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的战略后手-评中欧北极集装箱航线开通
中欧北极快航的开通说明,任何一个成熟的国家,尤其是大国,在任何时候都要准备战略后手。
不然会在紧急情况下变得手足无措。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该航线在当下还只能作为中欧班列路线的应急线路。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它仍然存在很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运行成本太高,经济性不高。
波兰政府在2025年9月12日宣布,无限期关闭所有与白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口岸。波兰宣称此决定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作为对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合军演及所谓无人机越境事件的回应。
该决定一下子让中欧班列被迫中断。
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主要门户,是位于波兰的马拉舍维奇口岸。约90%的中欧班列需要经过这里进行清关和换轨,再分拨至欧洲各地。
就在波白边境关闭后不久,2025年9月23日凌晨4时30分,海杰航运“伊斯坦布尔桥”轮从浙江宁波舟山港启航,驶往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这标志着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正式开通。
北极航线首航仪式现场。
按计划,18天后,该船将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
这次中欧北极快航的开通,让很冷门的北极航线进入了公众视野。
北极航线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线的总称。一般分为东北航线、西北航线和穿极航线。这里面的东北、西北是从欧洲人的视角命名的。东北航线主要经过俄罗斯的北冰洋沿岸,通航条件较好。西北航线主要经过格陵兰、加拿大和美国阿拉斯加北冰洋沿岸,冰冻依然较重。此外还有直接通过北冰洋北极点的穿极航线。
目前三条航线都已实现了商业化航行。但我国开通的走东北航线的集装箱快航,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集装箱商业航行。它是让北极航线成为世界主流航线的伟大尝试。
我国本次能开通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其实是有历史积淀的。
2013年8月15日,中远海运集团(当时名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永盛”轮,从大连出发,通过东北航线,于27天后到达荷兰鹿特丹港。完成了从我国到欧洲的单向航行。
此后,中远海运在2018年实现了首次“双向通行”,即船舶从我国经北极到欧洲后,再经北极返回我国。
那么为何说北极航线在当下只能作为中欧班列路线的应急线路呢?
这是因为该航线目前还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运行成本太高,还无法作为一条经济性高且稳定的航线常态化运行。
我们先看该航线的优势。
第一,航行距离短,大大缩短了航行时间。
从我国到欧洲有四条主要贸易通道,分别是北极航线、中欧班列、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绕经好望角的航线。
北极航线是其中用时最短的航行,只需要18天左右,比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航线要少了10到22天时间。
北极航线用时比苏伊士航线少,是因为航程缩短。苏伊士航线总航程约12000海里。而北极航线总航程约7900海里,比苏伊士航线要近34%。
这里面要解释一下为何北极航线在地图上看起来很远,实际航程反而比苏伊士航线要近。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地图是采用墨卡托投影方法制成。这种地图的缺点就是高纬度地区失真。越靠近南北极,面积和距离被放大的越厉害。例如格陵兰岛看起来比非洲小不了多少,但实际上非洲的面积是格陵兰岛的14倍。
航程缩短带来的好处还有燃油消耗的减少。
此外,如果走其他航线,很容易遇到拥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
例如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船只太多,所以航速快不起来。过苏伊士运河,需要排队。另外遇到船只搁浅和武装势力封锁红海这样的情况,苏伊士运河还有可能走不了。
至于中欧班列,由于途中需要经过的国家太多,一旦中间一个国家出现问题,会让整个线路就瘫痪。本次波兰关闭边境口岸导致中欧班列中断就是实际的例子。
而北极航线,船只极少,几乎没有拥堵问题,可以全程保持经济航速行驶。途中只需要经过俄罗斯一个国家,只要打好招呼,就不会出现这条线路走不了的问题。
因此,北极航线的运费就比较便宜。以上海到鹿特丹的40英尺集装箱为例。
苏伊士运河航线,运费1500至3000美元,耗时28到40天。中欧班列运费5000至8500美元,耗时约18到22天。北极航线运费2000至3500美元,仅需18天。
但实际上,北极航线要比走苏伊士运河和中欧班列要贵。这是因为还有很多的隐形成本,后面再详细介绍。
第二,适合运输需要低温环境的货物。
例如,电池等货物走苏伊士运河航线时,在海上容易出现自放电风险。因为该航线需要经过大段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在持续高温环境下,会导致电量快速衰减。
当客户购买新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打开后发现因为电池因自放电导致电量耗尽,设备无法开机。这就很容易产生客户退货的情况。
