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何没杀陈赓?
NO.2491 - 蒋介石为何没杀陈赓?
作者:铁舰长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和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为避免错过冷热防务的优质文章,请加关注后设为星标。
1933年5月的一个深夜,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看守所里,一个瘦削的身影悄然从后窗翻出。
看守们像是集体失明了一样,对这个越狱的“要犯”视而不见。更诡异的是,原本应该层层设防的关卡,那一夜竟然全部形同虚设。这个成功脱险的人,正是被蒋介石亲自下令关押的陈赓。
一个曾经两次救过蒋介石性命的人,一个让蒋介石又爱又恨的黄埔高材生,为什么能在重重囚禁下神奇脱险?
这背后,藏着一个关于恩怨纠葛、政治算计和人性复杂的精彩故事。
说起陈赓和蒋介石的恩怨,那真是一部活生生的民国版《无间道》。
1924年,广州商团叛乱,战场上硝烟弥漫。年轻的黄埔军校学生陈赓刚抓到一个商团小头目,正准备把缴获的军刀献给骑马赶来的蒋介石。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个小头目突然挣脱束缚,抽刀就向蒋介石砍去。
说时迟那时快,陈赓一个箭步冲上去,死死抓住对方的手腕,一个扫堂腿将其放倒。受惊的战马把蒋介石掀翻在地,待他爬起来惊魂稍定,拍着陈赓的肩膀连声说:“很好!干得不错,我要嘉奖你!”
这是第一次。更戏剧性的是第二次。
1925年东征讨伐陈炯明,黄埔教导3师轻敌冒进,被林虎设伏击溃。眼看大势已去,蒋介石万念俱灰,竟然拔枪顶住自己的脑门要自尽。
又是陈赓,一把夺下手枪,二话不说背起蒋介石就跑。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背着一个大活人,在枪林弹雨中狂奔几里地,过河上船,直到看见友军才把蒋介石放下。
你说这算不算过命的交情?蒋介石是个记恩的人,至少在这件事上是。东征结束后,他把陈赓调到身边当侍从参谋,还允许他自由进出蒋府。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国共分裂,陈赓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时,这对曾经的“救命恩人”和“知遇之君”,彻底站到了对立面。
南昌起义
被捕之后的心理博弈
1933年3月24日,养伤期满准备离开上海的陈赓,在街头被叛徒认出。腿伤初愈的他跑不快,虽然狠狠一拳把叛徒打倒,但终究寡不敌众,被巡捕逮捕。
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的反应很微妙。他没有像对待其他共产党要犯那样立即下令处决,而是把陈赓押解到南京,派出十几个黄埔同学轮番劝降。
“陈赓啊,你何必这样?写个声明认个错,师生一场,我保你前程似锦。”可陈赓软硬不吃,油盐不进。无奈之下,蒋介石亲自出马,把陈赓押到南昌——他正在那里指挥第四次“围剿”。
两人见面那一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心理战。蒋介石故作关切:“陈赓,你瘦多了。”陈赓冷笑回敬:“瘦吾身而肥天下,这是校长您教导我们的呀。我看校长也瘦多了,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您瘦了,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呀?”
这话说得,既有讽刺,又有机锋,把蒋介石噎得说不出话来。
劝降失败后,蒋介石把陈赓押回南京。然后,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陈赓神奇脱险。
放还是不放?蒋介石的算盘
关于陈赓脱险的真相,坊间流传着各种版本。有说是地下党精心策划营救的,有说是宋庆龄等人施压的结果,还有说是蒋介石主动放人的。
真相到底是什么?笔者从蒋介石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首先,杀陈赓对蒋介石有什么好处?说实话,没什么实质性好处。1933年的形势是国强共弱,蒋介石自信能很快消灭苏区,一个陈赓改变不了大局。杀了他,反而会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要知道,陈赓救蒋介石的事,黄埔系上下都知道。
其次,不杀陈赓有什么好处?
第一,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蒋介石虽然心狠手辣,但在私德上还是有底线的。两次救命之恩,不是说忘就能忘的。第二,做给别人看。放了陈赓,可以彰显自己的“胸襟”和“气度”,这对收买人心很有用。第三,留个后手。万一将来形势有变,这个人情说不定还能派上用场。
所以,放是要放的,但不能明放。
堂堂国民政府主席放走共产党要犯,这让他的威信何在?让部下怎么看?于是就有了那个诡异的越狱之夜——看守集体“失明”,关卡形同虚设。这就像《三国演义》里周瑜暗放蒋干,表面上是疏忽,实际上是故意为之。
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吊诡
陈赓脱险后,他的遭遇更加戏剧化。王明等人怀疑他叛变:“被捕了还能活着出来,肯定是叛徒!”甚至派人去杀他。幸亏执行任务的是陈赓的老部下,提前通风报信,陈赓才逃过一劫。
王明
你看,共产党内部怀疑他,国民党那边又在通缉他,陈赓一时成了“两边不是人”。
直到遵义会议后,陈云代表组织宣布恢复他的党籍,这段“黑历史”才算翻篇。更让人唏嘘的是28年后的一幕。
1961年3月16日,陈赓病逝,年仅58岁。
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得知消息后,沉默良久,一连几天郁郁寡欢。他甚至偷偷在家里设了灵堂祭奠陈赓。蒋经国不解:“对一个黄埔的叛徒,用得着这样吗?”蒋介石叹息道:“要是没有他,我早就不在了……”
这一声叹息,道尽了多少恩怨情仇。
蒋经国
历史的启示
回看这段历史,我们能学到什么?
第一,人性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蒋介石可以对千万人痛下杀手,却对救命恩人手下留情。这不是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的。
第二,政治斗争中也有人情世故。
即便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双方,也可能因为个人恩怨而做出“不合理”的决定。这就是历史的复杂性。
第三,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陈赓救蒋介石时,肯定没想过将来会用得上这个人情。但正是这份恩情,在关键时刻救了他一命。
其实想想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职场上的对手,可能是将来的合作伙伴;今天帮助的人,可能是明天的贵人。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但有时候,真情实意比演技更重要。
陈赓和蒋介石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性的灰度地带,往往藏着最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