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三星堆的源头,中国彩陶的巅峰,5000年的西北之王,东西方交流的前哨
5000年前,中国西北盘踞着一个庞然大物,叫做马家窑文化。
她不仅是三星堆的源头,而且是1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争论的焦点。
不仅如此,她还是中国彩陶文化的巅峰,也是5000年华夏先民大规模走西口的目的地,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哨站。
这里就是位于甘肃的马家窑遗址。
三星堆的源头
三星堆人就是从这里来的。
有些人把三星堆说得玄乎的跟外星人一样,好像忽然出现,忽然消失,不但文物奇葩,而且没有一点跟脚。
其实不是的。考古结果是比较清晰的,三星堆人的来历没什么秘密。就是来自马家窑。
其实三星堆遗址不是孤立的,现在已经成都平原发现了完整的文化遗址序列。三星堆祖宗是哪里,后代是哪里,这个是比较清楚的。
三星堆遗址往前是宝墩遗址,宝墩再往前是桂圆桥遗址,桂圆桥再往前是营盘山。营盘山遗址是这里最早的大型遗址。
营盘山遗址就发现了很多马家窑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彩陶对比。明显是马家窑文化传播的结果。
(上:马家窑彩陶盆;下:营盘山彩陶盆)
甘肃的马家窑文化传播到成都平原,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化,形成了三星堆。
考古链条在这摆着呢,非常清楚。
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线索,比如DNA方面,属于三星堆一期,或者说是宝墩文化的一个遗址,叫高山古城遗址,成功做了DNA鉴定,结果这里的人90%以上的基因来自黄河流域农业人群。马家窑是仰韶文化的分支,他们就属于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
再比如,三星堆的主食是大米,但是他们的祖先吃的却是小米。在桂圆桥遗址之前,这里的人都是以小米为主食。
而马家窑人的主食,也是小米。
因此,甘肃的马家窑,是三星堆的祖先,这是比较清楚的,线索很多。
马家窑又是一个名气和影响力严重不成正比的文化类型。
我们国家的文化遗址中,常上热门的遗址就是二里头、三星堆、良渚这些,但是考古界有很多的文化遗址影响力非常大但是没什么名气。
比如我常说的庙底沟,裴李岗,还有今天的马家窑。
马家窑绝对是低调但影响巨大的文化类型。
如果用几个短语来对他进行一个隆重的介绍,那就是:
三星堆的源头,中国彩陶的巅峰,史前东西方交流的先驱,5000年前华夏先民大规模走西口的见证,以及,1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争论的焦点。
马家窑影响范围超乎想象
马家窑是盘踞在西北的庞然大物。
他的影响范围非常远,超出想象的远。
首先往南,马家窑文化往南迁徙扩张,不仅在成都平原催生了后来的三星堆,而且他们继续往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影响到了云南。从甘肃影响到云南。
往西,马家窑文化影响了青藏高原,甚至更往西影响到了克什米尔地区。
DNA已经证实藏人来自黄河流域农业人群,而马家窑文化的传播则从考古学上印证了这一点,这就是西藏的卡若文化,宗日文化等等。
而在遥远的克什米尔地区,也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影响,叫布尔扎霍姆文化。就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交界那里。
早在1972年就有人指出,这个遗址是仰韶文化东传的结果,推测是沿着喜马拉雅山传播的。
马家窑文化传播之远超出想象,从甘肃往南到了云南,往西到了克什米尔。
要知道,克什米尔距离甘肃马家窑直线距离就有2600公里,北京到乌鲁木齐也就这么远。
所以千万不能小看古人在漫长历史中的,迁徙移动能力。
东西方交流的前哨
马家窑文化往西传播,西方的文化也有往东产生影响。
在青海省民和阳洼坡遗址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55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盆,它的花纹和中亚地区的比较类似。稍晚时候甘肃中部出土了一些黄牛的骨头,这都是中国本土没有的。
东西方的交流是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不存在只从东往西传播,或者只从西往东的情况。
前面说,马家窑影响到了克什米尔,其实后来,到了3000多年前,还有一波影响到了中亚的楚斯特文化。
在东西的交流互动中,很多东西从西方传了过来,比如麦子、黄牛、马。青铜很多人也说是西方过来的。那肯定是通过马家窑文化。他们是交流的先驱。
同时,我们的小米等等一些东西也传到了西方。
总之,这些文化传播的路途之远,是难以想象的。
彩陶之路
这里就提到一个概念,彩陶之路。
和后世的丝绸之路不一样。丝绸之路是贸易路线,是有商人在这里来来回回的。
彩陶之路目前来看是文化传播之路,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迁徙,他们走一趟可能就是几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所以传播也好交流也好,都没有丝绸之路那么频繁,也没有那样的规模。但是交流和碰撞确实是存在的。
1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争论的焦点
马家窑不仅东西方交流的前哨站,而且是100年前全中国最热门的遗址之一,因为这里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争论焦点。
中华文明到底是本土还是西来的,就是随着马家窑文化的发现而争论不休。
怎么回事呢?
