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是统一的,而面积相当的欧洲却是分裂的?

为什么中国是统一的,而面积相当的欧洲却是分裂的?

这是因为地理屏障、统一核心、河流、饮食等四方面的情况,都是有利于我国统一。而欧洲以上四个因素的情况,都不利于统一。

我们先看第一个因素-地理屏障。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地理屏障应该是这样的:

  地形上相对封闭,有沙漠、高山、密林、大海等不利于交通的自然障碍,形成抵御外敌的地理屏障。此外邻国人口少,文明程度比本国落后。

  如果没有地理屏障,邻国的人口多且文明程度高。就容易发生外敌入侵,甚至文明被替换。这种情况,就谈不上什么统一了。

我国拥有十分有利于统一的地理屏障。

以清朝时期的版图为例,我国已经占据了各个方向的天然地利。北方的高原、西部的山脉和沙漠、南方的山脉和密林、东部的大海,让外敌在工业革命以前很难大规模地进入我国的腹地。

500

周边的南亚、东南亚也有人口众多、文明程度很高的邻国。但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原始密林的护佑,加上他们的武力值不高。所以他们很难威胁到我们。

能威胁到我们的是人口不多的游牧民族,他们最终都被融合了。

而欧洲的地形缺少天然屏障,到处漏风。

它在北方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南方的直布罗陀海峡、突尼斯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东方的东欧平原等五个方向上,都有强大的外敌。其中来自南方的三个方向的外敌人口多,文明程度高。

500

欧洲历史上也多次发生文明是否能存续的危机。例如奥斯曼土耳其一度打到欧洲核心地带维也纳城下。

500

第二个因素是统一核心。

国家统一需要有一个统一核心,它必须是人口数量碾压四周的地理单元。而且和其他人口密集区间,没有难以通行的山脉等自然障碍形成地理隔断。

我国的统一核心是华北平原。由于气候不冷不热,所以它是我国最早大规模开发的地区。因此在历史上长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500

而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大规模开发比较晚。

而更强的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连通的。

因此在我国历史上,只要拿下北京、西安、南京这三个支点间的地区,也就是拿下了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意味着大局已定。统一全国只是时间问题。

500

而位于北京、西安、南京这三个支点之外的势力,最多只能维持一个偏安的局面。

而欧洲历史上则长期缺少类似于华北平原的统一核心。

例如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起家靠的是意大利。这块地方面积不大,而且平原很少。因此这里养不了很多的人口。更要命是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阻断了意大利和欧洲北部的交通。

阿尔卑斯山脉非常高大。最高峰是勃朗峰,海拔4810米。这个高度的山峰,在我国必须去青海、新疆、川西、滇西北这些地区才找得到。但这些地区,并不算是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

500

罗马帝国即便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脉,到北欧还有黑森林这样的地理障碍。当罗马帝国的士兵到这里时,被当地茂密的原始森林给震撼。

 黑森林主要由高大的冷杉和云杉组成。在森林里,树冠紧密相连,阳光很难穿透。因此,森林显得阴暗幽深。因此,罗马人把这里命名为黑色的森林。

而这种原始密林,在欧洲北部到处都是。直到今天,欧洲仍然是世界上森林茂密的地方。

500

德国格林童话很多以森林为故事背景。森林里面居住着女巫、小矮人。总之森林是神秘、黑暗、带有危险的去处。

因此,以罗马人当时的技术,很难控制欧洲北部地区的领土。

而欧洲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按道理这里和华北平原很相似,很适合担任统一欧洲的角色。

但实际情况很悲催。

由于气候寒凉,不适于谷物种植,所以欧洲北部的人口一直很稀少。直到18世纪中叶,这里大规模推广种植适应寒凉气候且高产的土豆。欧洲北部地区的人口才快速增长。

500

但随着18世纪法国大革命传遍欧洲,促进了欧洲民族的觉醒。此后,想靠武力来统一欧洲的想法已不现实。欧洲已错过统一的最好时机。

第三个因素是河流。

有利于统一的河流与三个因素有关系。

首先是河流流向。

以北半球为参照,河流流向按有利于统一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东西流向、从北往南流、从南往北流。

河流是东西流向,意味着流域内的纬度相同或相近。气候相似,物产相似,生活方式相似。融合的成本很低,并且很容易建立形成文明的体量优势。所以沿着东西方向进行统一的难度最低。

