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麦郎百亿大单品的背后,藏着不可复制的生意门道
新眸原创·作者 | 鹿尧
十年卖出140亿份方便面,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按我国14亿人口算,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平均吃掉10份。在面粉、棕榈油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行业普遍陷入“减量保价”或“涨价求生”的当下,今麦郎1桶半、1袋半系列居然能以“分量更足、价格亲民”的姿态创下这一纪录。
这碗“国民泡面”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01
一桶面的“含金量”:
从麦田到餐桌,全是“自家产”
今麦郎的底气,始于华北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馈赠,成于全产业链的扎实布局——每一口好面,都藏着“天时地利+人为深耕”的答案。
好面先要好麦,好麦离不开好水土。
黄河以北、太行山下,河北是优质冬小麦的核心产区,这里的冬小麦适应能力强,历经寒冬蛰伏、春日拔节,275天慢行,让营养在麦粒中充分沉淀,磨出的面粉麦香醇厚、筋道十足。
借此优势,今麦郎联合农户打造了45万亩优质冬小麦种植基地,将“第一车间”建在麦田边,让这份地理优势成为好面的起点。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还组建了专属团队深耕优质麦种的培育,今麦郎做到了从源头牢牢把控面粉品质。
食品行业没有捷径,只有把源头握在手里,品质才能握在手里。这种“自家粮仓”模式,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更实现了从育种到收割的全流程可控。
世界级领先的制面技术,保证了面粉的好品质。
如今,今麦郎在全国布局26个生产基地,其中位于隆尧的超级工厂单日可加工3200吨小麦,庞大的规模为生产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
和传统小工厂比,超级工厂的优势一眼可见:全程自动化生产线代替了人工分拣,磨粉、制面一条线连到底,不仅省了人力、降了能耗,效率还高得很。
更实在的是,麦田就在工厂边,麦子收割后直接送进车间,当天就能变成面饼,压根不用长途运输、不用额外仓储,既减少了中间的损耗,也留住了小麦的新鲜与面饼的筋道口感。
这种“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闭环,让面的新鲜度与筋道感不打折扣。
真正将“点”连成“网”的,是占地5.88平方公里的隆尧食品小镇。这里不是简单的工厂聚集地,而是把优质麦种植、面饼生产、研发、销售等全环节拧成一体的产业生态体。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可能带来的质量波动,更确保每一份面都能以最佳状态送达消费者手中。
上下游拧成一股绳,串起的是好麦与好面的因果,更是品质与口碑的闭环——这正是1桶半“大分量仍实惠”的核心逻辑。
02
品牌护城河:
31年磨一剑与利他心
如今在超市,“大分量”在方便面货架上并不少见,但真正坚持下来并赢得市场的寥寥无几。不少跟风产品要么昙花一现,要么陷入“加量涨价”或“压价降质”的两难,而今麦郎1桶半、1袋半系列至今销量无人超越,关键在于把品质与实惠同时做到了极致。
今麦郎率先推出1桶半、1袋半,回应了消费者“一桶吃不饱、两桶吃不完”的真实需求。但今麦郎的突破远不止于“加量”,更在于对全链条的扎实把控。从北方冬小麦面饼,到八大蔬菜种植基地直供的辣椒、高丽菜等食材,再到自主管理的物流仓储,每一个环节都贯彻着“源头把控”的坚持。
支持“分量与品质齐飞”的,是董事长范现国提出的十八字战略:“产品品质要好,性价比要极高,市场服务要深”。其中,“品质优先”,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
基于这一理念,今麦郎坚持“长坡厚雪”的战略布局,这种模式虽投入重、周期长,却从根本上保障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既避免了外采原料的不确定性,也减少了流程冗余造成的品质损耗,让“大分量好品质”成为可持续的常态。
当行业还在卷包装颜值、卷料包花样时,今麦郎死磕的“里子”,恰恰击中了消费者的核心诉求。140亿份销量的背后,是消费者用实际选择投出的信任票:他们吃的不仅是更足的分量,更是北方沃土的麦香、全产业链的安心。
一碗面的好坏,土地早给出了答案。
今麦郎“1桶半”的长红绝非偶然,好面如人,扎实为要,那些藏在土地里的坚持、链条上的较真,最终都化作了消费者舌尖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