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不骗穷人!东北“贫穷咖啡”爆火,全国打工人坐不住了
作者 | JOY
来源 | ins生活原创
在沈阳,一家均价不到10元的咖啡店最近有点火。
以单店日售500杯的气势,全城21家店的规模,霸榜“沈阳销冠”,人送称号——
“东北贫穷咖啡”。
打开某书的帖子,有顾客一天一杯,彻底放弃manner等热门品牌。
毕竟,15元一杯的manner不敢天天喝,但6.5元一杯的“poor manner”无压力。
也有网友中肯地表示,咖啡价格虽“贫穷”,但出品却不至于难下咽。
对于不过分追求口感,但又依赖喝咖啡提神的普通打工人来说,这价格还要什么“自行车”。
有人喜欢用“贫穷咖啡”来自嘲,也有人忌讳“贫穷”二字。
争议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贫穷咖啡的定价击中了打工人的心。
对比用自带杯在manner抠5元包装费的北上广深一族们,沈阳的打工人已经实现了六块五换一杯“回魂药水”的自由。
低价咖啡,越来越火了。
01
穷人不骗穷人
“poor man 贫穷咖啡”的招牌甚是醒目。
这家「没有手冲,没有拉花,专业咖啡品鉴师请绕道」的咖啡店,不搞情调,更不摆姿态。
因为够便宜,销量远超附近一公里内、起价9.9元的瑞幸、库迪等平价咖啡店。
由于店里70%的订单都来自外卖,贫穷咖啡的外卖首页也做的很讲究:
“贫穷咖啡,好喝不贵”。
一句简单的文案,直击打工人的好奇心。
好喝,还便宜?那高低得整一杯。
打开贫穷咖啡的点单页,美式咖啡6.5元一杯,至于其它口味均价不超过10元。
如果想再加个贝果或司康,10块钱团购大礼包走起。
相比于一线城市动辄30+ 的早午套餐,贫穷咖啡的价格简直低到不可思议。
秉持着东北人一贯的“人情味儿”,贫穷咖啡的产品线也相当丰富。
从大桶咖啡,到大桶果茶、奶茶,涵盖11个品类,60多款产品。
有趣的是,如果有顾客求上新,过两天就能在菜单上看到新口味。
总之,还是那句话——
“穷人不骗穷人”。
如此坦诚的做生意姿态之下,贫穷咖啡的复购率超过50%。
对比动辄三四十一杯的精品咖啡店们,贫穷咖啡靠着“便宜”二字闯出了新赛道。
回头再看,白底黑色的门头和简陋的装修,以野蛮生长的势头向整个行业宣告——
离了氛围感和品鉴大师,咖啡店也未必不能活。
02
低价咖啡还能“卷”
那么,如此低廉的价格下,咖啡店能赚钱吗?
贫穷咖啡的第一家店,位于沈阳老旧小区居民楼里,紧挨着菜场。
由于门店位置偏,装修简陋,省去了大量的成本,尽管价格低,照样能赚点小钱。
毕竟,在东北这片“低价沃土”上,品味往后靠,便宜才是王道。
很快,贫穷咖啡靠着低廉的价格出圈。
延续选址、装修上的节省风格,贫穷咖啡在沈阳拥有了21家门店。
热门地段的门店日均营业额在8000元左右,普通门店则2000-5000元不等。
总的来说,贫穷咖啡仍能盈利50%。
贫穷咖啡的成功并非偶然,随着咖啡的生活化,各地早已涌现出不少低价咖啡店。
辽宁的“打工人咖啡”,主打“包装普通,但用料嘎嘎好”。
1.9一杯的美式,便宜到“像白捡似得”。
老板说了,豆子虽然不是精品豆,但奶和糖浆必须跟上一线品牌的节奏。
如此一来,对于希望下单不肉疼,好喝不踩坑的顾客来说,类似的低价咖啡绝对是第一顺位的选择。
藏在温州老巷子里的“冠军咖啡店”,老板制作咖啡的水准曾获得杯测(cata)认证。
顶着世界冠军的光环,老板也不弄“主理人”那一套,价格15元到18元不等的咖啡,欢迎大家都来喝。
不同于江浙地区的小资咖啡店,这家店的老板认为咖啡喝到客人嘴里舒服就行。
当一家咖啡店把“做好咖啡”摆在了“赚快钱”之上,其真诚的感染力自然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顾客。
还有广东湛江的w咖啡,曾被称为“湛江最简陋的咖啡店”,却天天坐满人。
坐标老破小社区,紧挨着垃圾站,但不妨碍店门口挤挤挨挨。
顶着红底白字的门头,店里到处是“顶级咖啡”的文案,颇有上世纪广东大排档的风味。
老板说了——
“您有钱就喝3000元的瑰夏,咖啡机只能做出低档咖啡,本店主打手工精品咖啡。”
个性归个性,这家店的价格是真亲民。
美式,8元一杯;
加了唯品牛乳的拿铁,10元一杯;
手冲,15元一大壶。
就连老板手工现砍椰子的椰青美式,也才13元一杯,好喝到被顾客称为“人生咖啡”。
咱就是说,这出品能力到了上海,标价怎么着也得加个零吧?
