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如何忽略中国早期的抗日战争(1931–1941)

西方如何忽略中国早期的抗日战争(1931–1941)

送交者: CatStevens  2025-09-27 8:54

在西方的历史书写里,中国的抗日战争,尤其是1931年到1941年珍珠港之前的十年,一直处于模糊和被忽视的角落。很多西方人知道中国是二战的盟友,却很少真正理解中国在珍珠港之前,已经独自和日本血战了十年。更少有人意识到,没有这十年的坚持,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格局都可能被改写。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三个月吞下整个东北。当时的国际联盟虽然开口谴责,却拿不出任何实际措施。对伦敦、巴黎和华盛顿的政客们来说,亚洲只是遥远的“地方纠纷”,他们更担心的是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殖民地的安全。于是,中国只能孤军奋战。

500

卢沟桥或“七七事变”象征抗战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500

《The Daily News (Perth, WA)》1931年9月19日头版

西方报纸偶尔报道,却常常带着傲慢和轻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在上海浴血坚守整整一个月,硬是把日军拖住,让国际社会不得不注意到中国的抵抗。但很多西方评论却说这只是“毫无意义的牺牲”。

后来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国出动七十多万大军,在城市巷战中死战不退,硬是把日本精锐部队消耗得伤亡惨重,后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可是这种拼死的抵抗在当时的西方媒体眼里,更多被渲染成“日本机械化军队与落后中国人的对比”,仿佛中国只能充当悲惨背景。

500

《纽约时报》1937年8月14日

其实,这段时间中国的作用至关重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绝大部分陆军主力。到1940年前后,日本在中国投入了近三百万兵力,占了其海外总兵力的绝大多数。如果没有中国战场的消耗,日本完全可以把这些兵力北上对苏,或南下更快进攻东南亚,太平洋战局将彻底不同。

500

同时,中国付出的代价巨大。南京大屠杀让三十万平民死于血泊,震惊世界。重庆在1938到1943年间遭遇长达五年的持续轰炸,光一次“六五大轰炸”就造成数千人死亡,整个城市几乎成了废墟。成百上千万的难民背井离乡,川湘大地成为抗战大后方。直到今天,重庆老城还有防空洞遗迹,那是当年老百姓为了躲避日机轰炸,挖出的地下生命线。

不仅是正规战,中国的游击战也从未停歇。在华北的山西、河北农村,老百姓组织起地道战、地雷战;在敌后,八路军坚持开辟根据地。哪怕日军反复“扫荡”,仍然无法消灭星星之火。美国战地记者白修德就曾写道,中国共产党在敌后依靠农民组织起顽强抵抗,这是西方完全未曾想象的战争形态。

500

根据地抗日游击队的集体照

外交层面,中国同样努力维持存在感。1940年滇缅公路开通,让中国与外界的联系没有彻底被切断。后来美国志愿队“飞虎队”正是利用云南、桂林等地的机场,开始对日军运输线进行空袭。1942年中国更成为联合国宪章的发起国之一,这是对十年浴血抗战的承认。可是在很多西方教材里,这些被一笔带过,仿佛中国只是坐等美国援助的“受害国”。

实际上,美国的援助直到1941年才真正开始,而且常常因运输困难、盟友猜疑、以及中国内部的复杂局势而收效甚微。更何况,在整个1930年代,西方政客还在犹豫是否会因援助中国而得罪日本,担心影响殖民利益。这种冷漠和算计,注定了中国只能主要依靠自己。

在今天的中国,抗战记忆是民族身份的重要部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重庆大轰炸遗址,每年都有人前去悼念。但在西方,公众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仍然浅薄。欧美学校的教材大多强调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争,仿佛中国只是背景。直到近年一些学者如牛津大学的拉纳·米特出版《被遗忘的盟友》,才开始提醒世界:中国早在珍珠港之前,就已经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浴血奋战,并且为世界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500

如果说苏联在东线顶住了纳粹的主力,那么中国在东亚就承担了同样的角色。没有中国这十年的坚持,日本很可能早已腾出手来,改变整场二战的进程。遗憾的是,这一事实在西方长久以来被忽略。真正要理解二战的全貌,就不能只看诺曼底或中途岛,还必须看到南京的血火、重庆的防空洞、淞沪会战的尸山血海,以及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抗争。

抗战不只是中国的民族记忆,更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把这段历史补上,才算对二战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