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让子弹飞》

500

第一次看是几年前,20分钟之后果断放弃。

当时的感觉,第一是制作粗糙,其次是各种俗套,总之是看不下去。

这次重看,是因为姜导新作《你行你上》还没看,就主观认定是一部烂片直接开喷,后来看了又回心转意觉得还不错,相当于毁谤在先,继而悔过,自我感觉人品很差,整个人都不好起来。然后又勾起回忆,姜导堪称普世的大作《子弹飞》,也曾经被我踩过,下脚比《你行》还要狠点。如前所言,实际上,《子弹飞》我只是看了个开头,虽然与《你行》没看就喷稍有不同,但也无非是断章取义与信口雌黄的细微差别,人品好点有限,性质上同属妄人。

所以,个人而言,这次重看本质上是一次验证人品的自我修行。

或许是心情不同吧,重看进行得比预想中顺利。体验上和《你行》类似,都是不用带脑子的爽片,只是品质趣味有所不同,《子弹飞》比较粗糙一点但是更接地气,《你行》更加精致一点偏文艺一点。

总的来说,对《子弹飞》的印象有所好转。作为商业片,《子弹飞》肯定是合格的,但是仍然称不上一流。虽然票房喜人,但是比起同为爆笑喜剧的经典之作《疯狂的石头》《甲方乙方》,差距也是明显的。个人来说,以前确实踩得有点过了,态度上也确实有点问题,不过当时7.2的个人评分还是基本合理的。

重看之后,感觉放心不少,人品好歹是保住了。

出于补课补全的心理惯性,顺便又看了《一步之遥》《邪不压正》。

《一步之遥》开始部分华丽而漫长的歌舞耗尽了我的耐心,对歌舞片向来无感,也分不清好坏,不懂得怎么欣赏。人生苦短,有时候,逃跑未必不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邪不压正》则纯属事故现场,下载的资源丢失音轨。好在还有字幕,有时候,看看默片也是难得的体验。。。20分钟后,我默默的按下快进。

所以,这两部片子等于没看。

至少是失去了瞎BB的资格。

500

500

附《让子弹飞》评论两则:

《虹膜》:姜文与华语电影(节选)

评估姜文作品的整体水准,在我看来那是呈下降趋势的,可能这与姜文的戏剧演员出身以及他愈来愈偏执的认识倾向有关。

凡戏剧行当出身的电影导演,对戏剧性问题总是非常敏感,其电影在角色与故事层面往往要胜过其他非戏剧行当出身的导演。奥逊·威尔斯是最好的例子。但是此类导演往往会忽视电影性的问题。晚年的奥逊·威尔斯就是对莎士比亚过于陷溺而导致其作品的电影性大大下降。当然凡事总是有反例,说相声出身的北野武,从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开始,就完全与其剧场表演风格拉开了距离。

姜文最早的两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对那个年代的中国大陆电影界来说确实耳目一新,虽然「青春片」在西方是一个非常强的类型,但在当时的中国大陆几乎是尚待开垦的荒漠。而对西方观众来说,用向银幕喷洒荷尔蒙的方式来表现文革,确实是非常新鲜的一种方法。接下来对白极多的《鬼子来了》,形式风格亦异常突出,几乎是纯黑白胶片的拍摄,配乐成为了叙事的一部分,有几场戏还用帘布造成舞台化空间,显得非常新颖别致。但是到了《让子弹飞》,风格已经变得呆板了。无数的对话戏,就是简单的镜头摇着拍,其实跟电视剧一个效果。

我对电影创作有三个要素的理解:世界观、文学性、视听性。世界观决定了作品的深度,但对导演来说并非不可或缺的决定性要素,没有世界观照样可以拍出动人的电影。好莱坞有托尼·斯科特,香港有刘伟强,他们都是很好的技匠人才。文学性是解决叙事和人物的问题,如前文所说,戏剧行当出身的导演往往在这个层面做得很好。视听性也可以说是电影性,香港动作片完全就以电影性取胜,世界观和文学性几乎都差到掉渣。这三方面如果有谁都非常擅长,那他必然是大师,比如库布里克和帕索里尼。

《鬼子来了》之前的姜文这三要素指标都很高,《让子弹飞》时恐怕就只剩下世界观了,《一步之遥》呢?请读者自行评判吧。

(《虹膜》2014年)

