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核心逻辑:从拿破仑的战争理论到 “射人先射马”的古代智慧
战争的核心逻辑:从拿破仑的战争理论到 “射人先射马”的古代智慧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9月29日星期一
战争的本质,从来是核心资源的争夺与摧毁。拿破仑・波拿巴曾在征战中直言:“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 这句论断道破了大规模冲突的底层逻辑 —— 军队的运转、弹药的补给、后勤的支撑,皆需持续的经济造血,失去财政支柱的战争,再精锐的部队也会沦为无米之炊。中国古代兵法更早已深谙 “精准打击” 的智慧。杜甫在《前出塞》中写下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看似讲战场战术,实则蕴含深层战略思维:若想瓦解敌军,不必执着于与前线士兵逐一厮杀,只需打击其核心支撑 —— 战马是骑兵的机动性来源,主帅是军队的指挥中枢,摧毁前者则骑兵失能,擒获后者则全军无首。
当俄乌冲突进入持久战阶段,乌克兰显然将这两种战略思维熔于一炉:对俄罗斯而言,石油产业既是拿破仑口中 “支撑战争的钱”—— 能源出口贡献了俄联邦财政约 40% 的收入,2025 年上半年仅原油出口就为其带来 380 亿美元战争经费,是弹药生产、装备采购的 “生命线”;更是 “射人先射马” 中的 “马”—— 俄罗斯陆军 60% 的坦克、空军 85% 的战机、海军 70% 的舰艇,乃至国内民生用柴油、春耕拖拉机的动力,皆依赖炼油产业供给,能源就是俄军行动力与国内稳定的 “战马”。
于是,一场以无人机为手术刀、直指俄罗斯能源命脉的 “斩首行动”,悄然改写了战争走向,也搅动了全球油价的底层逻辑。当世界紧盯联合国讲台,乌克兰无人机正以毫米级精度肢解俄罗斯的战争命脉。表面平静的原油市场下,一场颠覆传统供需逻辑的暗战已悄然爆发。
炼油厂 “斩首行动”:乌克兰的精准外科手术
2025 年夏秋,俄罗斯能源心脏遭遇系统性瘫痪,每一次打击都精准命中 “战马” 的要害:
伏尔加格勒炼油厂(8 月 15 日、9 月 18 日):作为俄罗斯南部军区最大燃料供应商,这座年产能 1500 万吨的巨头,被 “火烈鸟” 导弹(射程 1400 公里)两度爆破核心蒸馏装置。装置损毁后,南部战区装甲部队日均燃料补给量骤降 60%,部分坦克旅因缺油被迫从赫尔松前线退守防线,燃料动脉彻底断裂。
基里希炼油厂(9 月 14 日):无人机集群突袭列宁格勒州核心设施,年加工 2000 万吨的装置完全报废。该炼厂承担俄罗斯西北 30% 的柴油供应,损毁后俄西北能源枢纽产能骤降 25%,圣彼得堡周边加油站首当其冲出现断供。
新库伊比雪夫斯克炼油厂(8 月 2 日):830 万吨年产能停摆,直接掐断前线战机的 “血液”—— 航空燃油供应。俄空天军驻沃罗涅日基地的苏 - 35 战机出动率从日均 12 架次跌至 3 架次,前线制空权出现局部真空。
萨拉托夫 + 萨拉瓦特连环打击:两座炼厂合计承担俄罗斯 8% 的柴油产能,打击后柴油供应链全面崩裂,乌拉尔地区汽油零售价 3 天内暴涨 40%,火光中俄最大石化厂萨拉瓦特石化陷入瘫痪,周边化工企业因原料短缺停产。
战略核爆级影响:俄战争机器 “断油” 危机
炼能黑洞吞噬全球供给:100 万桶 / 日炼油能力蒸发(据国际能源署 IEA 数据,2025 年全球日均炼油总产能约 1.02 亿桶,这一损失直接使全球炼能利用率逼近 98% 的极限值),相当于全球需求 1% 瞬间消失;8000 万吨年产能下线,占俄罗斯总炼油能力的 32%,创冷战后主权国家炼能单次损失纪录。
俄军战备拉响红色警报:梁赞炼油厂 TS-1 喷气燃料(俄战机主力燃料)断供,驻叙利亚塔尔图斯港的俄海军地中海分舰队,因燃料不足被迫减少巡逻频次;前线战车趴窝现象蔓延,顿巴斯地区部分俄军需靠民用卡车运输燃料。
