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1936]第24章:东北军与十七路军的《活路》
杨虎城身边有很多幕僚,其中有一个名叫郭增恺,比杨虎城小9岁,由于两人形影不离,杨虎城儿子都喊他郭叔。郭增恺老家是河北省次安县,也就是今天的廊坊市次安区,父母是很普通的农民,但郭增恺却读过大学,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北平师范学校,985+211级别的。那年代那样的家庭能读大学,可见此人的智商、毅力和志向都超过普通人。
上大学期间,郭增恺热衷于参加课外活动,具体是什么活动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他在这些活动中认识了周恩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7岁的郭增恺打了鸡血一样全程参与,事后被有关部门刑事拘留,放出来时他已被学校开除。郭增恺没有消沉或躺平,通过给报纸写稿子谋生,没东西写了就去北大哲学系、中文系蹭课,不断提升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
1924年10月,冯玉祥趁后方空虚倒戈发动“北京政变”,抓了自己的大领导曹锟,把溥仪一家老小从故宫赶走,然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他的口号是“真爱民、不扰民”。郭增恺听说军队的口号后,主动找到冯玉祥的军部说要当兵。人事专员一看小伙子气度不凡,翻了一下简历发现读过大学会写文章,就直接安排到总部上班。跟着冯玉祥的那几年,郭增恺做过西北通讯社的社长,担任过冯玉祥的秘书。
(杨虎城幕僚郭增恺)
1929年是中原大战的前一年,冯玉祥压力很大,毕竟对手是地表实力最强的蒋介石,为此决定建设好陕西这个大后方,既能给前线输血,万一败了还能有个退路。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否定与自我否定,冯玉祥挑中了陕西蒲城起家的杨虎城,让他带着自己的队伍镇守陕西,为了协助杨虎城还写介绍信把郭增恺送过去了。杨虎城是刀客出身,疑心重下手狠,郭增恺到西安后并没被立刻重用,他经历了杨虎城长时间的试探、考察、测试,最后杨虎城认定郭增恺很靠谱,有知识有见识还有一腔热血,任命他为“西安绥靖公署高级参议”,也就是杨虎城的幕僚。
冯老板需要的是钱和人,所以建设大后方的意思是发展经济和教育,这些都需要投钱,可是钱从哪儿搞呢?当然是哪里钱多就去哪里搞。所以杨虎城写了介绍信,打发郭增恺去了南京,让他搞定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他既是财政部长又是中央银行总裁,好比南京政府的财神爷,搞定了他也就搞定了钱。
马云老师说过,能把领导交代的事情不声不响地办妥,这就是人才,比如郭增恺。在南京东奔西跑几个月后,他就不卑不亢地坐在了宋子文的办公桌对面。宋子文虽然长期被批为腐蚀中国的“四大家族”之一,但他抗日爱国同情革命这一点毋庸置疑。几次交流下来,宋子文居然给郭增恺发了个聘书:国民政府西北经济处处长。这个身份带给郭增恺的是一份工资,带给陕西的是好几笔开发建设的投资。
就是这样一个有价值的人才,在1936年4月底的某一天突然消失了。家里人等不到他下班吃饭,找到绥靖公署说人不是回家了吗?问来问去有人说被西北剿总喊过去就没再回来,到剿总打听门口保安说本单位没这个人。杨虎城也很纳闷,有事商量人不见了,于是动用自己的情报系统打听,得到的消息说郭增恺已经被绑起来押送南京了。
(最右侧是蒋介石侍从室主任晏道刚)
招呼不打就绑我的人!杨虎城很不高兴,刚要打电话给剿总要人,没想到剿总参谋长晏道刚自己找上门了,他进门后神情傲娇,从兜里掏出一本小册子递给杨虎城。那是一本巴掌大的书,封面是两个字:“活路”,这本册子杨虎城也是第一次见到实物。晏道刚阴阳怪气地说:这可是杨主任军需处印的,请严加查办;当年何应钦在江西剿共的时候,身边就有敌方卧底,军事计划被提前送到红军那里,部队吃了大亏,杨主任可要吸取教训啊。
杨虎城最烦被人教育,换句话说,杨虎城这种视陕西为自己地盘的人,最烦被一个上级空降的外来领导者教育。但是这次他控制住了情绪,因为《活路》是他同意印的,印之前他读过原稿。估算时间,这东西刚印出来油墨都没干透,就已经被南京的特务搞到了手,他也是有点意外。杨虎城拿起来翻了翻,整体上比较简单甚至粗糙,封面除了《活路》两个字,还有残缺不全的东三省地图,通篇没有任何署名和单位信息。
找杨虎城印《活路》的人是他的秘书长王菊人,杨虎城看过稿子后,就把事情交给自己的亲信王惟之去办,王惟之是军需处处长,掌管军需处的印刷厂。为了掩人耳目,王惟之挑选了跟他最熟的几个工人,每天晚上印完官方报纸和公署内部文件后,才开始印《活路》,凌晨一两点动工,天不亮收工封存拉走,活干的滴水不漏,咋就被人发现了呢?
