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一跌再跌,冲他看的,果然很失望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今天继续国庆党电影。
要说的是——黄渤主演的《浪浪人生》。
《浪浪人生》的故事发生在福建泉州的一个沿海小镇,围绕着黄荣发一家五口的生活展开。
黄荣发(黄渤 饰)曾是小镇上的风云人物,龙舟划得好,为人仗义,身边总围着一群兄弟。
几年前,他满怀信心地计划开一家加油站,结果欠了巨额债务,于是为了还债,他选择当船员远走他乡。
留下妻子陈梨珍(殷桃 饰)、儿子“狗达”(范丞丞 饰)、女儿黄娇娇(李嘉琦 饰)和年迈的阿太(刘雪华 饰),独自面对上门追债的昔日兄弟。
在黄荣发离开的日子里,这个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陈梨珍身上。
她没日没夜地工作,既要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还要应付债主的骚扰。
黄娇娇则在流水线上度过自己的花样年华,每月工资一分不少地用来还债。
阿太年事已高,却只能每天烧香拜佛,祈祷远在天边的儿子平安。
而处于青春期的狗达,不仅要忍受因家庭欠债被同学嘲笑的尴尬,还要想方设法打工挣钱,帮家里减轻负担。
在日复一日的艰难生活中,狗达对父亲的崇拜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解与埋怨。
再次与父亲相见,是在警察局。
黄荣发在海上工作时遭遇事故,不仅身体受了重伤,赔偿款还被人赖掉,他坐着轮椅与人争执打斗,最终被带到了警察局。
陈梨珍将他从警局接出来后,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强行将他送进医院检查,可黄荣发却不配合治疗,还跟医生吵了起来。
回家后,陈梨珍让狗达晚上照顾父亲,可黄荣发依旧不安分,一会儿偷翻狗达的情书,一会儿又没话找话,这让本就对他心存不满的狗达更加厌烦。
原以为黄荣发回来后,家里的生活能有一丝转机,可现实却更加残酷。
陈梨珍一边守着海边的加油站,一边要给全家人做饭,还要小心翼翼地隐瞒黄荣发回来的消息,避免被债主发现。
好不容易等到黄荣发的腿伤有所好转,他又被诊断出心衰,需要十万元手术费。
这个数字对于本就负债累累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了凑齐手术费,阿太一大把年纪还出去摆摊卖东西。
黄娇娇加班加到吃饭时都能睡着。
狗达也更加努力地打工。
然而,黄荣发的所作所为却一次次让家人失望。
他整天无所事事,拿着一枚硬币宣扬“我相信”的赌徒言论。
面对医生的叮嘱,他置若罔闻,还跟医生斗气,声称自己身体很好。
更让家人崩溃的是,他竟然擅自把全家人好不容易凑齐的手术费,拿去还给了债主。
甚至在绝望之下,他不顾家人的感受,走进大海试图自杀。
即便生活已经如此艰难,黄荣发却始终惦记着划龙舟,执着于找回过去的荣光。
加油站重装开业时,黄荣发为了给陈梨珍一个惊喜,将加油站命名为“珍发加油站”,陈梨珍为此感动不已,可让人费解的是,灯牌装上去那么久,她之前却从未发现。
在生活的琐碎与困境中,这个家庭还经历了许多啼笑皆非又让人无奈的事情。
狗达和黄娇娇曾试图售卖看龙舟的最佳观赏位,可镜头一转,河边还有大量空位,根本没人愿意购买。
一家人拼命隐瞒黄荣发回来的消息,可黄荣发却频繁出入医院、加油站,还去看龙舟制作,完全不担心被债主发现。
电影中,黄荣发与狗达的父子关系是一条重要线索。
从最初狗达对父亲的厌恶、回避,到后来逐渐理解父亲的无奈与挣扎,两人的关系慢慢缓和。
狗达会在父亲想要自杀时,奋不顾身地将他从海里救起。
会支持父亲重新登上龙舟,完成心中的愿望。