俄国内民生崩盘:远东地区加油站出现千米长队,黑市油价飙至 9 美元 / 加仑(约合人民币 17 元 / 升),是官方价的 3 倍;春耕季来临,西伯利亚农场的拖拉机因缺油沦为废铁,俄农业部预警粮食减产风险。
莫斯科被迫饮鸩止渴:为修复炼厂,俄挪用 25 亿军费(占当月军费预算的 18%),直接导致前线弹药配给砍掉 30%;私营加油站倒闭潮席卷全国,40% 的零售网络停业,A-92 汽油销量环比暴跌 21.7%。
出口生命线遭双杀:
全球柴油市场恐慌:俄罗斯能源出口的 “安全阀” 彻底失效,连锁反应冲击全球:
出口禁令与拒收潮叠加:俄政府被迫全面禁止汽油出口,柴油出口量跌至 5 年来冰点(日均仅 80 万桶);印度炼厂取消 3 批合计 120 万吨的原油订单(担忧俄油品质波动导致炼后产品滞销),欧洲港口因欧盟制裁拒收含俄原油成分的成品油,鹿特丹港积压俄柴油超 80 万吨。
土耳其紧急转向沙特:作为俄柴油的重要中转国,土耳其为规避风险,紧急与沙特签署日均 15 万桶的柴油进口协议,直接推高全球柴油溢价狂飙至 30 美元 / 桶,创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新高。
加沙战火:油价舞台的 “配角光环”
尽管东地中海局势升温(土耳其与以色列海上对峙、美军第六舰队在加沙周边集结),但其对油市的冲击波被俄乌能源绞杀战全面覆盖:以色列塔玛尔、利维坦油气平台未受实质威胁,天然气与凝析油供应稳定;也门胡塞武装虽袭扰红海商船,但未升级为曼德海峡航道封锁,对原油运输影响有限;当前全球油市的核心矛盾,仍是俄罗斯炼能黑洞引发的成品油短缺,加沙局势仅构成 “短期情绪扰动”。
油价迷局:三大撕裂性现实市场对能源地缘风险的认知,正与现实严重脱节:
原油过剩≠成品油充足:俄罗斯为维持财政,仍在低价倾销原油(流向亚洲的原油均价较布伦特原油低 12 美元 / 桶),但全球炼能缺口已达临界点 —— 中东炼厂的柴油、航油产能饱和,无法填补俄炼厂损毁的缺口,终端油价上涨压力已箭在弦上。
地缘风险溢价被严重低估:市场沉迷于 OPEC + 增产传言,却无视三大风险:①“火烈鸟” 导弹已出现 3000 公里射程的改进型号,死亡半径覆盖全俄能源设施;②俄罗斯 42% 的炼厂已遭袭击,剩余炼厂面临 “连锁塌方” 风险(部分炼厂共享输油管道,一处损毁导致多厂停摆);③乌克兰月产 “火烈鸟” 导弹达 200 枚,具备持续打击能力。
OPEC + 工具箱已然见底:所谓 “增产” 实为过剩产能合法化,OPEC + 剩余产能已萎缩至日均 200 万桶(仅为 2020 年的 1/3),处于危险水平;沙特阿美朱拜勒炼厂(全球最大炼厂之一)上月发生爆炸,尼日利亚输油管道遇袭事件频发,黑天鹅风险蓄势待发;全球原油战略储备缓冲垫厚度接近归零(IEA 成员国储备仅能覆盖 90 天进口需求,为 10 年来最低)。
终极推演:油价核爆倒计时
当俄罗斯的原油洪流撞上炼能废墟,世界将见证一场史诗级供需错配:
短线(1-3 个月):柴油、航油领涨全球,原油被迫跟涨,布伦特原油或突破 100 美元 / 桶的心理关口,美国 WTI 原油同步站上 95 美元 / 桶。
中线(3-6 个月):俄国内燃料短缺或引发暴动 ——9 月下旬秋明、萨马拉等石油主产区已出现卡车司机罢工(因柴油短缺导致货运停滞),若罢工持续,俄原油日产量可能从 950 万桶降至 900 万桶以下,引发第二轮供给冲击。
长线(1 年以上):无人机战争彻底改写能源地缘规则 —— 以基里希炼油厂为例,其 2023 年升级改造总投资约 12 亿美元,而乌克兰 “火烈鸟” 导弹单枚成本仅 28 万美元,两枚导弹即造成核心装置报废,打击成本与设施损失比达 1:2140。这种 “低成本高毁伤” 模式,让能源设施从 “坚不可摧” 变为 “脆弱目标”。历史分水岭正在形成:当基辅的工程师调试下一枚 “火烈鸟” 导弹参数时,伦敦和纽约的交易员们尚未意识到 —— 全球能源权力的转移,已不再由油田规模决定,而是取决于算法精度与无人机的航程。俄罗斯的石油 “战马” 一旦彻底失能,不仅会终结其战争能力,更将重塑未来十年的全球能源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