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教父”管金生辞世!他的一生为何是中国A股的镜像?

500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10月9日深夜,九颂基金的一则公告划破金融圈的宁静:中国证券行业先驱、“证券教父”管金生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于10月7日与世长辞。这个名字,承载着中国资本市场初创期的辉煌与阵痛,从万国证券的缔造者到“327国债事件”的亲历者,再到私募基金领域的二次创业者,他的一生,堪称中国A股三十年发展历程的缩影。

1947年出生的管金生,早年间便展现出对金融领域的敏锐嗅觉。1988年,在资本市场尚未成熟的中国,他毅然创办万国证券,以数千万元资本金为起点,短短数年便将其打造成资产规模数十亿元的综合性券商。彼时的万国证券,不仅是行业标杆,更深度参与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建——从交易规则的制定到交易设备的调试,再到专业交易员的培训,处处都有管金生团队的身影。凭借前瞻性的视野和突破性的创新,他被舆论冠以“中国证券教父”的称号,成为上海滩金融圈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成为无数金融人心中的行业偶像。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猝不及防。1995年的“327国债事件”,成为管金生人生轨迹的分水岭。当时,“327”作为国债期货合约代号,因保值贴息率的不确定性成为市场投机焦点。管金生团队经过分析,预测该国债保值贴息率将维持在8%左右,对应兑付价格约132元,遂联合辽宁国发集团大举做空。但现实却与预判背道而驰——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突然发布公告,“327”国债兑付价定为148.50元,这一消息直接将万国证券推向巨亏60亿元的深渊。

为挽回颓势,管金生在当日收盘前8分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定:大举透支卖出国债期货。这一操作瞬间扭转盘面,导致此前做多的机构悉数爆仓,以中经开为代表的多头亏损约40亿元。但这场“绝地反击”并未持续太久,当晚上海证券交易所便宣布,收盘前最后8分钟的交易异常无效,万国证券的努力化为泡影,公司濒临破产。这场震惊全国的金融事件,不仅让管金生从巅峰跌落,更直接推动中国证监会在同年5月暂停了全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成为中国金融史上难以磨灭的一页。

1995年5月,管金生被捕;1997年2月,他被判处17年有期徒刑。在上海提篮桥监狱的近八年时光里,这位昔日的“证券教父”并未沉沦。他利用狱中资源,翻阅了大量关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英文资料,从金融知识的深耕转向新兴技术的学习。这段特殊的经历,不仅重塑了他的知识结构,更让他对信息传播、市场规则有了全新的认知——他后来在反思中提到,正是这段时光,让他意识到互联网技术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这恰是“327事件”爆发的关键诱因之一。

2003年,管金生保外就医;2015年,他首次公开反思“327事件”,卸下了过往的骄傲与清高。在论坛演讲中,他坦诚自己当年的失误:一方面,市场管理者提出停牌建议时,他虽认同却未积极推动,反而选择单纯的技术处理;另一方面,作为读书人,他因内心的清高不愿主动向上级部门反复沟通,错失了扭转局面的机会。他深刻指出,若当时决策者懂得期货交易的本质是合同买卖,若交易所能及时停牌,这场悲剧本可避免。这种直面过错的态度,让外界看到了他历经沧桑后的成熟与通透。

2016年,69岁的管金生开启第三次创业,创立上海九颂山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将目光投向私募基金领域,聚焦新技术、新材料赛道,主导设立中外合作平行基金。彼时的他,虽不再有当年的锋芒,却多了份沉稳与笃定——他试图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金融投资,提出“互联网不仅能改造世界,更要先改造自我”的观点,主张用跨界思维打破行业界限,用数据革命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在他的带领下,九颂基金逐步在私募基金领域站稳脚跟,延续着他对金融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如今,管金生的离世,让中国金融圈失去了一位见证者与开拓者。九颂基金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其逝世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作,全体员工将秉承遗志继续前行——这既是对他毕生事业的尊重,也是对他推动行业发展的致敬。回顾管金生的一生,他不仅开创了中国证券业的多个先河,为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更用自己的经历为后来者敲响警钟:金融市场既要敢于创新,更要敬畏规则;既要具备专业素养,更要学会沟通协作。

从万国证券的辉煌到“327事件”的跌落,从狱中学习的沉淀到私募基金的重生,管金生的故事,是中国资本市场从稚嫩走向成熟的缩影。他的离去,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一份精神的传承——对金融事业的执着、对自我的不断反思、对行业未来的期许,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金融人。正如他曾说的“要使自己的教训成为别人的营养”,这位“证券教父”用一生书写的传奇与反思,终将成为中国金融史上宝贵的财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