其次就是河流由北往南流,气候越来越温暖、物产越来越丰富。这种情况下,也有统一的动力。

而如果沿着由北由南往北的河流。要完成统一,就会非常难。因为越往北,气候越来越寒冷,物产越来越少。因此,统一的动力不大,所以统一很难完成。

而且河流由南往北流,还容易发生凌汛。因为越往北,气候越冷。河流下游会提前结冰,融化的时间也会晚。这种河流很容易发生凌汛。在冬季和春季,下游封冻,上游没有封冻。因此河水在冰面上流,很容易漫出河床,发生洪灾。我国黄河的河套地区,由于河流向北流,所以容易发生凌汛。

其二是河流用运河连通。

其三是河流、运河的航运能力较强。

通过河流、运河运输,能够低成本运输大量的人员物资,便于实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完成国家统一。

从河流有利于统一的条件看,我国简直是天选之国。

我国大多数河流是最有利于统一的东西流向。

我国已通过京杭大运河、灵渠将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等大河全部连通。而且大河和运河覆盖了绝大多数的人口。我国在唐代就已完成了用运河连通主要河流的伟业。

500

更强悍的是,我国的河流航运能力极强。2023年,长江、珠江、京杭大运河、淮河的货运量分别位居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二、三、七名。

其中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唯一能查到货运量数据的运河。

因此,从内河航运的优势看,我国就是世界上超然的存在。

而欧洲的河流就非常一般了。

它的河流流向是什么方向都有。而且欧洲北部地区,河流流向多半是最不利于统一的从南往北流向。

而运河从法国的塞纳河一直连接到乌克兰的第聂伯河、罗马尼亚的多瑙河。由于地形原因,实在没办法开挖运河连通南欧和俄罗斯。

500

因此,欧洲仍然有大量人口没有被运河网络覆盖。

至于连接第聂伯河、多瑙河的运河完成时间就更晚了,分别是1784年、1992年。

欧洲航运能力最强的莱茵河年货运量也只有2亿吨,只有京杭大运河的1/4。至于欧洲运河货运量数据,暂时无法查到。

第四个因素是饮食。

饮食是一个看起来不起眼,但是与国家统一最密切相关的因素了。现实中的工作、婚姻等实际案例,因为饮食差异,发生的很多悲剧,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个国家的国民,如果都吃不到一个锅里,连基本的团结都谈不上,还谈什么统一?

我国的饮食传统就是粒食。粒食广义是指食用谷物,狭义就是吃颗粒状的食物,例如粟米、稻米。对食物的加工方法是蒸煮。

我国传统五谷是稻(大米)、黍(糜子)、稷(粟,小米)、麦(小麦)、菽(豆类)。其中稻、黍、稷、菽由我国独立驯化出来。

这张图是我国传统的粟种植区和水稻种植区。

500

在这个区域以北,吃豆类等杂粮。以南,吃芋头等食物。至于后来传入我国的高粱、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其实都可以用蒸煮的方式弄熟后来食用。

所以这些作物,在饮食习俗上都可以归为粒食。

而我国北方地区以前的主食一直是小米、高粱。因此,我国南北方的传统饮食习俗其实都是粒食。这才是我国能实现统一的底层文化逻辑。

至于北方广泛吃小麦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小麦不适于用蒸煮的方式食用。蒸煮麦粒做成的食物被称为麦饭。它的口感非常糟糕,又硬又难吃。一直到汉朝发明石磨后,将麦子磨成粉后煮熟食用。小麦才逐渐被北方接受。

但因为种植小麦对水利和土壤肥力要求很高,小麦在北方的种植面积并不大。

北方地区能大量吃小麦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由于水利设施的改善,我国建设了大量的化肥厂,小麦才在北方得到了大量种植。

那么欧洲的饮食习惯有差异吗?

还真有。别看他们都吃面食,但他们用的油是不一样的。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地区,用橄榄油。而英国、荷兰、德国这些欧洲北部地区,用黄油。

法国人认为橄榄油是拉丁文化的象征,象征着文明、精致的生活。而黄油被视为是日耳曼文化的代表,象征着粗俗、野蛮。

至于这是不是真相,并不重要。反正法国人认为自己吃橄榄油,所以很有民族优越感。

因此,我国能穿越历史的纷争,始终能实现统一,并不是偶然。而欧洲的地理条件,让它很难实现统一。即便到现在,这种历史惯性仍在延续。这就是地理的宿命。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