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水乡泽国为何成为水荒之国上-为何孟加拉国会闹水荒?

孟加拉国,作为一个水乡泽国,却在闹水荒。

虽然它的淡水资源很丰富,但由于自然原因、人口压力,它面临着地下水超采、地表水污染、地下水含砷、咸水入侵等诸多用水问题。由于国家治理能力弱,这些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

从自然条件看,孟加拉国不应该缺水。

它降雨十分充沛,年降水量高达2000至3000毫米。而且河流纵横,拥有包括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内的230多条河流。

500

它的地下水也十分丰富。其国土大部分位于世界最大的三角洲-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该三角洲面积为10.5万平方公里。而孟加拉国的国土面积也只有14.7万平方公里。

500

孟加拉国卫星地图,从空间可见其三角洲的巨大

由于冲积三角洲的地质结构为砂石-泥土结构,利于雨水下渗和存储,所以它的地下含水层储量巨大。

它今天发生水荒的根源还是人口太多了。它的人口约1.7亿,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115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500

人口多,就意味着工农业用水量都会增加。

它1971年独立。此时的人口约7000万,而今人口约1.7亿,增长了1.4倍。

1972年的人均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为1514立方米,水量并不少。2024年只有人均627立方米,已低于人均1000立方米/年的国际缺水线。

500

而各种自然、人为原因,更加剧了这种缺水的情况。

第一,印度在恒河上游截留水。

孟加拉国原来是巴基斯坦的国土,被称为东巴基斯坦。1961年,印度为对付敌国-巴基斯坦,在恒河上的法拉卡这个地方建立大坝。它修建这个大坝的心思就是为了整巴基斯坦。我在你旱季农业最需要水灌溉的时候,我偏偏不放水。在雨季你不需要水的时候,我就往下游-东巴基斯坦放水。

500

1971年孟加拉国从巴基斯坦独立了出来。

1975年,法拉卡大坝的一期工程建成。同年,印度开始从恒河向胡格利河分流河水,进行试验性引水。这让位于下游的孟加拉国十分不满。

经过长期的谈判,印度和孟加拉国于 1977年 签署了第一份关于共享恒河河水的短期协议。

1978年,法拉卡大坝完工。印度把60%的恒河水,引入了胡格利河。用于农田灌溉、冲刷河道淤泥,改善加尔各答港航运能力。

这么一搞,流入下游孟加拉国的恒河旱季水量减少了75%至85%,造成了大面积干旱和粮食减产。

孟加拉国一直指责印度有旱季不放水,雨季却泄洪的恶意操作。但印度矢口否认干过这个事情。

第二,降雨季节性差异太大。

孟加拉国为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主要集中在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 75%到90%。而旱季的降雨量只有全年总降雨量的 10%到 25%。这意味着旱季会非常缺水。

第三,地形低洼,难以修建水库蓄水。

修建大库容的水库最好的地址是山地丘陵。而孟加拉国大部分是平原,根本修不了这种大库容的水库,来存蓄雨季的雨水,只能让雨季的降雨白白流入大海。

第四,地表水污染严重,不能作为工农业用水。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孟加拉国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水,基本不做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此外,地表的池塘也存在被人畜粪便等污染的情况。

也就是说,孟加拉国的水资源可利用效率很低。

因此,孟加拉国主要靠开采地下水来解决用水需求。

孟加拉国总用水量中有80%来自地下水,可谓十分惊人。它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之所以会这么高,与工农业、生活用水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

根据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孟加拉国水资源规划组织的多项研究,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比例在85%以上,有时会接近90%。而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占总用水比例只有8%、7%。

可见农业用水是孟加拉国的用水大头。而农业用水里面有90%来自地下水。

孟加拉国农业用水量大的客观原因是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自给需求。

在1971年独立后,孟加拉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威胁。养活全国人民是这个新生国家最紧迫的生存挑战。

它的粮食生产主要依赖旱季种植的冬稻。它于每年11月到次年2月种植,每年4月到6月收获。它是产量最高的一季,占全国粮食总产量一半以上。

而这种植时间刚好是旱季,降雨很少。因此冬稻必须灌溉才能满足水分要求。

而它粮食生产主要依靠旱季种植水稻的情况,在同样种植水稻的亚洲热带地区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

