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是夏朝吗?二里头和夏朝有多吻合?

二里头和夏朝有多吻合?

非常非常吻合。

可以说二里头发现的一切,都和历史记载的夏朝是吻合的,没发现有什么冲突。

二里头文化性质的主流观点变化

有一部分人认为,二里头被当作夏朝都城,是摁着头强行认定。

其实不是的,中国舆论啥环境,看看最近西方伪史的争论就知道了,说啥的都有。很多有利于我们的观点,往往反对的比支持的还多。在这个环境里是不可能强行认定的。

事实上,二里头从发现至今,关于他到底是什么性质,是谁的都城,学术界的认知经历了三个阶段。

500

第一个阶段,从1959年二里头被发现,到1976年。

二里头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根据历史记载到豫西晋南去寻找夏朝,在洛阳偃师找到了二里头。

但是,很有意思,徐旭生认为这是商朝都城。《汉书》上有记载,“偃师,尸乡,殷汤所都。”说商汤在偃师有都城。徐旭生觉得这个遗址这么大,出土文物这么丰富,是商汤都城的可能性很大。

不光是徐旭生,还有当时二里头的发掘者等等一大批学者,都认为二里头是商汤的都城,西亳。

这是当时的主流观点。

1976年后,反对二里头是商汤西亳的声音越来越大。各种意见争论不休。有说二里头前期是夏,后期是商,有说主体是夏的,有说全部是夏朝的。各种观点争执碰撞,最后随着考古的不断发掘,尤其偃师商城发现以后,大家的意见逐渐统一。

1996年到今天,普遍认为二里头就是夏朝都城,这就是学界的主流观点。

关于二里头的性质,就经历这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流认为是商都,第二阶段,争论不休,第三个阶段,主流认为是夏都。

现在你看到这句话“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这句话没有添油加醋,学术界的现状就是这样。

这是经历了长期的争执讨论沉淀,随着考古发现不断增多而统一的观点。

二里头和夏朝的吻合之处

那么二里头跟夏朝到底有多吻合?下面我们来详细说一下。

首先,二里头处在夏朝的年代。

500

二里头的碳14数据,是公元前1880~1520年,延续了300多年,分为四期。其中第二期和第三期的时候是都城,年代是公元前1780~1590年。

而史书上记载的夏朝,年代大约是公元前2000~1600年。

对比可知,二里头和夏朝的时间是可以对应的,处于夏朝的晚期。

再来看位置。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偃师区。

夏朝晚期都城在哪里呢?大量史料指出,夏朝晚期的都城就在洛阳附近。

《竹书纪年》说:“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 桀又居之。”(鄩水就在洛阳附近)

《史记》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毋固,其有夏之居。”

《国语》说:“伊洛竭而夏亡。”

所以,二里头的位置也是和夏朝晚期都城吻合的。

第三点,历史记载的很清楚,夏朝是作为天下共主,被商朝灭的。

而现在的考古表明,二里头就是一个位于商朝之前并且被商朝取代的王朝。

这里有两点。其一,二里头被商朝所取代。其二,二里头是一个王朝而不是小方国。

商朝的遗址是没有争议的,殷墟是商朝后期,郑州商城是商朝前期。

取代二里头的,就是郑州商城所代表的二里岗文化。

二里头第四期,二里头都城的大量建筑被破坏,一些外来的文化因素大规模地出现在二里头城内的中心区域,昭示着二里头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些外来势力,就是商朝前期的东西,比如二里岗,下七垣,岳石文化等等。

另一方面,在二里头城市被破坏、发生衰败的同时,两座商朝城市拔地而起。

一座是郑州商城,是同时期最大的城市。另一座是偃师商城。

偃师商城距离二里头只有6公里,具有很强的军事属性。很可能就是商朝为了看守二里头的遗老遗少而建立的。

二里头的衰落,商朝都城的崛起,同时发生。

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刚好是3600年前,也就是史书记载商朝取代夏朝的时间点。

所以,商朝取代了二里头,这是没有争议的。

    二里头的王朝属性

那么二里头是王朝吗?二里头肯定是王朝。

第一,二里头的城址面积非常大。以前的数据是二里头面积3平方公里,已经非常大了,同期中国最大,妥妥的都城级的城址。今年的新闻报道,洛河北岸可能发现了二里头的城墙,如果确认,那她的面积将会翻个两三倍。

第二,二里头影响范围非常广。广域王权国家,现在差不多是二里头的专属词汇。

那二里头的影响范围有多大?