想到这里,杨虎城有点佩服眼前这些人的手段,不过他心里很清楚,这事跟郭增恺没有半毛钱关系,抓他跟抓路边卖肉夹馍的老吴没什么区别。但是此刻杨虎城能做的,就是把册子合起来扔到桌上,冷冷地对晏道刚说:这种反动材料我们十七路军不会印,宴参谋长应该去市面上调查。知道杂志来源的晏道刚两眼喷火,心想咱们走着瞧。
(杨虎城首席秘书王菊人)
回到办公室后,杨虎城喊来王菊人和王维之,告诉他俩立刻去做两件事,第一件是把印刷厂清理一遍,任何有关《活路》的东西全部销毁,一张纸片都不许留,剿总随时可能搜查取证。第二件是掘地三尺也要查出来,到底是谁泄露了消息,我的地盘不能有这种人,更不能以后替剿总作证。
《活路》到底是一本什么材料,以至于惊动了南京呢?这个要从册子的主编高崇民开始说起。我们可以提前透露一下,高崇民是张学良最信任的幕僚之一,他对消灭日本收复东北着了魔一样坚持,他编出来的刊物,里面写了什么内容,各位也不难猜到。
高崇民是辽宁省开原市人,1891年出生,比张学良大了9岁,他跟张学良认识是1928年。那一年辽宁省政府决定提高警察的五险一金,可是经费来源不好解决,各单位都说有困难踢来踢去,最后干脆让全省的生意人分摊。在坐办公室那帮人的眼里,老百姓没钱但生意人有钱,找有钱的人掏钱非常合理。因此这是一个没经过公开论证的草率决定,由一帮自私自利的官僚强加到商户们头上。
可是这些愚蠢的决策者不知道,从生意人身上收钱,他们一定要把这笔钱部分或全部转嫁到生意上去,物价会因此上涨,销量一定会下滑,商业活力肯定要降低。因此商户们集体反对,其中带头的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前文介绍过的企业家杜重远,另一个是做老师的高崇民,十几万人的抗议和长时间的罢市活动,都是他俩组织的。
(张学良幕僚高崇民)
警察各种手段都用了,就是压不下去,只好请代表到省政府面谈,代表团的首席发言人是高崇民。省长秘书王德溥为难地说:这次是给警察提高待遇,警察厅长可是少帅的老师,你们这样闹太不给少帅面子了吧。高崇民听完硬刚道:这种压榨老百姓的扯淡政策,就是少帅自己定的,我们也一样反对。
高崇民的话原封不动上报到了大帅府,张学良听了会不会发脾气呢?上报的人其实很坏,把得罪领导的话原封不动上报,等同于借刀杀人。张学良听了是不高兴,但他又觉得此人为民请命不顾生死是条汉子,好奇心就被勾起来了,于是派人请他到大帅府见面。俩人聊了啥无从考证,反正谈完后张学良把省府官员训了一顿,说那笔费用由政府拨款解决,高崇民当场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张学良的秘书。
东三省沦陷后,张学良也像三千万东北人一样四海为家,他出洋躲避千夫所指,回国带着东北军在江西、湖北“剿匪”,如今跋涉到陕西继续做这件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没有停止资助东北军旧部的抗日活动,他以各种名义划拨筹措的钱款物资,都是通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送到前线的,而这个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就是高崇民。
东北军进驻陕西才几个月,部队连续的失败和损失,东北军与十七路军的各种摩擦,张学良与杨虎城面和心不和的关系,都让高崇民、杜重远等人十分焦虑,作为最关心东北命运的那群人,实在看不得东北子弟消耗在陕北贫瘠的大山里,经过多次商讨开会,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以大西北为根据地,把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联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局面,举旗抗日打回东北。
(张学良和杨虎城会谈蜡像)
所有沉浸在组织内部宵衣旰食或勾心斗角的人,很难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因为他的目光困在办公室那个方寸之地,所以这种让人兴奋的计划,总是局外人最可能提出。高崇民等人对这个计划的各种细节都做了深入思考和反复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份文件,众人签字后由高崇民和一个名叫孙达开的年轻党员带到西安,去说服张学良、杨虎城和双方的军队接受它并实践它,两人抵达西安差不多是1936年的1月前后。
