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教育回归之路的思想力作 ——评《教育异化现象的人学探究》
当教育实践中对分数与升学的关注逐渐凸显,一个根本性议题亟待回应: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教育异化现象的人学探究》直面这一核心问题,以清晰的逻辑与深厚的人文关怀,系统剖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教育回归育人本真提供了路径指引,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
该书的共鸣感,源于对教育现实的精准把握。它指出,部分教育实践已偏离育人初衷,呈现出“异化”特征:在宏观层面,教育的工具属性被过度强调,有时沦为经济竞争与社会发展的辅助手段,培养“完整的人”的终极目标易被弱化,学生的生命价值常被简化为考试分数与升学率指标;在中观层面,教育公平面临挑战,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差异、优质教育资源竞争等现实问题,可能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使教育本应具备的“促进社会流动”功能打折扣;在微观层面,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虽保障了教学秩序,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自主思考与创造能力的培育,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与个性发展。但该书并非单纯的问题梳理,更以扎实的理论为读者提供认知框架。它借助马克思、韦伯、福柯等学者的理论视角,结合教育现实进行阐释,揭示教育困境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植根于特定的哲学逻辑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这种分析帮助读者跳出对个别现象的片面认知,从更宏观的视角把握问题本质,为后续探索解决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该书提出了教育回归的“四重密码”,为实践提供明确指引:目标回归:以 “人的全面发展” 为根本价值导向,引领对分数与效率的合理追求,避免育人目标被单一指标绑架。坚守公平:在资源有限的现实背景下,政策制定需向教育公平倾斜,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学生间的教育差距,保障每个孩子的平等教育机会。课堂革新:突破传统标准化管理模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人”,这需要同步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师生互动关系。唤醒自由:教育的高阶目标是启迪人的自由天性。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个体获得认识世界、实现自我的自由,而非陷入被动的知识接受状态。在此基础上,该书呼吁多方协同推动教育变革:政策制定者需以“育人”为核心优化评价体系,强化制度保障;学校需突破固化管理模式,营造尊重个体、鼓励探索的校园文化;教师需从“知识传递者”转型为“成长引导者”,深化对“育人本质”的认知;家长与社会成员则应超越短期功利视角,关注孩子生命成长的内在质量,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教育异化现象的人学探究》清晰地传递出:教育回归本真虽任重道远,但变革有路径、有希望。它以厚重的思想力量、务实的实践建议,成为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及所有关注教育发展者的必读之作。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推动教育观念革新、构建“使人成为人”的健康教育生态的行动指引,为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思想动力。
(作者:曹媛媛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