而对于在夏季使用的北极航线,因为温度较低,可以减缓电池的自放电情况。此外就是高温下易爆的危化品,也非常适合通过北极航线运输。
而本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首航运输的货柜中,锂电池储能柜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占据重要位置。这里面不少是对电池自放电风险很敏感的商品。
第三,极昼现象带来的航行便利。
北极航线通航期间是北半球夏季。在北极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也就是太阳几乎一天都在天上,没有黑夜。船舶可以全天候依靠自然光航行,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
而北极航线因为自然局限性,导致实际运行的成本很高,只能作为中欧班列的应急贸易路线。第一,每年适航时间很短。
北极航线最理想、最可靠的通航窗口是每年7月初到10月上旬,其中7月下旬到9月上旬是条件最好的时期。也就是说,每年北极航线可以通航的时间只有3个月。
而我国到欧洲的中欧班列、苏伊士航线、好望角航线,都可以全年运行。
北极航行只能季节性航行让它的经济性就很会差。
在不适合通航的时间内,船员倒是有活干,但船只是专门为北极航线制造或改造,因此会产生闲置。
第二,破冰成本高昂。
北极航线在通航期内,大部分船只仍然需要破冰船协助破冰。
因为这个时期,北极航线只是局部区域会融化。海冰会破裂、漂流到航线上。航线上依然存在大量浮冰和冰山。此外,如突然的降温或风暴也会改变冰情,使原本通畅的区域突然出现浮冰聚集。这些浮冰会对商船的船体造成致命损伤。
东北航线上有几个著名的瓶颈区域。这里冰情很严重,冰层融化晚却结冰时间早。例如维利基茨基海峡通航时间一般是8月初到10月中旬。在这些关键节点,几乎在整个通航季都需要破冰船护航,才能保证商船安全、有序地通过。
俄罗斯作为东北航线的主要管理国,对航行安全有严格规定。对于不具备最高破冰等级如Arc7的船舶,在通过高风险冰区时,俄罗斯当局会强制要求其接受破冰船引航服务。这种服务专业术语称为破冰船护航。
需要通过冰区的商船会先在指定的集结区等待。俄罗斯的北海航线管理局会根据船舶的尺寸、航速和抗冰能力,为它们排序,组成一个船队。破冰船在最前面,其余船只尾随。船与船之间必须保持1至2海里的安全距离。
破冰船利用自身重量和强大的动力压碎冰层,开辟出一条可供后方商船航行的水道。
后方商船必须严格跟随破冰船开辟出的水道中心线航行。
破冰船护航的费用很昂贵。它会根据船舶的吨位、冰级、航经的具体路段和当时的冰情来计算费用。
对于一艘中型货船,单程的破冰船费用可高达 40万到100万美元甚至更高。而我国到欧洲的大型集装箱船,单次通过苏伊士运河的通行费通常在 30万到70万美元 之间。
很明显,破冰的费用要远高于通过苏伊士运河的通行费。
第三,船只需要额外改造。
航行于北极航线的船只通常需要经过特殊改造或本身就是特制的,而这会显著增加成本。
例如,为了对抗冰的撞击和挤压,船体关键部位如艏柱、水线区的钢板需要更厚。
因此,能用于北极航线航行的船只,造价会比同吨位的普通船舶高出20%至30%。
由于船体更重、阻力更大,导致船只的油耗增加10%到20%。在北极地区航行,设备磨损更快,维护保养费用更高。
第四,航线条件限制,难以通行大吨位船只。
对于航线来说,肯定是船只越大越划算。因为分摊到单个集装箱上的运输成本就越低。
北极航线的部分水域深度有限,无法容纳吃水超过15米的巨型船舶。适合走这条航线的是2万到4万吨级的集装箱船。而苏伊士运河航线,可以走10万到20万吨级以上的超大型集装箱船。
第五,沿途的补给、维修、救援极为困难。
北极航线沿途适合大型商船停靠的港口很少。俄罗斯北部仅有摩尔曼斯克、迪克森、佩韦克等主要港口。船舶在极低温环境下需要使用特殊的防凝燃油、防寒装备。
而这些补给物资也需要从俄罗斯遥远的南部地区,通过铁路、公路长途运输过来。
而一旦船舶发生故障,唯一的办法是将故障船舶拖拽至数千公里外的南方修船厂。拖航过程本身充满风险且费用惊人,可能导致船期延误数周甚至数月。
这里的卫星信号弱甚至没有信号,导致遇险报警信息无法及时发出。一旦发生事故,难以得到及时救援。
第六,保险费用昂贵。
由于北极地区的航行条件太差,所以实际保费是常规航线的1.5倍以上。
以上隐形的成本加起来,一下子就让北极航线成了很昂贵的线路。
这里还是按40英尺集装箱来计算单箱成本。北极航线、中欧班列、苏伊士运河航线的单箱成本分别为9000美元以上、5000到8500美元、1500 至3000美元。
可见,北极航行的单箱成本很高,它只能作为应急线路使用。
苏伊士运河航线是我国到欧洲的主要集装箱运输路线,适合运输大宗商品,特别是对时效不敏感的低附加值货物,如普通建材、原料等。
中欧班列适合运输对时效性有要求但空运成本过高的各类货物,如电子产品、汽车配件、日用消费品等。
北极航线适合的定位是作为中欧班列中断时的应急线路。
至于绕行好望角到欧洲的线路。这条线路一般是用于运输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货物,如煤炭等。这条线路很少走集装箱船,因为速度太慢了。
而当前我国到欧洲的集装箱船,由于红海地区的安全局势很紧张,所以选择走苏伊士运河的减少了很多。
而本次中欧班列被迫中断。那能把集装箱运输到欧洲的路线,只剩下了北极航线。
这也是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被开通的背景。
而我国如果没有从2013年以来就对北极航线开通进行前期准备,今年又遇到中欧班列、苏伊士航线都不是很通畅的情况,我们就没办法保证把货物廉价快速地运输到欧洲。
一个国家得有底线思维,要对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未雨绸缪。
而北极航线就是我们的战略后手。而这一次,正好派上了用场。这体现了我们作为人类历史上的老玩家的政治智慧。
目前相关方面正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极地全年通航可行性研究。通过卫星遥感、智能航标等技术,未来有望将通航期延长至10个月。
如果真的能实现,北极航线将成为经济价值很高的主流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