要让几十万人联合起来,这是一个复杂、庞大和冒险的超级工程,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任何一个小误会都可能前功尽弃。这事当然要说服毛泽东、张学良、杨虎城这些高层人物,更需要说服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各级军官。换句话说,核心人物和主要人物在思想上不统一,这个事就办不成。高崇民和孙达开到西安后,整天脚不沾地,天天约人见面,跟毕业班的老师一样答疑解惑,嗓子都快冒烟了。
做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思想工作,其实不是最难的,因为任何地方实力派,其一切工作的核心都是自我存在与壮大,而不是替人卖命把自己消耗掉,“三位一体”符合他们的需求。但是各级军官就不一样了,跟对人飞黄腾达、跟错人这辈子就完了,“三位一体”本质上是违背南京的反叛行为,出了事大人物写个检查挨顿骂完事,但小人物面对的不是冰凉的手铐就是黑洞洞的枪口。所以中下层军官的思想工作不到位,要么临阵脱逃影响军心,要么暗中告密毁了大局。
两人商量后做了分工,高崇民负责高级军官,孙达开负责中下层军官,然后跑部队下基层忙活了3个多月,进展并不理想,不是他们的说服能力不强,而是两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于是他们决定提高效率,那就是把几个月来演讲、讨论和答疑解惑的所有话术,编成一本书发到军队里,让军人们自己学习领悟。由于杂志内容都是有关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前途命运的问题,所以取名“活路”,意思是只有“三位一体”两军才有活路,打内战是死路一条。
(《活路》小册子封面)
《活路》第一期的主要内容有6点:1、反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南京政府打内战不打日本人;2、停止内战联苏联共,“剿匪”是同时消耗东北军和红军的阴谋;3、东北军应该做抗日先锋,由张学良领导。4、东北军、西北军、红军大联合形成“三位一体”,以陕甘宁青为根据地,联合陕西跟河南的一部分。5、东北军举起抗日大旗,会得到全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的支持,经费不难解决。6、整顿东北军,培养抗日军官,动员东北军的抗日情绪。
定稿后送给张学良过目,张学良觉得内容很好,但是属于绝对的反动内容,不能有署名也不能公开发行,只能秘密在军队内部发放学习。得到大老板的支持后,高崇民开始着手设计和印刷。首先为了保密和隐藏方便,《活路》被设计成64开的尺寸,也就是A4纸的八分之一。设计好后找地方印刷,结果根本就找不到。当时西安仅有的几家印刷厂被严格监管,业务范围以外的东西一概不能印,像《活路》这样的东西没人敢接,东北军自己没有印刷机,最后经神秘人物指点,高崇民去找了杨虎城的秘书长王菊人。
1936年的王菊人是个已有10年党龄的老党员,看了《活路》的稿子后,立刻去找杨虎城。十七路军的军需处有个印刷厂,专门印制军队内部文件和官方材料,王秘书找杨虎城比任何人都合适。杨虎城大致翻看了稿子,就知道这是东北军那伙人弄的,他把心腹王维之喊来,嘱咐他认真办理。王维之是军需处处长,住在双仁府街一个三进的大院子,最里面住着贵客高崇民和孙达开。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高崇民去找王菊人,完全是王维之出的主意,他就是那个神秘人物。
王维之按照8000册的预定数量,严格调配了纸张,每天夜里根据印数分配下去,一张也不多一张也不少,印完立刻封存,天亮前用自己的汽车拉到家里,交给高崇民处理;印刷工也是跟他多年的老下属,出了泄密的事完全没道理呀!张维之翻出了所有参与工人的档案,一行一行查看他们的简历,终于发现了疑点:在他精挑细选的几个工人里面,有两人身份可疑,他俩多年前曾有警察局的工作经历。
(西安绥靖公署小黄楼)
