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打“豪华大烂片”?大可不必
还是想聊一嘴《风林火山》。
事实上电影很早之前我就看了,一直没说,原因就在于如今的这个“公映版”在我看来,实在应该称作“未完成版”,它有太多断裂以及语义不明之处,导致我很难去评判。
但这个国庆,它却几乎成了众矢之的。
先是旧闻更新——
任贤齐与麦浚龙的矛盾又一次被翻炒出来,“吊颈事件”成为了罗生门,众多讲述者们更是添油加醋,指金城武、梁家辉、刘青云等人对麦浚龙均有不满,不配合宣传。
后是新消息传来——
熊欣欣公开发言,指责麦浚龙“心理变态”,疑似不满自己的署名。
网友发现,疑似黄伟文戏份遭遇AI换脸。
王晶、陈百祥落井下石。
等等等等。
你甚至可以说,自戛纳放映以来,这部电影就没有一条消息是正面的。
包括麦浚龙本人,都放弃了宣传。
幕后的是非我在这里并不想多嘴说些什么,毕竟如今任贤齐显然并不会回应,熊欣欣与片方又各执一词,未来应该还会有新的内容爆出来。
不过有一点可以看得很清楚——
那就是如今几乎所有人,都仿佛认定了麦浚龙拍了部“豪华大烂片”,于是抱着一种痛打落水狗的心态,面对这部一度很吸睛的大制作。
那么,《风林火山》真的很烂吗?
不见得。
在我看来,它是一部完成度很低的作品,而不是一部烂片,这两者有根本的差别。
所谓烂片,大多是因为未达标准。
比如逻辑上没有做足,表演上不够准确,剧本上过于划水,技巧上呈现糟糕等等。
但《风林火山》里,很多片段单拎出来,都是及格线以上的。
比如,麦浚龙自己客串的那个卧底,麦浚贤。
一出场就先声夺人。
只见他行尸走肉般地走进混乱的医院,缓缓点上一根烟。
而当护士禁止他吸烟时。
他一边拉开衣服,引爆身上的炸弹——
“是不是可以洗牌重新开始?”
一边流下了尿液。
短短几秒钟,一个“非正常”爆炸案犯人的形象便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发生了什么?
随后便是警局里,众人听到的麦浚贤录音。
他连说了几个身份。
最后一句——
“我正式辞职。”
从人物塑造上来说,这样一个配角的塑造就已足够完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因为沉浸于不同身份里的卧底,其精神分裂的现状,他的生活与精神足够混乱,难以承受,于是寄希望于毁掉一切,重新来过。
可仅仅如此吗?
不止。
在后来的回忆中,我们还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
麦浚贤:你要来我儿子的百日宴啊。
王志达:什么儿子,什么百日宴,你这个身份已经取消了!
除了加强前面已经塑造的人物。
更有一种寓言的意味——
它指向的是香港这个城市,隐喻的是旧日时光早已不在,但依然有人沉浸在曾经的身份里。
而这,也是影片结尾处,这段对话又出现一遍的原因。
那是一个仿《树大招风》的结尾。
而《树大招风》所说的,正是那段逝去的旧时光。
所以你看。
光是一个小配角,麦浚龙的设计都是如此丰满,这又如何说是标准线以下呢?
可是啊,观众的不满意也是真实的。
而细究下来——
这种不满意其实并不是它拍得有多烂,而是其完成度相当低。
这导致很多时候我们进入不了角色。
就像电影中出现了大量未交待的情节,比如开场时匪徒扫射路人,口中呢喃着乘法口诀表,你不知道到底是因为什么,只能脑补,比如梁家辉回忆妻女被杀,极为细致,甚至到了“长相是女人,声音是男人”这类奇巧的细节,可最终也未继续交代下去。
最让人莫名其妙的直接开场就出现了——
金城武饰演的李雾童睡在隧道里。
这个隧道里不但装了智能灯,还可以另开一个门出隧道去煮咖啡……
你完全不知道这段设计,作用在哪里。
要知道,一部好的电影,任何一个情节,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为了服务于角色的表现。
讲求的是“准确”。
可麦浚龙呢,则是空有巧妙的设计,却缺乏表达的着力点。
导致很多人看了个寂寞。
当然我也知道,这或许与现在公映版的时长有关,毕竟影片曾经传出过许多个版本,甚至还有六个小时七个小时的,连金城武都说这样的容量一部电影解决不了。
你可以回想一下很多电视剧剪出来的电影版,大多都好不到哪里去。
但这也不是为麦浚龙开脱的理由——
毕竟剧本写得如此之长,导致最终剪辑上左右为难,本身就是个重大的失误。
这纯粹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可是呢,即便如此我还是想说,“痛打落水狗”的做法也大可不必。
王晶说麦浚龙全靠父亲。
陈百祥说麦浚龙的投资给他能拍40部戏。
这些其实都是偏激之言。
港圈向来有这种捧高踩低的传统,王晶陈百祥这些都是个中熟手了,他们能说出这样的话其实也是习惯使然,是票房论英雄传统下的延续,没必要较真。
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
我想起的是文隽。
前几天,他在自己的一档节目里给《风林火山》列了几条剧本上的建议。
不管好坏,总是有建设性的。
因为他针对的,恰恰是电影最大的问题——
剧本编排上的失误。
所以怎么说呢?
没错,《风林火山》现在的版本的确问题很多,我也不推荐任何一个本着去看一个精彩故事的观众,盲目走进影院。
但拍出这部电影的麦浚龙,与那些拍出烂片的导演有着根本的不同。
我们没必要一棒子打死。
至于电影外的谁是谁非,那其实是另一个需要讨论的范畴了。
谁不按规范行事,就该立正挨打。
但如果因为这些是是非非,因为电影如今票房低迷,口碑两极,于是就决定在这个失败的项目里踩上一脚,这样的做法也并不可取。
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再“烂”,也比那些赚快钱的烂片强。
是吧?
更何况当下,那个曾经代表着辉煌时代的香港电影圈,早已成明日黄花了。
那些陋习,不如也可以收收。
就像《风林火山》这部电影本身想表达的那样——
与其沉溺过去。
不如好好想想,该如何面对一个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