而黄荣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儿子的关爱,他默默将钱塞进儿子的小说稿里,帮儿子投稿给杂志社,希望儿子能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
除了父子线,电影中还穿插了黄娇娇的感情线。
黄娇娇遭遇了渣男劈腿,在渣男半夜举行婚礼彩排时,她带着家人前去对峙。
面对渣男的指责与埋怨,黄娇娇虽然难过,却在家人的陪伴下鼓起勇气,向对方坦诚“这就是我家”,最终走出了感情的阴霾。
阿太则像这个家庭的定海神针,她看淡了生活的磨难,每天烧香拜佛,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人,在关键时刻总能用智慧化解一些小麻烦。
比如有一次老四(常远 饰)来家里要债,为了不让老四发现黄荣发,阿太顺手将香料篮推倒在地,成功掩盖了黄荣发的存在。
可即便有这些看似温暖的情节,《浪浪人生》依旧没能赢得观众的认可。
从剧情结构来看,电影的叙事过于碎片化,主线模糊不清。
一开始观众以为故事的核心是家庭还债,可没过多久,焦点就转移到了黄荣发的病情上,围绕着筹钱治病展开。
等黄荣发做完手术,剧情又转向他想划龙舟、重建加油站,随后他再次晕倒被宣告时日无多,情节跳转生硬,缺乏连贯的逻辑。
而且,电影中很多矛盾的解决都显得过于理想化和随意。
比如老四一开始三番五次上门催债,甚至在黄荣发拿出治病钱还债后,没过多久又将钱原封不动地送了回来,只一句“兄弟们还是觉得治病要紧”,就轻易化解了之前紧张的债务矛盾。
黄娇娇与渣男的感情纠葛,也仅仅通过几句鸡汤式的话语就潦草收尾,完全没有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在人物塑造方面,电影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作为核心人物的黄荣发,本应是一个复杂多面的角色,他有仗义的一面,也有冲动、不负责任的一面。
有面对生活困境的倔强,也有内心的脆弱与愧疚。
可电影却将他过度“苦难化”,反复强调他落魄后的窘迫、固执与无力,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纯粹的“苦难符号”,观众只能看到他对家庭的拖累,却无法深入了解他内心的挣扎与尊严的崩塌。
而陈梨珍、黄娇娇和阿太则完全沦为了“工具人”,陈梨珍成了任劳任怨的背景板,默默承受着家庭的重担,丈夫欠债她来还,丈夫生病她筹钱,毫无自我可言。
黄娇娇的懂事孝顺被无限放大,却缺乏对她个人情感与需求的刻画。
阿太的作用仅仅是求神拜佛和在关键时刻煽情,人物形象单薄扁平。
片中的笑点大多老旧俗套,基本都是小视频里都显得过时的段子。
在电影中反复出现,不仅没能让观众发笑,反而让人觉得尴尬。
而煽情部分又过于刻意,陈梨珍拉着黄荣发在加油站哭诉自己的不易,黄娇娇为了凑钱治病摔碎存钱罐痛哭,这些情节强行催泪,缺乏情感的铺垫与积累,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
更让人遗憾的是,电影对闽南元素的运用仅仅停留在表面。
虽然影片中出现了龙舟、红砖古厝、闽南信仰等元素,取景和美术也力求还原上世纪闽南小镇的风貌,但这些元素并没有与故事和人物深度融合,只是作为背景板存在,没能真正展现出闽南文化的内涵与闽南人的精神特质。
而且,演员们说着北方口音的普通话,偶尔夹杂一两句闽南语,显得不伦不类,严重影响了观众的代入感。
在现实生活中,像黄荣发一家这样身处困境却努力生活的家庭不在少数。
观众本希望能从电影中看到真实的生活写照,感受到底层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守,可《浪浪人生》却用碎片化的叙事、单薄的人物和刻意的煽情,辜负了观众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