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迅股份IPO暂缓审议:曾长期无实控人,毛利率与研发费用率不断下滑

500

《港湾商业观察》陈钱

近期,眼看一只脚就要踏进IPO“关闸”的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优迅股份)在上交所第37次上市委审议会议中突遭“变故”。

9月19日,上交所发布公告,决定暂缓审议优迅股份的首发事项,主要问题指向公司毛利率持续下滑的风险及经营业绩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公司曾长达九年无实控人的现实也再次被推到聚光灯下。

回望优迅股份此前的IPO进展,可谓一路畅通,公司于今年6月26日获科创板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19天后状态更新为已问询,两个月后即迎来上市委审议会议。

平均售价持续下降,毛利率不断下滑

招股书及天眼查显示,优迅股份成立于2003年,主要业务为光通信前端收发电芯片,位于光通信产业链上游的电芯片是实现光信号发射、接收和信号处理等功能的基础,属于光通信系统的核心部分,公司产品的应用场景涵盖接入网、无线网络、数据中心、城域网等领域。

与大部分从事芯片设计的企业一样,优迅股份主要采用fabless模式,即仅从事芯片的设计、研发及销售,晶圆代工及封装测试等通过委外方式进行。

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光通信电芯片的销售,2022年-2024年及今年上半年(简称:报告期内),优迅股份营收有所波动,分别为3.39亿元、3.13亿元、4.11亿元、2.3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139.84万元、7208.35万元、7786.64万元、4695.88万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573.14万元、5491.41万元、6857.10万元、4168.69万元。

对于2023年营收的下滑,公司称主要受下游客户去库存周期的影响,导致当年下游需求放缓。

作为享有税收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优迅股份期内享有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1707.66万元、1824.20万元、982.93万元、559.65万元。

据悉,优迅股份的核心产品为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其各期的主营收入占比分别为86.72%、87.15%、82.92%、86.74%,另一产品跨阻放大器芯片的主营收入占比分别为8.37%、9.70%、15.33%、11.81%。

500

作为我国光通信领域龙头企业,根据ICC数据,2024年,优迅股份在10Gps及以下速率产品细分领域市占率位于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尽管市占率不错,但公司的利润空间似乎还有待进一步发掘。报告期内,其核心产品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各期的平均售价分别为2.66元/颗、2.55元/颗、2.49元/颗、2.29元/颗,跨阻放大器芯片的平均售价分别为1.01元/颗、0.68元/颗、0.61元/颗、0.56元/颗。

优迅股份表示,期内平均售价的下降主要受行业波动、客户需求变动等因素的影响,2024年及今年上半年随着“千兆+FTTR”的升级和推广,为维护与战略客户的合作因此在价格上进行一定的让步。

核心产品议价能力的被动同样反映在毛利率上,各期,优迅股份的毛利率分别为55.26%、49.14%、46.75%、43.48%,三年半的时间公司毛利率下滑了超过10个百分点。公司称,上游晶圆采购价格上涨也是导致毛利率下滑的原因之一。

在主营产品毛利率及售价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公司各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3294.57万元、5791.31万元、391.3万元、9047.1万元,与同期净利润的差额分别为-4845.27万元、-1417.04万元、-7395.34万元、4351.22万元。2022年-2024年其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小于当期的净利润。

公司称,经营现金流的流出主要系购买商品、战略性备货、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经营活动现金流小于净利润主要系各年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增加。

存货常年上亿,合同负债偏低

的确,在公司的备货策略下,其存货常年都在上亿,各期分别为1.3亿元、9035.85万元、1.75亿元、1.43亿元,其中库存商品的占比为55.66%、44.87%、41.07%、41.80%,发出商品占比仅为2.34%、3.02%、0.07%、0.78%。各期末的存货跌价准备分别为95.35万元、440.04万元、1514.04万元、1944.81万元。

需要解释一下,发出商品通常为公司已经发出但未确认收入的商品,而发出商品较低通常意味着订单不太充足。

无独有偶,优迅股份各期的合同负债仅为0.29万元、0.83万元、0.56万元、3.45万元,其合同负债主要为预收客户的款项。与此同时公司下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6453.06万元、1.34亿元、1.15亿元、1.29亿元,占当期营收的比重分别为19.03%、42.67%、27.93%、54.25%。

各期,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5.08、3.16、3.31、1.95,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的5.60、5.38、5.69、2.81。

并且下游的回款压力似乎也并没有转嫁到上游,各期,公司的应付账款仅为1567.85万元、1614.06万元、2492.51万元、2901.27万元,主要为付给供应商的账款。

有财经领域相关人士表示,应收账款和存货常年上亿,凸显下游挤压资金的现状,二者与应付账款和合同负债形成鲜明反差,反映出公司在上下游供应链中的谈判能力处于弱势地位。

与此同时,公司期内上下游客户和供应商也较为集中,并且主要客户和供应商均不披露具体名字,基本以A-E代码列示。

各期,优迅股份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65.22%、55.24%、53.30%、65.53%,来自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更是达86.36%、83.68%、89.47%、84.48%。

