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也有“娘炮”和猛男之争?理想男性的标准,背后是什么逻辑?
这些年网络上对于男性审美标准的问题,一直争议很大。有人喜欢“花美男”,但也有人将之斥为“娘炮”,认为男人应该有阳刚之气。大家好像为了哪种男性更有魅力吵得不可开交。这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审美的风向标,好像一直在变。这就不禁让人好奇了,在没有滤镜和热搜的年代,比如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民国,人们心目中的“男神”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翻开老电影的画册,聊聊民国时期那场关于“理想男性”的审美大变革。
一、当“白面书生”霸占银幕
咱们先把时间调到民国初期,也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时候,如果你去看电影,会发现银幕上最受欢迎的男主角,大多是那种眉清目秀、气质文雅的类型。他们通常面色白皙,身材偏于瘦弱,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书卷气。这不就是咱们今天说的“玉面小生”或者“文弱书生”嘛。
比如,当时红极一时的男明星朱飞等人,他们的银幕形象,几乎都是这种温文尔雅的富家公子或多情才子。这种审美的流行,其实不是偶然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个男人如果皮肤白净、身体瘦弱,往往不被认为是缺点,反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说明他家境优渥,不用风吹日晒地劳作,终日与诗书为伴。这种“富贵病”式的柔美,在当时是一种主流的审美情趣。
朱飞以病态美著称
所以,电影作为当时最新潮的媒介,它所塑造的男性形象,自然也迎合了社会大众的这种普遍喜好。银幕上的他们,谈情说爱,风花雪月,满足了普通人对才子佳人故事的想象。可以说,在民国的第一个阶段,大银幕是被这些气质柔弱的“白面书生”们所主导的。
二、“肌肉型男”的逆袭之路
然而,花无百日红,审美也是如此。到了三十年代中期,一股全新的风潮开始席卷而来,彻底改变了“白面书生”独霸天下的局面。这股风潮,就是对健康、强壮、充满阳刚之气的“肌肉型男”的追捧。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一个沉重的时代背景。自晚清以来,“东亚病夫”的蔑称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中国人的心里。救亡图存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人们开始意识到,国家的强盛,首先在于国民体魄的强健。“体育救国”的思潮应运而生,各种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社会风气变了,对男性的审美标准自然也跟着变了。
30年代的《申报》广告,不论男女都凸显健美
电影界对这种变化做出了最迅速的反应。一批形象健康、体格强壮的新一代男星开始崭露头角,并迅速取代了“白面书生”的地位。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代电影皇帝”的金焰,以及另一位著名影星高占非。
金焰照片
金焰祖籍韩国,在上海长大,他身材高大,热爱运动,尤其擅长足球和篮球。在电影《野草闲花》和《大路》中,他塑造的都是充满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青年形象,完全颠覆了以往那种病恹恹的才子形象。郑君里同样也是一个运动健将,他在电影里毫不吝啬地展示自己强健的肌肉,甚至还专门为杂志拍摄“健美”照片,宣传“力之美”。他们的出现,就像一股新鲜的空气,让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原来男人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
三、不止是肌肉:新旧审美的融合
那么,是不是说“肌肉”就完全取代了“文弱”呢?事情也没那么简单。民国男性审美的这次变革,并不是一次粗暴的颠覆,而更像是一次融合与升级。
以金焰为例,他虽然有着运动员般的体魄,但他的银幕形象并非四肢发达的莽夫。他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兼具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劳动青年的朴实健壮。他可以是开朗的工程师,也可以是充满活力的筑路工人。这种“文武双全”的新形象,既符合了时代对“强健”的呼唤,又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中对“文雅”的追求。
金焰剧照
可以说,民国中后期最受欢迎的“理想男性”,是一种全新的混合体。他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和阳刚的气质,又要有现代的、文明的思想和举止。这种审美,其实比单纯的“白面书生”或“肌肉猛男”要复杂得多,它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现代中国人”的一种全新想象和期盼。
从追捧“白面书生”的柔美,到崇尚“肌肉型男”的健壮,再到二者的融合,民国短短三十年间男性审美的剧烈变迁,其实就是整个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审美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背后深刻地联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国民的心态。
文史君说
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男性气质”?
说到底,一部男性审美标准的变迁史,其实就是一部社会心态的变迁史。民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对“力量”的崇拜,对“强健”的向往,就会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并最终投射在大众审美上。从金焰到高占非,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男神”,正是因为他们的形象,精准地回应了那个时代“救亡图存”和“强国强种”的集体焦虑。他们的肌肉,承载的不仅仅是“力之美”,更是一个民族渴望摆脱屈辱、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梦想。
高占非剧照
那么,回到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今天我们对于“小鲜肉”或所谓“娘炮”现象的争论,又说明了什么呢?或许,历史恰好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镜子。如果说,民国时期对“肌肉男”的推崇,源于一种深刻的生存危机感和对国家强大的集体渴望;那么今天,在一个更加和平、富足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审美的标准变得更加个人化、多样化,甚至更加消费化,也许同样是一种时代的必然。当生存不再是第一要务,人们自然会转而追求更细腻、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然而,历史也提醒我们,对男性气质的讨论,永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外貌层面。无论是“文弱”还是“强健”,当它成为一种需要被捍卫的“政治正确”时,都可能走向偏狭。真正的阳刚,或许从来不只在于肌肉的轮廓分明,更在于一种精神的挺拔——那是在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在承担责任时的坚毅,以及对社会、对家庭的深沉关爱。
历史这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过去,更是我们自己。每一个时代,都在定义属于自己的“理想男性”。那么,在你看来,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推崇的男性气质,又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参考资料
闫凯蕾:《明星和他的时代:民国电影史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杂文全集》(上),群言出版社,2016年。
梁启超:《新民说·论尚武》,中华书局,1989年
(作者:浩然文史·文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