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不增利?贝壳平台化遇冷,投资者追问“赚不赚”
2025年第二季度,贝壳实现总交易额8787亿元,同比增长4.7%;营收260.1亿元,同比增长11.3%。从表面上看,这份成绩单在房地产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堪称“韧性十足”。尤其是在多家中小中介关门、开发商自营渠道收缩的对比下,贝壳依然保持双增长,似乎再次验证了其“平台化”战略的可行性。
然而,靓丽数据背后,是净利润13.1亿元、同比下降31.2%的尴尬现实。贝壳正在经历典型的“规模不经济”阶段:平台越大,成本越高;交易越多,利润越薄。这已经不是“会卖房就行”的时代了。
这边贝壳靠ACN和真房源系统构建生态,那边安居客靠流量广告模式稳坐信息平台头把交椅;我爱我家凭借线下门店深耕区域市场;开发商自营渠道如万科“朴邻”、碧桂园“有巢”则直接截流新房客户;更不用说阿里、字节等互联网企业以流量优势切入房产业务,虽未成气候,却已搅动格局。竞争维度早已从单一的房源信息,延伸至交易效率、服务体验、金融支持、甚至全链路数字化能力。
贝壳创始人左晖生前常言:“做难而正确的事”。但在行业佣金率持续下行、渠道成本高企、政策调控常态化的今天,仅靠“信仰”难以支撑百亿市值。当购房者开始看重交易安全保障、贷款优惠、售后维护,当经纪人收入透明化、流动性加剧,贝壳这家“平台型公司”,也不得不面对增长放缓、利润承压、模式质疑的三重挑战。
利润因何“失速”?
贝壳把利润下滑归因于“房地产市场整体复苏不及预期”“政策调控持续深化”等外部因素。这话确实有道理,2025年以来多个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量确实在低位波动。但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大环境,难免有点逃避现实的嫌疑。实际上,贝壳利润下滑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其商业模式本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正在这个阶段集中暴露出来。
首先,业务结构太过依赖交易佣金。贝壳的收入中超过八成来自二手房和新房的交易佣金,这就导致它的业绩和房产交易量深度绑定。一旦市场进入低速增长期,贝壳的营收增速也会跟着放缓,而很多固定成本,比如技术投入、平台运营、经纪人底薪等却很难降下来,利润空间自然被越压越薄。
对比来看,竞争对手反而显得更灵活。比如安居客,早期靠信息平台这种轻模式运营,虽然后来也尝试转向交易,但它的广告收入模式在市场低迷时韧性更强。而我爱我家则在租赁管理、资管服务等方向做了多元化布局,降低了对成交佣金的绝对依赖。
其次,“重模式”带来高成本,平台红利也在见顶。贝壳推出的ACN模式确实对行业规范化、效率提升有帮助,但这个模式本身运营重、投入高。贝壳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源在经纪人培训、系统维护、品质管控,甚至线下门店的标准化上。在市场好、佣金高的时候,这些投入可以被快速增长的交易额覆盖;可一旦市场转冷,这些反而成了拖累利润的负担。
2025年第二季度,贝壳的营业成本同比上升18.5%,明显高于营收增速。其中,对经纪人薪酬和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持续增加,但人均效率和单店效率并没有同步提升。相比之下,一些区域型中介公司,比如杭州的豪世华邦、深圳的乐有家,凭借更灵活的成本结构和本地化深耕,反而在局部市场保持了更高的利润水平。
尤其在新房领域,开发商为了降低渠道佣金成本,纷纷发力自营团队和私域流量。贝壳作为“渠道之王”的议价能力正在被削弱。2025年上半年,贝壳新房业务的交易额增速只有2.1%,明显低于二手房业务的5.8%。
“后左晖时代”的战略迷茫
