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10年“打捞”半部中国动画史,美影厂经典角色、冷门佳作全在这

500

回望动画“黄金时代”

我们能从这些记忆里学到什么?

 

 

文 |羊羊

编辑 | 羊羊、复制人写手、小小树

 

想好怎么度过一个充实的国庆假期了吗?

 

如果你在寻找一个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活动,甚至还能借势提高下审美品味,那我强烈建议你去看一看这场展览。

 

500

△ “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巡展正在北京泰康美术馆展出中

 

“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巡展由泰康美术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联合主办。

 

该展览是关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规模、综合性文献和艺术巡展,通过系统梳理其发展历程,综合呈现其独特的创作体系及其对社会生活、当代文化的影响与塑造。

 

步入展厅,你会首先穿越一片由经典动画海报构成的“海报林”,在序厅宽幅屏幕上循环播放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标混剪中,瞬间被拉回童年……

 

500

500

△ 展览入口

 

 

两侧墙壁上近200本完成台本整齐陈列,无声地诉说着几代动画人的默默耕耘。

 

500

500

△ 每个台本上都有主创的亲笔签名或印章,壮观且珍贵

展览依循从“台前”到“幕后”的展示逻辑,精心设置了“序厅”、“经典巡礼”、“媒介探索”、“当代回响”和“绘动之旅”五大板块。千件展品与百余个经典角色,带领观众穿越到中国动画的黄金年代。

 

500

 

从《大闹天宫》的珍贵草稿到“水墨剪纸片”的冷门工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在展览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直致力于中国动画和漫画史料收集、整理、研究的民间学术组织“空藏动漫资料馆”深度参与了此次展览的内容策划,并提供了1000多件手稿、文献展品和大量口述历史访谈影像。

 

日前,极客电影(ID: GeekiMovie)独家对话“空藏动漫资料馆”成员傅广超,探寻展览背后的“秘密”。

 

 

500

傅广超

 

傅广超是一位90后,他所在“空藏动漫资料馆”团队用十余年时间,以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与自费投入,奋力“打捞”着被遗忘的中国动画史。

 

这个巡展是“空藏动漫资料馆”团队多年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现,它远非一场童年滤镜下的简单怀旧,更像一部精心设计的“时光机器”,旨在解构探索中国动画独有的方法论与艺术精神。

 

回望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黄金时代,我们能学到什么?

 

傅广超和这场巡展,正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500

△ “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展览海报

 

 

01 展览背后,一部精心设计的「时光机器」

 

去年,“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巡展曾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成功展出。与上海首展相比,北京站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次“迭代升级”。

 

傅广超在采访中坦言,上海站有遗憾,而北京站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些遗憾。

 

去年上海是1600平一整层,动线规划比较单纯。今年分了上下两层,“经典巡礼”作为一个单独的板块集中在一层,“大事记”放在二层,这样匀一匀可能更好一些。

 

许多去年未能充分展示的内容,这次得到了应有的呈现。

 

傅广超举例,那些精心剪辑的艺术家访谈片段,去年因空间所限,只能在小监视器里无声播放,沦为“背景装置”,“没有发挥它内容上的功能”;而今年,这些珍贵的口述影像有了独立的展示空间,让幕后故事得以被听见。

 

500

当被问及“最值得一看的展区”时,傅广超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大闹天宫》展区。

 

500

 

从珍贵性上来说还是大闹天宫:

 

三件赛璐珞就已经非常珍贵了,这个东西民间能够保存下来非常难;

 

再像一些动作设计的手稿,都是他们创作过程当中的草图,不是成稿,这些其实承载的信息量更大,核心价值更高,哪怕就那么几件,就已经非常宝贵了。

 

傅广超举例,作为《大闹天宫》动画设计主创之一的陆青老师,很多人只知她创作了玉皇大帝的大部分镜头,却不知她也为孙悟空设计了诸多精彩动作。

 

从这些草图中,可以清晰看到她如何分析、研究京剧程式化动作,并尝试将其融入孙悟空的表演中。

 

500

△ 《大闹天宫》动画设计师陆青手绘的孙悟空动作设计草图(20世纪60年代)-空藏动漫资料馆藏品

 

如果说《大闹天宫》是皇冠上的明珠,那《哪吒闹海》展区则是精心打造的“工艺教科书”——通过墙贴文字、文献展品和手稿的配合,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部动画从概念到成片的全过程。

 

500

500

△ 《哪吒闹海》剧照(上)与展出的人物手稿(下)

傅广超介绍,《哪吒闹海》展区按照泰康美术馆的建议,把传统手绘动画电影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拆解”,这也是去年上海展未能充分实现的一点。

