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6驱离外军隐身战机的意义

歼-16在海上驱离外军隐身战机见诸央视后,人们还在争论这是东海还是南海,外军飞机是F-22还是F-35。这些都重要,但又不重要。重要的是:

1、中国防空体系能可靠、有效地在较远距离上发现隐身飞机

2、中国四代半战斗机能在体系指引下,可靠、有效地拦截外军隐身飞机

3、中国飞行员展现出卓越的勇气和技能

中国重视反隐身体系建设已经很久了,各种反隐身神器充满传闻。难说多少是真实,多少是神化。但在中国自己也有了隐身战机的现在,中国对反隐身不再是拼想象,这是世界上独特的优势,也在歼-16驱离外机中体现出来了。

外机逼近中国领海线的时候,歼-16未必恰好在眼前。这需要中国雷达在很远距离上发现外机,才能及时引导我机前往拦截。米波雷达、多基雷达、被动雷达、天基探测等都传闻已久,但在实用层面将其中部分技术甚至全部整合成可靠、有用的战斗力,还是新事物。中国做到了。

但预警机、地面雷达只能概略引导,并不能精确定位。在战斗机按照概略引导逼近外机时,依然需要本机的雷达、红外、光学探测手段精确捕捉、锁定外机,才谈得上有效拦截。或者在和平时代逼近查证,或者在战争时代发射导弹。

有人轻飘飘地说,歼-16在战时直接远远地发射PL-15就完事了,这是对雷达精度的极大误解。雷达有米波、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各有各的用处。米波探测距离远,大多数已知的雷达隐身手段不管用,但精度低,更新速率低,与其说提供一个目标方位和速度,不如说提供了一个边界不确定的大谜团,只知道目标在谜团之内。所以体系引导不是一个简单的标定问题,而是一个概率问题。

分米波的探测距离降低,精度提高、更新速率提高,但厘米波才达到更好的平衡。问题是厘米波也是主流隐身手段的主要反制区域,探测和锁定受到目标隐身能力的最大影响。毫米波的波长在主流隐身有效范围的另一侧,也较少受到影响,探测精度和更新速率几乎达到光学水平,问题是探测距离太短,而且受到天气影响较大,对空战不大实用。

所以说,预警机雷达能发现,不等于战斗机雷达能发现,更不等于导弹的主动雷达制导能发现。关键在于“每一级”的“目标方位谜团”半径要确保小于“下一级”的可靠截获半径,否则“下一级”就要脱靶。预警机为核心的“A射B导”只有在目标是大型、低速、低机动时才有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有可能将“目标谜团”缩小到导弹主动雷达导引头开机时能相对可靠地截获。但对于速度快、机动性好、还会主动规避的战斗机目标来说,“预警机发现,歼-16吊打”是想当然,在现实中做不到。

在歼-16驱离外机事件中,重要的恰好是各级都做到了“缩小谜团”。歼-16被引导到足够近的地方,可靠地截获了外机。歼-16在主动接近中,最后“头顶头”,这已经不是导弹雷达开机时的截获距离问题了。这显示了中国空军在体系支持下,可以有效、可靠地拦截入侵的隐身飞机。在技术上解决了可行性问题后,在战术上就剩下数量问题了。

“头顶头”没有什么战术意义。这是炫技,但是震慑对方的有用的炫技。对于美国(以及日本和其他地区仆从)来说,更重要的不是个别飞行员和个别战斗机,而是中国空军正在迅速成为技术先进、数量巨大、技能高超、敢打敢拼的强大对手。

美国空军现有约1400架战术飞机,其中只有一半达到战备要求(combat coded),只有400多架是五代机。美国五代机产量依然高于中国(每年约130-150架vs100架),但F-35的产量至少有1/3甚至一半要供应盟国。这不仅是赚钱问题,也是盟国关系的问题,不宜截留。中国的四代机、四代半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中国的五代机产量完全是自用的,而且现在基本上都是性能超过F-35的歼-20,更新的歼-35正在产量爬坡中。

中国飞行员的训练时数据说已经超过美国。飞行是个熟能生巧的事,在多次海空交锋中体现出来。

更大的压力在于可持续增长。中国的工业潜力无人质疑,中国的人口潜力无人质疑,中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需要的话可以极大增强对军事的投入,即使按照目前轨迹继续发展,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这一点同样无人质疑。美国正好相反,这三方面都过顶了。

2024年,时任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海军上将在美国国会作证时说道:中国海军已经超过美国海军,成为世界最大海军。现在更大的威胁在于中国空军,也在超过美国空军,成为世界最大空军。阿奎利诺当然是以偏概全,中国海军只是舰艇数量世界第一,但吨位还是美国海军更大,垂发管数也是一样。中国空军也一样,战斗机数量里尚且包括一些三代机,五代机数量也还没有赶上美国。但中国军事现代化对美国的压力正在导致力量对比本质逆转这一点上,阿奎利诺没有说错。

​还有人以为美国依然对中国拥有显著军事优势,那是读错了西太平洋上的基本态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