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肥到动力电池有多远?
从化肥到动力电池有多远?就差一个邦普循环。
从宜昌的城市跳高发展,就可以看到这个答案。作为拥有三峡和葛洲坝两个大坝的城市,找到了直通经济巅峰的天梯之路。
宜昌一向是磷肥之都,很多化肥都在这里提供。然而化肥这样传统的化工,已经出现了天花板,那么宜昌撑破天花板,向上捅破天的力量来自什么?
答案是一个看似不太相关的行业:动力电池。动力电池正在剧烈地从三元技术路线,切换到磷酸铁锂。
既然需要磷酸,宜昌自然有资源的禀赋。而广东邦普循环决定在这里投资磷酸铁锂的正极材料,彻底改变了宜昌产业旋转的轨道。
磷酸从哪里来?它一般是通过湿法工艺,由硫酸和磷矿化学反应而生成的。
中国的磷矿主要分布在湘、贵、鄂这三个省份。湖北宜昌的磷矿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虽然磷矿的含量没有贵州的高,但宜昌拥有独一无二的长江港口码头。
硫酸是受国家管控。这就像牌照一样,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宜昌的化肥厂,已经早早具备了强大的“硫酸牌照”。
硫酸,还可以制造硅酸、氢氟酸。可以说,硫酸就是百酸之母。而化工都离不开强酸和强碱。这里正是宜昌城市利用基础化工实现城市二次成长的优势。
要谈到化肥,和电池的关系,往前看看磷酸的用途,就可以发现端倪。
无论是磷肥,还是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用的都是磷酸,只是纯度不同而已。
磷肥的纯度很低,磷酸一铵、二胺,都可以用。而磷酸铁锂所用的磷酸,则需要继续提纯才可以用。
当邦普决定大规模进军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时候,它需要锁定三个区位筹码:磷矿、磷酸铁供应链配套,和运输。
对于正极材料而言,控制上游矿产资源,正在成为标配。作为三元正极材料的龙头,邦普在过去五年已经摸清楚全产业一体化的各种底牌。大牌小牌,好牌臭牌,牌牌都是有惊有喜有险情。
而确定矿产业的供应链安全,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涉及到保障供货,更重要的是建立成本优势。电动汽车的崛起,极大地扰动了全球矿产资源的价格。大起大落的碳酸锂价格、镍价格、昂贵的钴,都意味着锁定上游才是企业供应链反脆弱的关键。当邦普快步进入磷酸铁锂材料,自然要从上游矿产入手。
供应链的完善配套,也是关键。制造过程需要大量的酸碱、氢气等化工品,这并非轻易可得。一般地区是没有硫酸的产业。而由于磷酸、硫酸都是危化品,运输和储存都是麻烦。它的辐射半径最多200公里。因此,产业就地消纳,是最理想的。而宜昌则有各种基础酸、工业碱,还原剂、氧化剂,立刻配套。
邦普最大胆的想法是,它要将它在印尼的镍铁矿运到国内,与富磷的地方结合。形成一个高强度一体化的产业区。大空间的开合移动和资源粘贴,需要便利的水路。
而宜昌,恰好成为这三合一条件的完美选择。
宜昌企业有磷矿,也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当地的化肥集团巨头,湖北宜化将旗下的磷矿提供出来,与邦普形成合资公司,共同开发。
湖北宜化让出了控股权,表现出一种“宇宙流”的产业格局。对于苦苦寻找转型的宜化而言,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够将既有磷化工产业,切换到动力电池的领域。
宜化与邦普,一拍即合。宜化慷慨让权,邦普躬身入局。政府则秋风扫落叶般得清除一切外围合作障碍。
当高手过招的时候,人们能够看到“格局的精妙”。斤斤计较的小聪明所带来的利益,已经无足挂齿。只有完成战略性空间的设计,才是真正的赢家。
邦普在宜昌这里投资320亿元,惊人的首笔。这是宜昌有史以来,除了三峡工程之外,最大的单笔投资。
然而邦普它带来的并非只有投资,还有震撼性的产业发展思维。它成立邦普循环一体化产业园,点燃了整个化工产业的雄心。
整个宜昌市的上升通道,突然打开。
原有的化工企业,都为此而打开思路的天窗。当地化工巨头兴发、三宁都开始积极进入动力电池材料的赛道。
而电池产业的湖北楚能、欣旺达,也在这里建立磷酸铁锂的工厂。
广州天赐新材、深圳新宙邦等电解液,也加入其中。
蓬勃发展的电动汽车和储能,一下子将宜昌挂钩在产业的战车上。别开生面的局面一旦展开,供应链就会自己生长。
城市要建立一个产业星系,一个恒星企业的到位,是决定性的。邦普的巨量资金投入矿业、制造与回收的三位一体化产业,宜昌的产业天平因此显著地滑向动力电池。
而对于邦普循环而言,一体化的美妙之处刚刚打开。
邦普的磷酸铁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精制磷酸。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大量渣酸。要是在其他城市,那就是废料,必须格外花费成本去处理。
而宜昌的宜化集团,完全可以中这种渣酸加工之后,去做磷肥。实际上宜化的工厂,就在邦普的隔壁。一个管道连通两个工厂,一家的废料就成为另外一家的原料。
而宜化在做磷肥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氢气。做一个反向管道,直接就给邦普使用。因为邦普在制造磷酸铁的时候,需要的大量的双氧水,就需要氢气。
产业一体化的高级形态,不仅仅是把供应链的上下游放在一起,而是企业之间能够形成大量的双向流动。你的废料,我的宝贝。这才是循环工业的理想境界。
当宜昌市正在寻求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邦普的第二成长曲线正好经过此刻。
区位、资源既已到位,不同领域而气质相投的企业家们则聚在一起,以开阔的视野大轮廓地勾画了未来星空时图。而政府的果敢支持和积极破局的产业想象力,完全加速了这个进程。
企业家的想象力,让人重新发现大化工的奥妙。当人们过分关注电动汽车、光伏、芯片这些产业的时候,也容易忘记化工其实是大有搞头。
宜昌在2024年6000亿GDP,超过襄阳,成为湖北武汉之外的第二大城市。而它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要进入万亿俱乐部。
宜昌是西部高地进入平原的过度地带,这里有个城市叫“夷陵”最为精当的反映了这里的地形。“夷”之为水,“陵”之为丘。清朝《水经注》提到“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超过 600 米一般才叫山。而夷陵地名正是“水险转平、山势渐伏”的地理特征。落差的地理带来能量的切换。宜昌是长江大拐弯的地方,激烈的地域空间反差与流水高低的碰撞,也容易带来了活跃的思想。
当外部巨大的能量落入此地的时候,唯有开放的思想才能包容其中。宜昌迅速做出反应,它快速激活传统的化工产业,跟现代动力电池大产业嫁接在一起。电力四射,宜昌正在来电,火花四溅。而宜昌的崛起,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种反向的启迪。三四线城市的发展,不能离开传统产业而凭空引进新产业。仅靠政策完成城市的产业招商,已经翻篇。
而跨越行业嫁接的大胆想象力,才是城市升级的关键起点。#供应链攻防战##万物循环# http://t.cn/A6oLR1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