 

500

500

△ 《哪吒闹海》制作流程详细拆解

 

展出的《哪吒闹海》人物造型比例图长卷和主角表情参考图,就还原了影片背后艺术再创作的过程:

 

著名美术家张仃先生的原作融合了壁画与年画元素,极具装饰美感,但难以直接用于动画绘制。阎善春、黄炜等经验丰富的美术设计师便对其进行提炼与发挥,最终定稿。

 

500

△ 《哪吒闹海》角色表情设定图蓝晒稿(1978年)- 空藏动漫资料馆藏品

 

如果说经典IP是展览的流量入口,那么“媒介探索区”则是为真正的影迷和研究者准备的“深水区”。这里展出的,很多是普通观众不那么熟悉,但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

 

比如《孔雀公主》作为一部木偶动画,贡献了这个类型作品难得一见的大场面,几十上百个木偶协同运动,操作难度极大;

 

500

△ 《孔雀公主》剧照

 

比如《夹子救鹿》源自敦煌壁画,但美术风格并非照搬,而是经过艺术家刘巨德的完全消化和再创造;

 

500

△ 《夹子救鹿》剧照

 

傅广超介绍,这些作品是美影厂与社会顶尖艺术家跨界合作的结晶,一方面展现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创作生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上海美影厂“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艺术追求。

 

展览中一些“冷门”的动画工艺技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不得不钦佩前人的智慧。

 

500

△ 展览现场老艺术家作画台展示

比如“水墨剪纸片”可能就是许多人闻所未闻的片种。

 

这种被称为“柔性剪纸”的工艺,通过在半湿润的皮纸上绘制水墨形象,再沿湿润笔触取下,形成自然晕染的轮廓,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从《长在屋里的竹笋》到《鹬蚌相争》,这一技艺不断成熟,曾在国内外斩获不少奖项。

 

500

△ 《鹬蚌相争》

 

剪纸动画短片《狐狸打猎人》由著名画家韩美林担任美术设计,他在创作时注意运用变形手法,同时利用色彩来表现角色,狐狸的鲜红色、狼的深蓝色的运用都堪称经典。

 

500

△ 《狐狸打猎人》

 

《小蝌蚪找妈妈》是影史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材于画家齐白石的创作,难得地在动画中展现出了水墨画的韵味。

 

500

△ 《小蝌蚪找妈妈》

 

傅广超回忆,在策划展览时,有人建议他把有限的空间都留给《舒克贝塔》这样家家喻户晓的作品。但他坚持认为,展览的价值恰恰在于“展示那些大家不知道的好东西”。

 

最终效果还不错,甚至很多观众是看了这个展览之后发现还有那么多好片自己没看过,回去之后自己从网上找了看,那我们的这个效果也就达到了。

 

02 与时间赛跑:一个极客的十年「打捞」

 

“绘动世界”的成功,让“空藏动漫资料馆”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作为“空藏动漫资料馆”的重要成员,傅广超已经“为爱发电”十余年了。他以一种极客式的偏执与热情,奋力“打捞”着中国动画的前尘往事。

 

这一切始于一个动画学子的较真。

 

傅广超在河北美术学院学习动画时,就对上海美影厂的创作体系深感兴趣。然而,他很快发现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市面上的教科书,关于中国动画史的讲述都存在大量谬误和空白。

 

我们的基础教学当中就没有这一块的内容,对我们曾经的历史和创作的方法论完全也不了解;

 

甚至连基本的教科书当中,关于动画史的研究都有很多谬误的地方。

 

这种知识的断层,促使他想去做点什么。

 

2013年,他协助动漫文献收藏家空藏(网名),将“空藏动漫资料馆”建立为一个学术小组。

 

空藏酷爱收藏老物件,已积累了大量动画文献,而傅广超则偏向研究与内容梳理。

 

空藏是一位执着于收藏的收藏家,我更多地把这些收藏成果通过研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内容,比如展览、出版物等。我们之间有着非常好的合作。

 

一个收藏,一个研究,两人一拍即合。

 

他们的合作模式从一开始就非常纯粹——自费。

 

我们也没有办法去申请基金扶持。而且做到后来发现我们也不想受太多束缚,就想纯粹一点按自己的节奏来做。

 

这种排除功利的姿态让他们得以保持独立,但也意味着走上了一条需要漫长坚持的“孤勇之路”。

 

而他们做的,远不止是收集故纸堆里的文献。更重要的工作,是进行口述历史访谈,抢救那些老一辈艺术家记忆中的“活历史”。

 

说得重一点,这是一项“与死神赛跑”的工作。

 

我们开始做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老艺术家去世了……有些东西失去的时候才意识到紧迫感。