豆瓣影评:让“点子”飞(节选)

刚看了众人评价甚高的《让子弹飞》。怎么说呢,看到一半我睡着了,到葛优死之前才醒过来。我实在不明白这个电影想说个什么故事。要说是个罗宾汉劫富济贫的故事吧,也没看到多少现实的穷人来。最后那些偷偷半夜拿银子又拿枪的,穿着丝绸衣服打麻将,也不像是穷人;就算那家被假张麻子qiangjian的人家,理论上收到张麻子手下从窗户里扔进去的钱,是穷人了吧,我看那女的穿着绸肚兜挺风骚的样子,家里看上去也是小康。要说这是两帮强人火拼吧,又偏偏搞点理想主义的调调来吊人胃口,从一开始说要“公平”,到最后说要“没有你”,都有种仿佛超越权力金钱斗争的理想,但偏偏在过程中就看不到理想有落到实处的地方。最让人无语的情节是老六切腹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凉粉,我想那可能是对某时事的隐喻,但是放在这个地方,真是觉得无法理解啊,无法理解。我就一直想,这个人是不是脑子坏了啊?

有人说,这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我觉得这毋宁说是一部符号化的作品,他并没有想讲个好故事,或者说故事本身就已经是符号化的了,里面没有一个角色像是活人。就造型、背景、特效和台词而已,跟迪斯尼的魔幻片倒是很接近。娱乐片的常见元素都有了:好人、坏人、插科打诨的两面派、面目模糊的跟班,还有数个行为举止不可以常理来判断的配角(老六、花姐),以及类似啦啦队表演的余兴节目。这类文艺表演好像已经成为中国娱乐片必备了,在《功夫》里面看斧头帮跳舞是眼前一亮,到《三枪》里看耍面条和跳街舞就觉得滑稽了,今天看到敲鼓的那些镜头,我彻底崩溃了,那几个女人一脸的苦大仇深啊,看得我汗毛都竖起来了,这难道就是姜文想达到的效果?

前些日子跟个朋友去看上海双年展,他跟我说,现在搞当代艺术的太赚钱了,这是个上亿的市场,而且现在你甚至都不用会画画,都可以搞艺术。现在的艺术不是卖画,是卖idea(点子)。就好像霍米巴巴讲座上反复分析的那组摄影,就是一个巴勒斯坦裔的女子在巴勒斯坦某地的发廊剪发的照片和她在纽约一家发廊剪发的照片放在一起,相似的内景、动作、构图,但跨越了完全不同的地理和文化空间。霍米巴巴就在那里滔滔不绝地分析,这组摄影有如何如何的文化内涵,表现了游离的身份和多重的认同,blarblar。我就在想,这恐怕就是个共谋吧,文化意义被不断地构建出来,以增加所谓“艺术品”的市场价值,而高昂的市场价值又反过来证明文化意义的真实性。点子是不值钱,但是只要通过不断的炒作,在整个意义构建的机制中反复增值,就会变成天价的金点子。在我看来,《让子弹飞》也是这样一种炒作,本来就是些一钱不值的点子罢了──大概也就是网友搜集出来的那几句所谓经典台词了(最经典的大概是那句“我要站着赚钱”),整部电影就是这些台词的注脚罢了。

我还是希望,有话要好好说,用有血有肉的人去说,用有情有义的故事去说。Idea is cheap。“点子”其实就是不值钱的,即使诠释得再精妙,炒作得再火爆,如果点子只不过是点子,而不是一个好故事,一些好人物,那也不过是皇帝的新装。我跟我老公都很感叹,如今要找部看了还想再看的电影,真不容易啊。于是他想到了《疯狂的石头》、《甲方乙方》,我又想到《暗战》和《新不了情》,都是我们隔一段时间会拿出来复习的娱乐片,这些电影其实也都没想表达什么高深的思想啊,不过就是讲了个很好的故事罢了。

我是个在电影方面相当没文化的人,我想电影院里大部分人应该跟我一样吧。我就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觉得《让子弹飞》好看,还给那么高的评价。我看完电影很郁闷,不是因为看这部电影郁闷,而是因为就这么一部无聊的电影还有那么多人叫好而郁闷。我难道已经这么小众了吗?

(让“点子”飞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4548122/)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