100年前,关于中华文明是本土起源,还是来自西方,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
在这场争论里,马家窑的发现成为了关键。
其实,“中华文明西来说”在明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当时就有传教士说中华文明来自西方,是埃及、希腊后裔什么的。
但是,没人搭理。
到了晚清,中国积贫积弱了,天天挨揍天天割地,“中华文明西来说”开始甚嚣尘上。
外国人说,中国人也说,很多都是大拿、专家,比如孙中山,袁世凯,章太炎,梁启超等等。
中华民族西来说一度成为主流,还写进了教科书,写进了国歌里。
不过呢,这个热度就持续了十来年,很快就沉寂下去了。
因为各说各的,这个说来自巴比伦,那个说来自埃及,这个又说来自印度,你说个这,我说个那,无法统一,而且都漏洞百出。毕竟都是瞎编的,顶多算是牵强附会,所以他们内部根本无法统一意见。
这时候呢,瑞典人安特生先是在河南三门峡的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大家知道,仰韶文化,以发达的彩陶闻名。
没过两年,安特生又在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也很发达。
安特生基于西方中心论的观念,先入为主地认为甘肃地区离西方更近,彩陶应该更早,于是将马家窑文化遗存定为仰韶期遗存,认为其年代早于河南的仰韶文化彩陶,提出了马家窑彩陶年代更早的观点。
于是他就构建了一条彩陶从西亚传到中亚,再传到马家窑,再传到中原的路线。笃定的说,中华文明是西来的。
这一下子引爆了中国,让已经沉寂下去的中华文明西来说一下子又翻红了。
当然也有人反对,因为安特生判断年代的方式比较主观,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
到了1945年4-5月,夏鼐在洮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及发掘,在广河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填土中发现了甘肃仰韶文化的彩陶片,据此认定甘肃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之后,甘肃省博物馆于1957年开始对马家窑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进一步证实了仰韶文化年代早于马家窑文化。
所以,文化不是从西往东传播,而是从东往西传播。
可以说,在这一年,1945年,中华文明西来说就已经死了。而且往后死得越来越彻底。
到了今天,我们中国各地已经建立起了好几条,从一万年前传承到夏商周的完整序列。中华文明的本土起源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这时候谁再宣扬中华文明西来说,那就不是蠢就是坏了。
现在有了大量的考古发现,马家窑的来历非常清楚。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西迁的结果,跟后来的夏商周是同根同源。
而且呢,从黄土高原往西到新疆,越往东,彩陶的年代越早,越往西,年代越晚。他整体上是从东往西传播的。
其实,不仅是马家窑所在的甘肃,一万年来,中国各地的文化遗址此起彼伏,比如东北,山东,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等,更别说中原地区几个省,在上古时代都曾经有过非常繁荣发达的文化,对我们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以后会慢慢的给大家介绍。
参考资料: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韩建业
《波西、营盘山及沙乌都——浅析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演变的阶段性》,陈剑
《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张强禄
《2023年中国人群古DNA和古蛋白研究代表性成果及进展评述》,王传超
《研究表明:汉族、藏族等族群主要遗传成分来自黄河中游地区古人》,新华社文章
《古蜀文明——从营盘山之巅溯古追源》,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