 

傅广超坦言,他们十多年前开始做这件事时,其实已经错过了很多机会。而在做的过程中,这种遗憾仍在不断发生。

 

《大闹天宫》的摄影师王世荣老师是傅广超早期采访的几位老艺术家之一。

 

傅广超坦言,由于当时经验不足、准备仓促,采访质量不高。他当时想着以后还有机会弥补,“结果没几年老人就走了。”

 

比如《葫芦兄弟》的导演胡进庆老师,傅广超认识他时,老人家已重病缠身,无法顺畅表达。他先后采访三次,都无法长时间交流。

 

这种遗憾只能看着它发生,一直到胡老师去世。

 

500

△ 《葫芦兄弟》展区

这些经历,让他们的工作带上了一种悲壮的紧迫感。每一份录音,每一段影像,都可能是某个创作细节的最后记录。

 

经过10年积累,傅广超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去年和今年的“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巡展也是“空藏动漫资料馆”研究成果的一种集中展现。

 

不过,展览的成功,对他而言,既是慰藉,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策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项目对接、商务洽谈、内容策划……这些占据了傅广超很多精力。

 

展览也好,或是参加对外的一些活动也好,对于我们来说终究只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从我自己的兴趣来说,我还是想踏踏实实、安安静静地去写书。

 

他感觉自己积累了十多年,已经到了一个需要系统性输出的阶段。

 

比起论文,他更倾向于非虚构的记叙性写作,希望将研究成果融入生动的故事中。他手头有好几个心心念念的写作计划。一本是已经签约的、关于一部经典动画电影的专著——通过解剖这部作品,让大家了解当年美影厂的创作理念和方法论。

 

另一本是与出版社约稿多年、却迟迟没时间动笔的通俗中国美术电影史。

 

这个东西写出来也是我很多年的一个愿望吧。这样的书出来,可能才是对我这么多年积累的一个最好的总结和梳理。

 

03 从「美影厂」到「国潮」:中国动画的过去与未来

 

“空藏动漫资料馆”的工作,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中国动画的辉煌过去,也折射出当下与未来的可能性。

 

谈及近年来的国产动画电影时,傅广超的评价相当冷静和直接:“大部分情况之下,问题大于优点。”

 

给出这样的评价,并非厚古薄今,是他结合研究中国动画历史的成果,给出的审慎判断。他认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之所以能创造辉煌,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体系构建过程。

 

这个体系包括有远见和领导力的领军人物(如上海美影厂首任厂长 特伟)、基于自身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一个相对宽松、鼓励探索的创作环境。

 

从体制内到市场化的过程中,中国动画一度错失了机遇,导致⾄今仍未完全挣脱美国、⽇本动画⼯业体系的惯性,也难以构建起⼀个被⼴泛认同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动画美学”。

 

不过,傅广超也很认同当下动画人的一些尝试。

 

比如追光动画(《长安三万里》、《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等),他肯定了追光在产业层面的贡献:

 

他们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追求,也在基于自己的这个需求去培养人才——其实就是在建立自己的标准,在构建自己的体系,等培养起来的人才输出去,对整个行业都有好处。

 

500

△ 《白蛇:缘起》剧照

 

寒木春华是《罗小黑战记》背后的团队,傅广超将其形容为一种“很纯粹的小工作室模式”——团队围绕一个核心IP,成员理念一致,合作纯熟,拥有稳定的受众,这是一种理想的创作状态。但傅广超也指出,“这种东西它也不好复制,都是只能作为一个个案存在。”

 

近年来,“国潮”兴起,大家开始回头看老祖宗的东西。傅广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他也指出了其中的陷阱。

 

大家很多时候看到的是结果,不是方法,不是它背后的一些东西。现在很多所谓的国潮设计,只是移植了一些符号,抄结果,不是了解方法。

 

他进一步解释,美影厂的老艺术家们,从来不是简单的“搬运工”:拍《九色鹿》,他们深入敦煌,但绝不是把北魏壁画直接搬上银幕,而是经过深入地消化、理解,最终“重新构建”。这种“构建”的前提,是扎实的挖掘和研究。

 

500

△ 《九色鹿》

 

这或许是“空藏动漫资料馆”的工作对当下创作者最大的启示——

 

回到源头,去理解那些经典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学习他们的创作方法论和艺术精神,而不是仅仅模仿一个风格、一个符号。真正的传承,是内化其精神,再用当代的语言和技术进行再创造。

 

“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巡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为普通观众带来欢乐,并提供一个审美积累的窗口;为动画人提供一个回溯历史的视角,让他们有机会看清来时的路,在回望中思考未来的方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