二里头直接分布的区域,大致上跟今天河南省略有出入,东到开封,西到陕西东部,南到湖北北部,北到山西南部甚至到晋中的范围。这个区域内出土的东西,鼎,罐,壶等等各种陶器都大差不差。可能是二里头直接控制管理的区域。

这个范围,比之前所有的古国,良渚,石峁,陶寺等等,比他们直接控制的范围都要大得多。像陶寺直接控制的地方,就在陶寺古城周边一小块,再远一点,出土的东西就和陶寺不一样了。

这是直接控制的范围,而二里头影响的范围,一句话,可以说遍布中国。

我们拿二里头的高等级礼器举例。礼器没有实用性,纯纯的象征作用,而且只有统治阶级才会用它,普通老百姓拿它没啥用。所以礼器的传播,更能凸显出二里头文化的辐射范围。

二里头文化重要的礼器陶盉,往北,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出土,往南,从浙江到四川都有出土,往西,甘肃青海也有。

礼器,是权力地位的象征,他们接受了二里头的礼器,就表示当地的统治阶级对二里头的某种认可。考古学家们说,这说明二里头和他们有了某种政治结盟。

我觉得专家们说的有点保守,按照后边商朝和周朝的惯例,这些地方可能就是二里头册封的诸侯。

二里头另一个代表性的核心礼器,牙璋,分布范围更是超出预料的远。福建、广东、香港,甚至越南北部都出土了牙璋。

500

(二里头类型牙璋的出土地点)

说回二里头,可以说,二里头的影响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豫西晋南,他是全国性的。

不仅影响范围波及整个天下,而且他还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因素。比如有来自东方的酒器,来自东南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器、鸭形鼎,来自南方的玉器,来自北方的青铜刀,来自西北的一些花纹,还有不知道来自哪里的海贝等等。

这体现出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势。我影响全天下,同时,我包容全天下。这就是二里头。完全担得起“王朝”二字。

而且,她就是那个被商朝覆灭、取代的王朝。

二里头贵族逃亡的痕迹

很多地方还发现了二里头贵族逃亡的痕迹。尤其是南方,发现了不再强势的二里头文化的文物,已经和当地的本土居民融合。而且年代在商朝时期,这时候二里头已经覆灭了。

这种遗址的分布范围长江沿线几乎都有,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四川的就是三星堆。

500

推测是,二里头灭亡后,在商朝人的追击下,一部分人逃往南方,以及一些本来就在南方的二里头的人,逃往了更偏远的地方。

一个王朝的覆灭,影响是很大的,波及范围是很广的。

二里头和夏朝吻合的细节

除了上面这些大的方面,还有一些小细节,二里头和夏朝也是吻合的。

比如,史书记载夏朝崇拜龙,二里头出土了很多龙的图案。

史书记载,商汤灭夏之后“未迁夏社”,就是让夏朝的遗老遗少继续住在都城。而二里头失去国都地位之后,依然沿用了几十年,还盖了新房子。这些细节也是吻合的。

所以为啥二里头是夏朝现在是主流观点,因为他就是越研究越觉得像。

以上就是今天要说的,二里头相关的信息。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二里头文化,那就是,她是一个在夏朝的时间,夏朝的位置,被商朝灭掉的王朝。

你觉得她是不是夏朝呢?

参考资料:

《二里头文化古史属性研究的新动态及相关问题》贺俊

《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传播》向桃初

《二里头文化_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张飞,赵海涛

《论二里头乃夏朝后期王都及“夏“与“中国“》王震中

《试论二里岗文化构成的演变》侯卫东

《二里头都邑与夏、商文化》河南省文物局

《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遗存年代下限的探讨》李宏飞

《二里头开创广域王权国家模式,并引领后世》赵海涛

《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_二里头文化的历史位置》赵海涛,许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