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亿市值上市公司董事长,悄悄干起了“人造太阳”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当58岁的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以99%持股比例成为鸿鹄聚变实控人的消息传开,同时引发医药界与能源圈关注。这位手握60余项大奖的科学家,从基因诊断领域跨界可控核聚变赛道,不仅是个人科研理想的延伸,更折射出"人造太阳"这一终极能源领域的强大吸引力。
戴立忠的跨界并非心血来潮。北京大学学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的学术履历,早已埋下跨学科探索的种子。作为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连续三年在全国两会上为可控核聚变发展建言:2023年倡导市场化研发,2024年力推仿星器辅助路线,2025年呼吁构建产业联盟,一套"政策建言+产业实践"的组合拳清晰可见。2023年底鸿鹄聚变的悄然成立,正是他将科研理想落地的关键一步。
2025年初,这家原本注册于湖南的公司迁至上海并完善核心团队,在9月底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公开亮相,宣告正式入局。与中核集团、中科院等"国家队"主攻的托卡马克路线不同,鸿鹄聚变选择了高温超导仿星器技术方向——这种通过三维超导线圈产生磁场约束等离子体的装置,因无需依赖等离子体电流,在稳态运行上具备天然优势,被视为商用聚变反应堆的理想选项之一。首席执行官席鹏伟透露,公司计划四年内建成国际首台相关实验装置,目标直指聚变电站核心技术供应商。
戴立忠的跨界选择,精准踩中了可控核聚变产业化的关键节点。作为解决能源危机与碳排放问题的"终极方案",核聚变已成为全球能源战略的必争之地。2024年国务院七部门联合发文推进聚变技术攻关,2025年《原子能法》正式通过,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国内已形成"国家队主导、民企补充"的格局:中核集团"东方超环"实现亿度千秒运行,新奥集团深耕氢硼聚变路线,而鸿鹄聚变的加入,则填补了民营资本在仿星器领域的空白。
这条赛道的吸引力早已超越能源本身。可控核聚变的原料氘可从海水中提取,1升海水所含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且产物无高放射性废料,其价值被视为"关乎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在技术突破加速的背景下,曾经"永远还有50年"的调侃正在被打破:"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仿星器工程可行性获验证,商业聚变的奇点正逐步临近。
对于戴立忠而言,跨界背后是科研逻辑的自然延伸。圣湘生物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创新路径,与核聚变所需的基础科研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高度契合。这种跨领域的科研迁移,在全球聚变领域并不鲜见——新奥集团便组建了300余人的国际化研发团队,汇聚顶尖跨学科人才。目前鸿鹄聚变已与上海交大达成战略合作,并被纳入上海市重点扶持项目,延续了这种"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模式。
市场对这场跨界给予了温和回应,圣湘生物股价在消息披露后微涨0.9%,123.76亿元市值保持稳定。投资者显然理解,这是戴立忠的个人投资行为,与上市公司主业并行不悖。这种"主业稳健、跨界探索"的模式,为硬核科技领域的商业化提供了新样本:既规避了上市公司直接投入高风险前沿科技的不确定性,又为民营资本参与国家战略级技术攻关开辟了路径。
从基因诊断到"人造太阳",戴立忠的跨界半径看似遥远,实则始终围绕"硬核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他构想的体系中,"国家队主攻主流、民营队探索互补"的协同模式,正在成为中国聚变产业化的特色路径。随着鸿鹄聚变等商业力量的加入,曾经局限于实验室的"人造太阳",正加速向工程验证与产业应用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