放眼当下的中国咖啡市场,咖啡机从几千到几万不等,咖啡豆更是品类颇丰。
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喝到嘴里的咖啡液区别并不大。
从这个角度看,咖啡店如果能少整点花里胡哨的,把成本压下去,别说6.5元的“贫穷咖啡”,四、五元的咖啡一样能赚钱。
这些价格低廉,但长久生存下来的咖啡店,正是跑通了这个模式。
它们和贫穷咖啡一样,在选址、装修、包装上不多花一分钱,集中精力做有性价比的产品。
如此一来,就算一大杯咖啡只卖几块钱,价格比连锁品牌便宜,也依然有钱可赚。
像贫穷咖啡创始人周腾飞说的那样:
“赚不了大钱,但可以一直开下去。”
实实在在卖咖啡,既服务了顾客,也成就了店铺的口碑。
03
奶茶店的“咖啡热”
在贫穷咖啡走红之前,中国咖啡行业早已经历了一波波的价格战。
2015年,曾对标星巴克的manner,以自砍一半门店的代价,卖起了原价一半的平价咖啡。自带杯美式只要10元,曾是无数“沪民”们的首选。
这之后,中国的咖啡行业进行了大洗牌。
2017年,瑞幸强势登场,价格继续下探。
2020年,背靠蜜雪冰城的幸运咖首店开业,以均价6元的咖啡价格震惊全行业。
如今,星巴克,costa等一线咖啡品牌越来越少见,库迪、幸运咖等国产品牌遍布大街小巷。
市场的这一骤变,与中国人饮用咖啡习惯的变化密切相关。
以前,喝咖啡带有“社交”属性,人们享受手捧星巴克,在精装的咖啡店里聊天、工作的感觉,这一度被视为“高档次人群”的日常标配。
还记得库迪、幸运咖等“价格屠夫”刚出现的时候,不少咖啡爱好者一致持反对态度——
“如此定价,质量必差”。
其背后的逻辑是,咖啡曾作为“精英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旦走低价,必然破坏其调性。
在反对者看来,在五块钱一杯美式的幸运咖里聊合作,谈人生,画面属实割裂。
而现在,喝咖啡变成一项“娱乐”活动,上班族靠喝咖啡提神,或仅仅为了取悦自己的味蕾。
人们不再盲目地为品牌买单,而是更为理性地追求“性价比”。
尤其这两年经济不断下行,人们的心态早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三十一杯的咖啡太奢侈,隔壁九块九的咖啡口感也不差。”
就算是北上广深写字楼里的精英打工人们,也不再为三十一杯的咖啡张开钱包,而是在低价咖啡之间反复横跳。
这种习惯和心态的变化,使平价咖啡店成为行业主流。
咖啡市场不断下沉,消费动力从一线城市转向三四线城镇,小县城里一波接一波掀起“咖啡热”。
咖啡豆的选择也不再只有国外进口的精品豆,以云南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咖啡豆不断崛起,为行业提供了新选项。
如此一来,咖啡价格越来越低,咖啡的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广。
不同于职场精英,普罗大众对于咖啡豆来自哪,咖啡在哪个品牌买,并没有那么大的执念。
只要随时能买到,不花冤枉钱,足矣。
最近“奶茶店卖咖啡大战”的现象,正是当下饮品消费理念深刻变革的缩影。
以古茗为代表,4.9元的咖啡优惠套餐,短短几天销量超过80万单,订单多到咖啡机干冒烟。
小小的古茗吧台上,一台咖啡机负责萃取咖啡液,搭配奶茶店本来就有的奶砖、芝士、椰奶等,可以变换出9种不通口味的咖啡。
不同于专业的咖啡店,古茗的运营大头仍在奶茶,多卖一杯咖啡都是赚。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咖啡不再只有拿铁、澳白这些老搭子,古茗为大家提供了果味咖,奶味咖,珍珠咖等多种选择。
就这样,咖啡与茶饮的边界正在消失,越来越多小县城的消费者加入了点咖啡的行列。
人们对待咖啡就像点奶茶一样轻松,没有太多讲究,不需要“不懂装懂”,更不存在所谓的鄙视链。
谁能想到呢?几年前,人们还抱着“谁会去奶茶店买咖啡”的念头。
可现在,不仅是古茗,同类型的茶百道、沪上阿姨等连锁奶茶店,也有隐隐冲入咖啡市场的势头。
当中国消费者不再把喝咖啡当成一件多么有追求的事情,咖啡市场也变得愈发包容。
未来,也许在越来越多的小城里,将会出现更多手握咖啡杯的年轻人们。
喝咖啡,本就不该是一件被仰望,被评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