原来这两人除了是绥靖公署印刷工外,还有一个隐秘的身份:西北剿总情报处的线人,剿总情报处隶属于南京军统,它们渗透到杨虎城的印刷厂,也是心机够深。话说两名线人半夜干活的时候,出于职业本能觉得加印的东西有问题,于是第二天拿了等量的纸张换了一本出来,趁着抽烟的功夫靠着城墙读了一遍,读的那叫一个两眼放光,于是塞到裤裆里带了出来,第二天交给“蓝衣社”西北站长江雄风。
查到两个嫌疑人后,下一步就是逮捕和审讯。王维之告诉这两人,火车站新到了几台印刷机需要搬回来。这两人没有任何怀疑,跳上卡车跟着就去了,卡车里放着绳索和枕木,还有几名军法处士兵假扮的搬运工。卡车开出城门直接就去了军法处的大牢,两人被卸下来推了进去,抽了几鞭子后,就什么都招了。
江雄风拿到《活路》后也是两眼放光,杨虎城印这种东西让他感到震惊,这本杂志将会带给他的荣华富贵也让他震惊。在憧憬和幻觉的刺激下,他大手一挥给两个卧底每人奖励60块银元。1936年的60块银元到底是多少钱?据有关资料记载,1936年西安的普通警察月工资9银元,所以这俩人一次性领了半年的工资。
江雄风和晏道刚等人关起门来分析应该抓谁?东西是军需处印的,但王维之肯定是奉命行事,要抓的人是作者或主编。分析来分析去,就锁定了高级参议郭增恺,首先他有文化很会写,其次以前就做过编辑,再次对南京的政策一直不满,最关键的是前不久他们截获了一封郭增恺发给阎锡山的电报,电文里劝阎锡山组织华北抗日同盟,这不就跟《活路》的内容对上了吗!于是请示南京后派人把郭增恺骗到“剿总”,特快专递连夜发往南京,不给杨虎城提人的机会。
(杨虎城止园别墅)
郭增恺属于典型的“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稀里糊涂被塞进吉普车,稀里糊涂被送上火车,一路颠簸就到了南京的军统大牢,几拨人车轮战审问,没问出个所以然来,《活路》是什么郭增恺确实不知道,他只希望这些人给自己留条活路。连续审了3天没结果,军统告诉西安抓错人了,晏道刚没办法,干脆摊牌了去找杨虎城。
再说那8000册新鲜出炉的《活路》,早被高崇民等人运出了西安城,6000册送到洛川王以哲军部,按照军衔高低发下去学习;2000册运到宜川十七路军驻地,由38军军长孙蔚如发给官兵学习。在杨虎城军队负责联络工作的人,从一个处长那里拿到了两本直接送到陕北,毛泽东等人看过后,立刻让人油印了一大堆,作为统战资料让大家学习。
事情败露后,张学良和杨虎城高调下令,全军彻查《活路》的来源,并严厉收缴和销毁。这个命令当然被执行了,但主要是做给剿总的人看,部分收缴的杂志又偷偷发回去了,这个事后来就不了了之。不过《活路》的巨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8个月后蒋介石被绑,东北军和十七路军90%以上的军官都站在张学良和杨虎城这边,多少都有《活路》的功劳。
话说那两名卧底印刷工人挨了一顿打后,就被遗忘在军法处的大牢里,军统的人不能随便杀,放了又便宜了他俩,因此一直吃牢饭到1937年3月末。当时东北军已经被肢解调往河南和安徽,十七路军也大幅缩编改造,张学良被软禁,杨虎城已经赋闲在家,国军将领顾祝同开进西安接管了绥靖公署,清理牢房时才把这哥俩放出来,他们站在东大街上,刺眼的阳光从城墙上照下来,一切恍如隔世。
而被冤枉的郭增恺就更传奇了,当蒋介石被张学良扣押后,宋子文匆忙从香港赶回南京,特地到军统监狱把郭增恺保了出来,一起带着来到西安劝杨虎城。事变结束后他又被关进监狱,抗战爆发才重获自由,解放后长期定居香港。1950年郭增恺在香港《热风》杂志发文指责蒋介石在回忆录里撒谎,张学良被迫托人给了他一笔不菲的封口费。
[参考资料]
1.丘琴/白竞凡/高凌:《高崇民传》.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10月.p35-52
2.高劲松/高凌:《高崇民全传》.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第四章
3.杨瀚:《“特殊信使”郭增恺的传奇经历》.纵横.2007年第6期.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西安事变资料选编 第2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0年5月.p14-20
5.陈毓述:《试述“活路”事件及其对西安事变的影响》.绥化师专学报.1993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