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教授和他的团队,是我国在城市防洪领域的新成果和新理论的建设者
@公忠体国五十万:
作为环境领域的一位普通从业者,我来澄清一下这个荒诞说法(图一)和被断章取义的原始内容(图二)。
俞孔坚教授绝不是“防洪无用论”的无知蠢货,恰恰相反,俞孔坚教授和他的团队,是我国在城市防洪领域的新成果和新理论的建设者。
俞孔坚等人不是要“放弃防洪设施”,而是要推动“防洪设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他带头设计的那些城市防洪设施,不了解的普通人,只会觉得是自然公园、生态湿地或者绿色景观,却不会想到那是比以前更加有效的防洪设施。
"防洪工程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忘记它的存在"——这是俞孔坚教授的原话,也是他过去一直践行的理念。
他提出的“海绵城市”理论,特别是通过恢复湿地、修建绿地公园、增加海绵社区等方式,可以非常显著地降低城市内涝、洪水侵袭、海潮倒灌等问题。
在原图(图二)当中,他之所以提出看似激进(实际上如果了解他的学术成果和具体内容,就会发现非常温和)的内容,是因为过去几十年内,全球范围的大城市与超大城市的防洪方式,几乎完全单纯依赖修建大量硬质防洪设施来解决(例如下水道、防波堤、防洪堤、雨污分流系统)。
但是,在环境学科领域与城市建设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过多的硬质路面与硬质人工设施,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地表渗透率”,使得雨水径流、自然径流与洪水径流,无法尽快向下渗透,注入地下土层——这些不同来源的径流水,长期停留在地表,最终造成城市内涝、雨污淤积与洪峰更高。
反之,通过通过恢复湿地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结合一部分人造绿色景观,大量的降水与洪水可以快速被我们脚下的土地所吸纳,而不至于逐渐积累,进而汇聚成严重的内涝问题。
另外,通过“海绵城市”及其具体实践,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北方城市的水资源供应问题,也为汛期和干旱期之间的水资源调度减轻了负担。
比如在一些城市,通过巧妙的雨水涵养、自然河道恢复,不仅使当地的城市景观用水的需求量下降,还让一些物种得到了更好的栖息地。
俞孔坚教授与他的团队所提出的“海绵城市”,是我国在解决洪水问题与气候变化问题当中,一个非常亮眼且先进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个代表性成果。
我必须要特别指出一点,就是俞孔坚教授和他的团队,他们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都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与推广,并且被纳入我们国家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与防洪问题的先进成果,下一步应该会大范围推广。
我旅居美国的时候,美国高校的学者们对他和他的团队的学术贡献,可以说赞不绝口。他们认为这是中国成功在经济发展、人员安全与生态保护之间,做到良好平衡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与实践证明。
我希望网上的有些博主及其拥趸,能够先了解清楚相关内容的真实意义与实际成果,再去进行任何口诛笔伐,而不是在这里肆无忌惮地乱下结论。
最后,我附上几个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的实践成果,作为我的这份澄清内容的补充(图三、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