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伟电子毛利率波动明显:经营现金流大起大落,关联交易引关注
《港湾商业观察》陈钱
继今年2月递表港交所冲刺上市失效后,河北海伟电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伟电子)近期再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刺,中金公司为其独家保荐人。早在2023年3月,海伟电子就已启动IPO辅导计划在A股上市,彼时的保荐人也为中金公司,今年1月,公司决定转投港股。
海伟电子于2022年年底通过收购关联企业宁国海伟获得金属化膜业务及客户比亚迪(002594.SZ,01211.HK),2023年,比亚迪即入股海伟电子,同时成为当年的第一大客户。与此同时,在收购的金属化膜业务毛利率不稳定及原核心业务电容器基膜售价下滑的情况下,公司仍拟将募资的90.8%用于扩产,仅5%用于研发,其募资用途合理性也很难不引发外界关注。
毛利率波动明显
招股书及天眼查显示,海伟电子成立于2006年,是我国最大的电容器薄膜制造商之一,其主要产品电容器基膜为薄膜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下游应用端涵盖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器。
近年来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带动电容器基膜市场需求的扩大,2024年,按电容器基膜的收入计,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10.9%,按电容器基膜销量计,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14.2%,位列第二。
不过,一家公司健康与否不能仅以销量和收入衡量,尽管海伟电子在这两项指标上有较为不错的成绩,但体现其业务造血能力的净利润表现却欠佳。
招股书显示,海伟电子期内的业务全部来自中国国内。2022年-2024年及2025年1-5月(简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3.27亿元、3.3亿元、4.22亿元、1.57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1.02亿元、6982.6万元、8641.8万元、3135.9万元,其中2024年利润较2022年下滑15.28%,今年1-5月,在其营收同比下滑3.16%的情况下,利润继续同比下滑4.56%。
公司称,利润的下滑主要系原材料成本的增加、预期信贷的减值亏损以及雇员福利开支的增加。
据悉,海伟电子主业电容器薄膜按产品类型可划分为电容器基膜和金属化膜,其中电容器基膜为其核心收入来源,各期的收入占比达91.9%、71.8%、72.8%、78.5%,根据已披露的数据,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5月,金属化膜的收入占比仅为21.5%、20.2%、13.7%。
利润的下滑或可以从核心产品电容器基膜中略窥一二。各期,公司电容器基膜的平均售价分别为3.49万元/吨、3.03万元/吨、2.93万元/吨、2.96万元/吨。单价下滑的同时,其毛利率各期分别为48.6%、36.1%、36.9%、41.2%。
而另一产品金属化膜的平均售价虽然有所上升,2023年、2024年及今年1-5月分别为6.17万元/吨、6.42万元/吨、6.71万元/吨,但其毛利率却在2024年几乎腰斩,由上年的23.7%跌至12.9%,2025年1-5月毛利率为21.2%。
也因此,海伟电子的整体毛利率连续三年下滑,2022年-2024年分别为44.9%、31.2%、29.7%,今年1-5月同比上升7.6%至35.5%。
公司解释,毛利率的下滑主要是电容器基膜毛利率的下降以及2023年的新增业务金属化膜的毛利率低于电容器基膜,今年1-5月毛利率上升主要系这两项业务的毛利率增加所致。
上下游关联交易,比亚迪入股
据了解,公司的金属化膜业务由2022年年底收购宁国海伟51%的股权获得,而收购之前宁国海伟控制人宋俊青为海伟电子控股股东宋文兰的父亲。在2023年之前,宁国海伟就为海伟电子的客户。
2022年,海伟电子向宁国海伟销售电容器基膜实现5663.6万元的收入,当年宁国海伟也以17.3%的收入占比位列第一大客户。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比亚迪一直向宁国海伟采购金属化膜,因此收购完成后,比亚迪就成了海伟电子的客户,且在成为公司第一大客户的2023年,比亚迪就通过A+轮融资入股海伟电子,目前直接持有海伟电子4.9%的股份。
2023年、2024年及今年1-5月,公司向比亚迪销售金属化膜的收入分别为4033.6万元、4185.1万元、1729.3万元,收入占比为12.2%、12.6%、11%。2023年和2024年比亚迪均为海伟电子第一大客户。
收购宁国海伟带来的“好处”还不止于此,公司与同为客户及供应商的浩伟电子的业务往来也始于收购宁国海伟。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5月,海伟电子向浩伟电子采购和销售金属化膜,各期的采购占比分别为9.3%、12.3%、9.7%,来自浩伟电子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4%、9.8%、1.1%。
2022年-2024年及2025年1-5月,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6.4%、34.9%、37.6%、42.1%,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高达90.4%、78.6%、89.9%、74.4%,其中2022年的第一大供应商海伟石化,其控制人也为海伟电子实控人宋文兰的父亲宋俊青,当年公司向海伟石化的采购额达1.6亿元,采购占比达73.7%,第二年海伟石化即退出前五大供应商。
上下游关联交易云集的同时,公司的应收贸易款项也常年都在上亿,2022年-2024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分别为2.59亿元、2.79亿元、3.37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应收账款为3.2亿元。
与此同时,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由2022年的105.9天增加至今年5月末的156.9天。
而公司需要支付给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各期分别为1.05亿元、4346.5万元、5241.5万元、4424.9万元。海伟电子称,应付款项的减少主要系清偿所有应付给宋文兰父亲宋俊青控制的关联公司海伟石化及海伟交通的未偿还款项。
2022年-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32亿元、-8937.1万元、1722.5万元,今年1-5年再度转至-3581万元。公司表示,现金流的流出主要系应收账款的增加及应付账款的减少。
研发投入偏低,募资用途合理性存疑
此次港股IPO,海伟电子募资的约90.8%将用于主营业务电容器基膜的扩产,5%用于研发,3%、1.2%分别用于销售营销活动和营运资金等一般用途。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公司的电容器基膜的产能利用率达90%以上,但从该业务近年来收入占比及销售单价的下滑或会让人怀疑募资的90%用于扩产是否理性。
无需讳言,公司的议价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离不开研发的投入,但反观海伟电子的研发投入,各期仅为1120.9万元、1440.3万元、1680万元、726.5万元,研发费用率为3.4%、4.4%、4%、4.6%。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主营业务毛利率和销售单价下滑反映了其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上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仍将募资大头用于扩产,仅小部分用于研发或会导致公司难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而大规模的扩产若未带来利润的同步释放,将会进一步加剧经营压力。
公开资料显示,海伟电子目前已完成B轮融资,融资方包括比亚迪、中金公司旗下投资机构中金浦成、阳光电源(300274.SZ)以及宜宾绿能、河北衡湖、安徽基金等政府资本,投后估值23.25亿元。
招股书及天眼查显示,海伟电子实控人为宋文兰,宋文兰通过直接及间接的方式合计控制公司62.8942%的股份。
天眼查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海伟电子存在22条动产抵押,被担保债权总额达40.5955亿元。(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