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长看过来:从掩耳盗铃到掩耳盗钟

  前几天和人关于3×8是否等于8×3的事情在各个平台上厮打,结果评论区里很多人让我说说掩耳盗铃、后羿射日、司马光砸缸的事儿。

  我一个数学老师,你们让我讲语文,这就是为了让我把才华都展现出来嘛?那我就来给你们好好上一课。

  在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个真事儿:你们都听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话吧?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下意识的反应就是什么鬼?人怎么嫁鸡嫁狗的?

  事实上,这句话最早的说法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原意就是嫁给乞丐就随了乞丐,嫁给老头就随了老头(本人绝不认可这种对女性歧视的言论,此处引用不代表本人立场)。结果随着时间推移,以讹传讹,就变成了现在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接下来我们开始挨个讲,先说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最早的出处是《吕氏春秋》,原文是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说一个人偷了个大钟,背不动,然后想用锤子砸碎,但是发出了响动。他怕人家听到了来抢,马上就掩住了自己的耳朵。

  所以最开始人家偷的就是钟,而不是铃。

  再说后羿射日变大羿射日。《后羿射日》的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本经训》,原文说的是羿根据尧的命令而进行射日: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注意这里说的是羿,不是后羿也不是大羿。

  好玩的是还有一个羿是夏朝的国君,后是夏朝国君的尊号。这人简单地说就是个昏君,后来被一个叫寒浞的人夺位,所以你想这样的人他可能会考虑到出了十个太阳民不聊生然后一口气射了九个太阳以救万民么?所以为了区分射太阳的和无道昏君,把后羿射日改成羿射九日或者大羿射日似乎没什么问题。

  最后说司马光砸缸变成司马光砸缸瓮这个事情。结果争论的点居然是司马缸到底是缸还是瓮,这就。。。那么到底是缸还是瓮呢?

  北宋时期惠洪的《冷斋夜话》中记载: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南宋时期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记载:司马公幼年之击瓮;《宋史·司马光传》中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司马光砸缸的说法最早来自清朝光绪年间,所以说缸远远比说瓮的时间要少。

  从逻辑上来说,改得都没毛病。问题是有改的必要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现在有谁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么?掩耳盗铃就不能表示多此一举的意思了?我不说后羿,有几个知道夏朝还有个国君叫后羿的?至于缸和瓮,那不都是大体积的容器么?

  语言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已经变成了掩耳盗铃、后羿射日、司马光砸缸了,说明了文人也好,劳动人民也罢,都已经接受了这个说法。你要是再变,应该是变得更简洁,表意更清晰才对,怎么又变回去了呢?

  当年王阳明戳破王艮用了仨字:欲显尔,可到现在世人也只知王阳明不知王艮。改文如斯,欲显尔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