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 “全球化” 背锅!评林奇的新书《世界最坏的赌注》

别让 “全球化” 背锅!评林奇的新书《世界最坏的赌注》

撰文:皆大欢喜

2025年10月10日星期五

林奇新出的《世界最坏的赌注》里,有个观点挺多人认同 —— 美国政治精英搞全球化时,把国内的麻烦抛到了脑后,制造业岗位跑了、地方经济垮了,最后才引来民众的不满和政治反噬。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往深了扒就会发现,这分析漏了太多关键,甚至不小心给那些政客递了块 “遮羞布”—— 让他们又能把锅甩给 “外面的因素”,避开自己真正的烂账。

美国的问题,从来不是 “全球化没管好” 这么简单。真正的病根,是统治阶层常年把国内政策的失败 —— 比如钱花错了地方、好处全被少数人占了 —— 都赖给全球化、赖给中国,却绝口不提自己在两方面的致命失误:一是国防开支像没关的水龙头,二是把资本利益捧得比天还高。

被刻意 “遗忘” 的反恐战争:吞掉万亿的 “资源黑洞”

林奇的书里分析美国经济压力时,漏掉了一个超级大窟窿 —— 反恐战争。这场打了二十多年的仗,可不是 “花了点钱” 那么轻松。布朗大学算过一笔账,自 “9・11” 之后,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这些地方的直接军费就有 1.5 到 2.5 万亿美元,这还没算给退伍军人的长期医疗费、残疾补贴,那笔钱预计还要再花 6000 到 9000 亿。

这么多钱扔出去,对美国国内意味着什么?

首先,该花的钱全被挤没了。本可以用来修桥补路、升级学校、给工人搞职业培训(比如书里提过的那个失败的 TAA 项目)、加固社会保障网的钱,全砸在了海外的战火里。一边是国内基础设施锈迹斑斑,一边是海外军事基地花钱如流水,这不是政策选择,是赤裸裸的 “顾外不顾内”。

其次,国债被越堆越高。打反恐战争的钱,大多是借的。有分析说,美国这些年新增国债里,四分之一都跟反恐支出有关。债台高筑后,政客又有了新借口:“没钱搞民生了”,于是砍福利、对工人的需求视而不见,把锅甩给 “缺钱”,却绝口不提钱都花去了哪里。

更关键的是,这种 “遗忘” 根本不是不小心,是故意的。政客和背后的利益集团,就愿意把资源往军工复合体、往海外干预上堆,至于国内工人过得好不好、地方经济死不死,根本不在他们的优先列表里。现在把经济困境怪给全球化,不过是为自己每年花掉几千亿军费(2023 年就有 8860 亿)、不管国内死活找个 “合理理由” 罢了。

只谈全球化的 “坏”,却藏起它的 “好”:典型的 “替罪羊” 逻辑

林奇的分析还有个大问题 —— 光盯着全球化让美国 “亏了多少”,却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它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更没说透政客是怎么把 “中国冲击” 当挡箭牌,掩盖自己的政策烂账的。

先说说全球化给美国的 “甜头儿”:中国等国的廉价商品,这么多年一直帮美国压着通胀,普通老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买东西更便宜了,实际购买力是涨的。美国超市里的衣服、家电,很多都是中国制造,这不是 “美国吃亏”,是全球化的互惠 —— 美国消费者得了实惠,中国也获得了市场。

还有美债。中国买美债这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是给美国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帮着支撑了美国的消费和投资。只是后来被政客们炒作成 “战略风险”,忘了当初这事儿帮美国省了多少麻烦。

但政客们才不管这些。从特朗普开始,就把 “中国”“全球化” 说成是美国工人倒霉的 “罪魁祸首”,把民众的怒火全引到外面,这样大家就不会追问:为什么国内的政策只帮资本、帮富人,不帮劳工?

要知道,美国工人的困境,根源从来不是 “外国人抢了工作”,而是国内政策长期 “劫贫济富”:金融资本、跨国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普通工人的工资几十年不涨,福利说砍就砍。把锅甩给全球化,不过是掩盖这个真相的障眼法。

美国的问题,终究是自己的 “选择” 问题

要真想搞明白美国的困境,得先承认一个事实:全球化、技术变革这些外部因素确实有影响,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美国自己做的政策选择 —— 是他们亲手把资源投错了地方,把民生抛到了脑后。

第一,资源分配乱得离谱

一边是军费和战争开支无上限。每年几千亿军费,打一场仗扔几万亿,国内的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却常年缺钱;另一边是对富人的税收 “大放水”。就说 2025 年的 “大美丽法案”,号称是 “提振经济”,实际上是给企业和高收入人群大幅减税,未来十年预计要多花几万亿美元,好处却全被最富的 1% 拿走了。

嘴上喊着 “帮被全球化抛下的工人”,实际却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财政里能用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钱越来越少 —— 这不是政策失误,是故意的 “利益倾斜”。

第二,社会保障和转型机制烂得要命

书里提过的 TAA 项目(贸易调整援助)失败,根本不是个案。美国在工人培训、振兴地方经济、普惠医疗、失业保障这些方面,要么舍不得花钱,要么花了钱也没效果。政客们签贸易协定时跑得比谁都快,因为能给资本带来好处,但签完之后,根本不投入资源帮国内工人适应变化 —— 工人丢了工作、生活难以为继,他们就说 “是全球化的错”,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第三,把技术变革的锅也甩给全球化

这些年制造业岗位减少,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动化替代了人工,但政客和资本从来不说这话,反而一个劲儿地怪 “外国竞争”。他们不想承认:技术变革带来的成本,本该由全社会公平承担,比如给失业工人更好的补偿、更有效的培训,但他们却把这个责任推给了 “外面的人”,本质上是在逃避自己的义务。

第四,供应链问题是 “资本逐利” 的锅,不是全球化的锅

疫情时美国供应链断得一塌糊涂,很多人怪 “全球化太依赖外国”,但真相是啥?是资本为了追求极致效率,搞 “即时制生产”,把供应链压到最精简,一点缓冲都不留 —— 这是资本无限度逐利的结果,不是全球化的错。监管层看着资本这么干,却不管不顾,最后出了问题,又把锅甩给全球化,这根本是本末倒置。

结论:别再让全球化背锅了

林奇的书,好歹点出了 “全球化没管好” 的问题,但可惜的是,它没挖到根,甚至无意中延续了美国政客的 “甩锅传统”—— 把自己的错误推给外部因素。

要真想解决美国的问题,华盛顿得先对着镜子好好反省:为什么宁愿把几万亿美元扔到海外战争里,宁愿给富人减税减到财政见底,也不愿意花钱修一修国内的烂路、补一补破败的社保网、给工人搞点有用的培训?

把问题怪给全球化、怪给中国,确实是最省事的政治操作 —— 不用得罪资本,不用承认自己的错。但这种操作,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美国经济的病根,从来不是 “外面的人”,而是国内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公,是对资本利益的无底线妥协。

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就算把全球化 “改” 得面目全非,那些被抛下的美国人,依然过不上好日子。毕竟,锅甩得再远,自己造的烂摊子,终究还是要自己收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