例如,东南亚的泰国、越南还有南亚的印度,都是以雨季水稻为全年粮食产量主体。

这种差别与当地的地理条件等有很大关系。

泰国、越南等地的地形,存在大量山地,可以修建大型灌溉系统和水坝,能够对雨季降水进行有效的储蓄和调节,从而在雨季后仍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灌溉。

孟加拉国地势低洼,缺乏修建大型水库的自然条件,雨季的洪水难以蓄存,甚至还会发生洪灾而减产。

而孟加拉国在旱季种植水稻,因为气候相对凉爽,病虫害更少,光照相对充足,只要保证灌溉,产量反而很高。它的冬稻亩产是雨季种植水稻产量的1.5倍。

500

人们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郊外的阿舒利亚收获水稻。

我国也有这种干旱地区水稻高产的例子。例如宁夏、新疆、内蒙古河套地区,虽然当地降雨较少,但由于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积累,米质优良。而且干燥的气候使得病虫害发生率远低于南方水稻产区。

500

而冬稻这种高产的特性,正是当时迫切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孟加拉国所欢迎的。

因此孟加拉国就大面积推广这种产量高的冬稻。而想种植冬稻,就必须靠地下水灌溉。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旱季的降雨稀少,河塘干涸,印度截留恒河上游的水导致旱季流入孟加拉国的水很少。

二、农田灌溉系统落后。

想建立覆盖大片农田的水利设施需要巨大的国家投资,堪称天文数字。而且由于孟加拉国的地形低洼,无法实现自流灌溉。必须建设大量的泵站提水。

这是一般的国家根本负担不起的。

而农户家里或者村庄打一口管井,配套一台柴油或电动水泵,抽取地下水,就能实现对农田的灌溉。这种方式的成本更低。

由于这个历史原因,孟加拉国的农业对地下水就产生了依赖。

而对比之下,我国农村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基本没有机械的情况下,靠人挑肩扛修建了大量的水库,满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

而孟加拉国的农业成绩看起来并不算好。

它的主粮中大米能基本自给,但小麦却需要大量进口。

小麦占它谷物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是仅次于大米的第二大谷物。它高温高湿的气候适合水稻种植,但不适合小麦种植。小麦的自给率只有15%左右。它的小麦进口量常年位居世界小麦进口国前十名之内。

而且从2015年以来,它经常因为气候极端事件而发生粮食减产。

2022年,北部和西北部地区遭遇严重热浪和干旱,导致数十万公顷的波罗稻(冬稻)面临灌溉危机,部分地区减产高达30%。

2020年遭遇了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洪水,全国超过三分之一地区被淹,超过10万公顷的农田被毁,导致阿曼稻(雨季稻)秧苗大量损失,严重影响了当季收成。

500

这种气候事件导致它的水稻产量发生周期性的震荡。

孟加拉国的饮用水也喜欢用地下水。

它大约98%的饮用水来自地下水。这主要通过遍布全国的约1000万至1100万口管井实现。

在历史上,它因为地表水如池塘、河流被粪便污染,导致霍乱、腹泻等水媒疾病高发。

上世纪70至90年代,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它大规模打了很多深层管井。因为深层地下水一般比较干净。

这一举措成功降低了霍乱这些水媒传染病的发病率,一度被视为一项公共卫生胜利。

500

居民在孟加拉国博格拉受洪灾影响的区域使用水井

孟加拉国的工业也喜欢用地下水。

孟加拉国的河流污染非常严重。大量未经处理的含有重金属、有毒化学品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河中。

而它没有建立起一个能够向工业园区稳定供应达标河水的公共管网系统。工厂如果要使用河水,需要自建取水、净化和输送设施,这是一笔巨大的初始投资。

被严重污染的地表水,即使经过处理,也很难达到工业生产要求。使用这样的水会损坏机器设备、影响产品质量,例如影响纺织品的色差、纯度,处理成本也非常高昂。

500

孟加拉国达卡,布里甘加河污染严重遍布垃圾,民众划船收集河里的塑料瓶。

加上气候原因,旱季河流的水量也很少。

而开采地下水来作为工业用水就很经济简便。

工厂只需要投资打一口管井和购买水泵,成本不高,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水源。而且地下水相对河水要干净很多,通常无需复杂处理就能满足工业要求,节省了大量的水处理费用。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