2021年左晖离世后,彭永东接任董事长,并提出了“一体两翼”新战略:“一体”指房产交易,“两翼”是家装家居和租赁服务。这意味着贝壳不再满足于只做交易平台,而是希望转型为居住服务生态。但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一方面,传统业务增长放缓,另一方面新业务还没形成规模效应。比如被寄予厚望的“被窝家装”,虽然投入不小,但在消费者认知、供应链整合和交付品质上,仍难以和行业头部的家装公司竞争。租赁业务虽然规模不小,但利润率很低,很难支撑业绩增长。
从近期动作来看,贝壳确实在努力“破圈”。比如加大对租房业务的资源投入,推出“贝壳家服”平台,整合保洁、维修等服务;也在部分城市试点“房产金融”产品,试图延伸服务链条。公司还强调要通过“数字化赋能”,比如AI房源匹配、VR看房等技术来提升体验。
但到目前为止,这些尝试大多还处在“投入期”,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商业回报。新业务对总收入的贡献仍然低于5%,不少市场观点认为贝壳的转型“雷声大、雨点小”。更关键的是,贝壳似乎还没有找到一种既能保持平台公信力,又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组织机制。在战略执行上,偶尔也会显出“大公司病”:决策链条长、试错成本高、对市场反应不够快。
贝壳目前最核心的护城河,依然是它庞大的真房源数据库和ACN协作网络。这套系统曾经是它超越中小中介的有力武器。但行业也在变化,安居客推出“安心签”对标真房源,我爱我家升级“数字中台”提升效率,甚至不少城市出现了中小中介联合组建的“反贝壳联盟”,试图共建系统、打破垄断。
这说明,贝壳的“模式红利”正在逐渐消退。未来的竞争关键,不再只是“有没有ACN”,而是“谁更懂用户、谁的效率更高、谁的服务更贴近需求”。而在这些方面,贝壳的领先优势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稳固。
既要平台化,也不能失焦
眼下贝壳不能只抱着“交易大王”的标签停滞不前。若不能有效应对当前挑战,很可能陷入“越大越难赚”的增长僵局。
这种局面下,贝壳必须尽快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比如加强技术赋能算是一个方向。贝壳一直在推“VR看房”“AI估价”“线上贷签”等数字化工具,本质上是想通过技术降低对人力的依赖,提升人效。这条路虽然投入大、见效慢,但长期来看是平台必走之路。
光有技术还不够,还得拓展服务边界,打破“交易即终点”的局限。比如家装家居、租赁管理、社区服务等后市场业务,才是真正的高频、高粘性场景。贝壳近年来力推“被窝家装”、“贝壳租房”,正是试图打造“住”的生态闭环。但这块业务需要完全不同的运营逻辑和人才结构,能否成功整合仍是未知数。
眼下中国房产市场正从增量转向存量,从交易转向服务。只有那些能真正提升行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能持续盈利的平台,才能穿越周期。房产平台的竞争,早已不是“谁流量大”的比拼,而是“谁更懂服务、谁更可持续”的耐力赛。
如果贝壳不能迅速做出战略调整,可能面临的不只是利润下滑,还有平台价值被稀释的风险。要不要继续平台化?关键看能否真正实现“轻资产输出+高质量服务”的平衡。同时,必须拥抱新一代消费者的沟通方式,提升内容传播和社区运营能力,让用户不仅在交易时想起贝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其价值。
这一切的背后,彭永东率领的高管团队的战略定力和组织变革能力至关重要。他们能否在坚守“做难而正确的事”的同时,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决定了贝壳能否从当下的增长瓶颈中突围。
平台越大,责任越大
摆在贝壳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条是继续追求规模扩张,通过补贴和并购维持增长,但可能陷入“越增长越亏损”的循环;另一条是转向精细化运营,提升单店效率、服务质量和用户留存,虽然慢,但更可持续。
长远看,能真正赢得市场的平台,一定是那些既能整合行业资源,又能赋能终端服务者,更能赢得用户信任的组织。贝壳不缺规模、不缺资本、不缺技术,缺的或许是在浮躁市场中,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