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住花间堂还只是去睡觉啊?
作者 | Tniniuo
编辑 | Sette
1
昨天北京天安门花间堂·御道酒店搞了个开业典礼。
这种有文化基因在身上的品牌,开业典礼都跟普通酒店不一样。
联手高端香水香氛玩家“闻献DOCUMENTS”和故宫文创品牌故宫鹤禧一起,整了一场为期一个月的“宫廷香氛展览”快闪。
他们用装置、声光和香气,直接把几百年前的宫廷用香体验给你原地复活了!
沉香、檀香、龙脑、麝香,四大天王级香料往那儿一摆,味道不是飘出来的,是带着BGM从你天灵盖灌进去的。
你以为你在闻香?
不,你闻的是乾隆批奏折时的氛围感,是慈禧听戏时的嗅觉片源,是紫禁城六百年的香氛密码被一键破译。
这是简单的“观展”吗?不是。这是用当代艺术语言,把你按头塞进一场穿越两千年的鼻腔时空旅行。
“用鼻子记住一座城”,这不比买纪念品高级多了?
而且这还不算。
这家花间堂简直就是一个沉浸式京韵度假体验。
你看它都搞了点啥?
站在酒店露台,直接可以看到北京中轴线。目光掠过宫墙飞檐,与六百年的帝京气象撞个满怀。
但你阅读的又不仅是一条中轴线,更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史。当视线与这条承载了无数重大历史的御道平行,你便完成了一场与北京灵魂的对话——此刻,最北京的风景,就是你本人。
你想去天安门观旗,仪式感给你拉满:凌晨给你发爱国道具,领队讲解国旗杆2分07秒国歌精度、28.3米旗杆暗合建党到建国时长……住个店直接附加红色研学班功能。
还有非遗手作+老字号故事:青花瓷贴画、掐丝珐琅、大栅栏百年老字号探店,一边玩一边给你灌文化干货,表面是住店,实则是给大脑充值。
而且这家店就开在北京前门的胡同巷子里。
前门什么地方?它不只是北京的地理地标,更是一部行走的皇权与商业交织的京味史诗。
花间堂是什么品牌?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酒店,更像“把诗搬进生活”的酒店品牌。
这气质,简直是绝配。
上一个把酒店和宫廷香道、中轴线文化、非遗手作、皇城根美学全部打包在一起的,是故宫博物院。
很多人想不明白,花间堂作为一家高端度假酒店,为何在文化和感官体验上如此“较真”。
其实花间堂想做的一直都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度假,而是“沉浸式居停体验”。
这家店的投资人刘兰荣也表示,花间堂非常注重将美学与当地人文和历史深度融合。这也是其“现代人间桃花源”愿景的一部分。这家店想做的是,深度赋能度假场景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让宾客在旅程中细致的融入进“国民朝圣精神仪式感”。
接下来,这家花间堂还会跟更多气质相符的品牌联动,构建护城河。
不过,对于花间堂这个整体品牌来说,“居停体验”其实也只是它成功的表象。
真正高明的地方,是它正在重新定义“高端度假酒店”的竞争维度——和它竞争的,早已不是其他酒店,而是文化景区、博物馆、甚至是精神疗愈场所。
2
酒店市场卷,高端度假酒店市场更卷。
它早已过了“一张好床+一顿早餐”就能打发的年代。
你有的无边泳池,别人也有;你推的在地美食,隔壁也会做;你讲的设计美学,小红书上一抓一大把。
当硬件逐渐趋同,情绪价值就成了唯一的稀缺资源。
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和高净值人群,他们要的早已不只是“睡得好”,而是“住得有意义”、“体验有共鸣”、“拍照有故事”、“回家有谈资”。
他们愿意为“情绪共鸣”买单,为“文化认同”付费,为“精神充电”续费。
这就好比,你去寺庙不是为了住宿,但你愿意为一场禅修课付费;你去景区不是为了睡觉,但你愿意为一次非遗手作体验停留。
花间堂做的,正是把“住宿”变成“入戏”,把“酒店”变成“文化剧场”。
如果你仔细看花间堂的动线设计,就会发现它根本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酒店。
从踏入大堂那杯“张一元茉莉果茶”开始,你就被拉进一条“御道”。
迷你吧里的北冰洋、晚安甜汤里的宫廷杏仁酪、甚至是一张“花间堂私享玩乐地图”,每一个细节,都在对你进行“文化植入”。
你住进花间堂,不是来睡觉的。
是来在天安门看升旗,完成一场“国民朝圣”;在前门吃炸酱面,舌尖穿越六百年商脉;在客房点一支线香,与宫廷嗅觉审美共鸣;在露台远眺中轴线,拍一张“皇城根下的盛世风华”。
这哪是酒店?这分明是一座“可居住的中轴线文化体验馆”。
在投资人刘兰荣看来,花间堂没有在“做文化”,因为它自己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体验,不是普通酒店能给的情绪价值。
它是一种“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归属”,是一种“我在历史现场”的沉浸感。
所以,当拿到了这个物业的时候,刘兰荣第一时间就想到花间堂,而不是其他品牌。
3
那么这个时候就只剩下一个问题。回归到商业上,花间堂的这些做法到底有没有用?
事实上,在这种运营加持下,花间堂能做到“四个25%”——投入低25%、营收高25%、运营成本低25%、管理费低25%。
可以看到,花间堂不是在做“高投入低回报”的文化实验,而是在用可复制的模型,把非标的文化体验做成了标准化的产品模块。
按照刘兰荣的预估,这家花间堂4年时间就可以回本。
同时花间堂又能在标准化里玩非标。
说白了,既保证你走到哪家花间堂都不会踩雷,又让每家店有独家骚操作。
而且人家的私域流量还玩得还贼溜。
花间堂目前拥有超60万“花粉”用户留存率75%,社群活跃度24%。
啥概念?相当于每4个住过的人里,3个会复购,还乐意在群里天天晒图——这哪是酒店,这是宗教啊兄弟!
这才是真正让投资人放心的地方。花间堂不只懂用户,更懂怎么让文化变现。
所以说,花间堂做的不是酒店,是一场关于“在地文化及生活方式”的长期策展。
此外,花间堂背后站着的是华住集团——2.8亿会员的流量池、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标准化的运营能力。
酒店业早过了“拼床垫多软”的时代,现在拼的是谁能把文化、社交、情绪打包成产品塞进你行程。
花间堂这波,表面是卖房间,实则是卖“京味儿剧本杀+嗅觉艺术展+红色研学班”的复合体验。
当别的酒店还在卷床垫厚度、泳池水温、接送服务时,花间堂已经把你拉进了一条穿越六百年的御道。
你住的不是一间房,是一段历史。
你闻的不是一款香,是一种哲学。
你体验的不是一次服务,是一场文化SPA。
毕竟,当代年轻人旅行的心态是:
我可以花钱,但你必须让我觉得这钱不是消费,是投资了一种更高级的自己。
这才是未来高端度假酒店的真正赛道。
不是拼谁更奢华,而是拼谁更懂你的精神需求。不是拼谁更标准,而是拼谁更能在标准中做出“非标的灵魂”。
如果你也想在京城中轴线上,睡进一场不会醒来的文化梦境——
花间堂·御道,或许就是你下一次旅行的答案。
图片来源于花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