长达九年无实控人,研发费用率远弱同行

此次IPO,优迅股份拟募资8.09亿元,其中4.68亿元用于下一代接入网及高速数据中心电芯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1.69亿元用于车载电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72亿元用于800G及以上光通信电芯片与硅光组件研发项目。

作为Fabless模式的电芯片企业,研发于公司而言不可谓不重要,但优迅股份的研发费用率近年来却是逐年下滑,各期分别为21.14%、21.09%、19.10%、15.81%,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均值分别为21.74%、31.65%、31.45%、30.21%。

分红方面,2022年9月和2024年12月,优迅股份分别进行了4000万元、1800万元的现金分红,合计分红5800万元。

股权结构上,柯炳粦控制公司15.51%的股份,柯腾隆控制11.63%的股份,二人是父子关系,合计控制27.13%的表决权,为共同实控人。

最值得关注的是,柯氏父子是从2022年11月开始才登记成为公司实控人的,在此前的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的九年间,优迅股份都处于无实控人的状态。公司长达数十年的控制权“争夺”,无疑也是优迅股份给外界最大的“看点”。

而这一切,都要从公司创始人徐平说起。在2003年公司创立之初,徐平出资控制公司60%的股权,担任总经理,负责产品研发,为实控人;柯炳粦持股12%,负责融资和日常管理,担任公司董事长。2003年-2006年,尽管历经了多轮增资,但徐平一直是持股比例最高的股东,拥有较大话语权。

2007年开始,这种“和平”被逐步打破。审核问询函显示,2007年以来,因公司技术及产品开发、盈利情况不及预期,时任总经理徐平与公司股东、经营层之间出现理念分歧。2009年3月,董事会决议同意董事长柯炳粦全权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并大幅调低徐平的月度基本工资。2013年开始,徐平事实上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2015年正式辞去总经理职务。

而从发生分歧的2007年开始,徐平就已在逐步转让其股权。2007年10月,徐平与蔡春生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拟将其持有的4.17%的股权转予,但因其余股东对此持保留意见而未能完成工商变更登记,直至2022年1月才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此前4.17%的股权已被稀释为3.75%)。

2022年6月,徐平将其持有的4%、6.5%的股权分别转让给优迅管理、萍妮茹投资,其中萍妮茹投资为徐平配偶于萍萍控股。2022年8月,徐平继续将6.13%、2.19%、2.19%分别转让给福锐星光、福建展信、嘉兴宸玥。至此,徐平已不再直接持有公司股权。

与此同时,柯炳粦也陆续通过股权受让和代持逐步成为公司实控人。2014年5月,历史股东魏翔将其所持14.37%股权转让予柯炳粦,并将表决权委托柯炳粦行使,此次股权转让迟至2021年12月方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且在柯炳粦受让的14.37%的股权中,有6.58%的股权系柯炳粦代其余16名实际股东股东持有,直到2023年年底,出于公司上市的考虑,才解除代持的股权。

在柯炳粦“巩固”其权力的同时,儿子柯腾隆也逐渐走向台前,2014年,柯腾隆入职优迅股份,2019年进入管理层。

2023年2月,员工持股平台芯优迅、芯聚才对公司进行增资,柯腾隆担任芯优迅、芯聚才执行事务合伙人,也因此,柯腾隆通过担任芯优迅、芯聚才、优迅管理执行事务合伙人间接控制11.63%的股权。

经过一系列调整,柯氏父子2022年11月正式变更为优迅股份实控人。2024年5月,柯炳粦提名柯腾隆担任公司总经理,柯腾隆提名副总经理级职务人选,上述提名均获董事会审议通过。

这场蔓延数十年的“权力争夺”最终以创始人徐平离场,柯炳粦父子掌权而告终。不过,柯氏父子也并非已高枕无忧。审核问询函显示,本次IPO拟发行的2000万股股份全部发行完毕后,柯氏父子的控制权将会被进一步稀释到20.35%。

审核问询函要求:(1)说明柯炳粦与部分自然人代持关系迟至2023年年底才解除的原因,股权代持期间表决权归属于柯炳粦的原因及合理性;(2)徐平将4%的股份无偿赠与优迅管理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具有相关协议,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或潜在纠纷;(3)结合董事提名、关键人员/高管任命决策过程等,综合分析认定柯炳粦、柯腾隆为公司实控人的依据;(4)结合前述情况以及实控人直接持股比例较低、历史上的控制权纠纷、上市后所控制表决权比例将进一步降低等情形,说明上市后是否存在控制权变更风险,保持控制权稳定性的措施及其有效性,并针对性做重大事项提示。

很显然,如何向外界证明公司的治理已真正走向稳定,将会是优迅股份接下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控制权不稳定或无实控人会扰乱公司正常经营,降低内部的监督体系效能,造成内部动荡,损害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严重时或会让公司陷入经营困境。

合规层面,2023年11月,公司因在执行C371020A0050、C371021A0079手册时未按规定向海关办理保税料件集成电路半制成品外发加工备案手续,被厦门市高崎海关处以2.8万元的行政处罚罚款。(港湾财经出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