聪明、也更无奈的方式活下去,就像一只被关进笼子里的鸟。

这个笼子是国家设定的,但笼子里依然有生存的空间。

首先,学会了“守规矩”。 汉代法律还是承认私有财产和契约的。只要你不挑战国家,老老实实做点小买卖,写个合同借个钱,官府还是会给你判案,提供基本的法律保护。这是民间资本能够存活的底线。

其次,学会了“花钱买平安”。 既然经商风险这么大,社会地位又低,那怎么办?很多商人选择“由商入土”,把赚来的钱大量地购买土地,摇身一变成为地主。土地虽然利润低,但稳当啊,是那个时代最硬的硬通货。

再者,学会了“如果打不过,就加入他们”。 还有一条路,就是向体制靠拢。汉朝有“入粟拜爵”的政策,就是你给国家捐献粮食,国家就给你一个爵位。这相当于花钱买个官身,成了“自己人”,腰杆自然能硬一点。或者,干脆给政府当“供应商”,比如盐铁官营后,政府也需要懂业务的人啊,于是就雇佣以前的盐铁老板来管理,把他们从独立的资本家,变成了国家的“高级职业经理人”。

500

配图由豆包生成

就这样,汉代的商人们,在与国家的博弈中,学会了一套复杂的生存哲学。他们既是经济的活力源泉,又是国家时刻提防的对象;他们既被无情“收割”,又被巧妙地利用。

文史君说

这个在汉代形成的“国家强-市场弱”的权力格局,以及民间资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蛰伏”智慧,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两千年。民间财富可以兴盛一时,但终究飞不出国家权力的“笼子”。这,或许就是我们开头那个问题的答案。

参考资料

李一鸣:《巅峰与绝响——汉代民间资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文史君)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