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冲《731》中这女少佐,这电影打死我也不看
有网友发了电影《731》的几幅剧照,也有网友点名要我对该片说点什么。
这剧照中居然有一个日军的女少佐,就是这个:
看到这个剧照,我回复那热心的网友,就冲这日军女少佐,这电影就不行,打死我也不看。
为啥不行?因为日军从建军到灭亡,压根就没有过女军人。影视中出现日军女少佐,已经不是艺术虚构所能允许的了。
下面的内容是写于二十年前的一篇旧文,今天重发时做了些许改动。
近些年抗战题材影视中,必有一道雷同而又雷人的开胃菜——女鬼子。不信你看吧,只要是跟抗战有关的电影电视剧,总会有若干长的比AV女优还妖艳的女鬼子,这之中不仅有士兵,还有军官,有少佐大佐,甚至还有将军。她们身着永远笔挺的将校军服,足蹬永远锃亮的高腰战靴,佩戴军衔,腰挎武士战刀,化着任何战火硝烟也无法污损的艳抹浓妆,忽而卖萌,忽而使狠,搅的你眼花缭乱,欲罢不能。
简直这么说吧,要是没有这些女鬼子,这戏就没法演下去了,这编剧和导演就没法活下去了。
所有这些神剧中的女鬼子,全是意淫而已。因为侵华日军中虽然也有女人,但没有女军人。
有人跟我杠,拿出了记者采访当年亲历平型关之战的曾思玉老将军的一段对话:
“赵【记者】:我插一句话,在这尸体中真有女兵吗?
“曾【思玉】:真有女兵,她们都是日军中的医护人员。
“赵:关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有争议,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依然是个谜团。我在当地的民间采访中有许多老百姓都说曾经见到过女兵的尸体,然而目前在日方或其他资料中一直否认这个事实。您是平型关大捷的亲历者,面对这种争议,您应该站出来看以一种什么方式澄清事实。
“曾:目前我还没有遇到这种争议,如果有机会,我会说明事情真相的。”
除与曾思玉将军的对话外,采访者还列举了多位当地村民的证言,都言之凿凿地说他们亲眼目睹了鬼子尸体中的女性。
曾将军和当地的村民不可能无中生有。可为什么日方资料一直不承认这一事实,众多研究二战的专家学者也竖决予以否认呢?
其实这一点不矛盾。这是因为曾将军和当地的村民都说的不准确,即他们亲眼看到的那些日本女尸,并非女兵,而是侵华日军中的女性军属。
这个军属,不是我们习惯说的军人家属,而是军队中的附属人员。
出于对军人身份的看重与爱护,为抵制一些非战斗人员穿上本应属于军人的服装占用军人的名誉,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对于军官与士兵等名列军籍人员的认可是相当严格苛刻的。在他们看来,军装、军衔、军刀等等军人能够享有的任何东西,都只能属于那些冲锋陷阵的勇士(这点我极表赞同),并不都像我军这样演戏的唱歌的都能穿上军装佩上军衔、甚至还能成为将军。
旧中国军队中的很多时候,那些在军中做会计、医务、军法等跟打仗不直接相关工作的,是不能佩戴军官军衔的,他们属于军佐,佩戴军佐的专门符号,以区别于带兵打仗的军官。
那么,日军中的军属,是不是就相当于旧中国的军佐呢?
不相当。军属与军佐又有不同,军佐是有军籍的,军佐也是军人。而军属虽也服务于军队,但军属是没有军籍的,军属不是军人。
哪些人员属于军佐,哪些人员属于军属,各国并不一律,但大同小异。在日本军队中,那些医疗单位的女看护,就是军属。
有资料称,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日本侵略者的从军护士共计3.5万人。所有这些,都是军属,都没有军籍,不是军人。
日本女子以军属的身份随军服务,并不仅限于当看护,其他部门也有。比如1942年底,日本东部军司令部招募的女子通信队员,就是另一职业的军属。该女子通信队的主要任务是在情报室接听防空监视所的电话,将敌机来袭的情报输入情报台,传达到作战室的地图板上。日本投降时,共有370人左右的这类女子通信队员。
在东南亚和中国战场,在一些战斗勤务支援单位,如通信兵、辎重兵、工兵等兵种单位,也有部分女性。
侵华日军中的这些女人,同样军人的不是。是啥呢?军属的干活。
回到神剧的话题中来,我们退一步说,即甭管日本军中的那些女人属于什么了,只要她们也穿军装,也佩戴军衔,也配备战刀冲锋陷阵,剧中那样的表现就也勉强说得过去。但遗憾的是,这些军属,她们根本就没有军装。她们也有统一的制服,但这制服不是军服。
既然不是军服,因而也就不可能会有像神剧中那样的大佐、少尉、曹长、伍长等的军衔标志。古往今来,谁见过非军服佩军衔的。
当然也更不可能有像神剧中那样的女人挥舞战刀上阵作战。日本鬼子对什么军阶的人用什么型制的战刀特别讲究,女军属连兵都不是,自然没资格使用军官和士官才有资格使用的战刀。
二战时期的日本女人,并非全是战争的受害者,她们中的很多人也是战争的狂热支持者,甚至是侵略者。
战争期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法西斯主义妇女团体——“大日本国防妇人会”,会员最多时达到1000万人。她们组织妇女慰问出征的侵略军,慰问阵亡者遗属,制作慰问袋,写慰问信,照顾伤病回国的士兵,形成了所谓的“铳后支援”。有成千上万的女性主动或被迫充当了“从军看护妇”、“从军慰安妇”、“女子挺身队”队员和“满蒙开拓团”团员,还有数不清的为丈夫出征而殉死和因没有生育出男孩而自杀的例子,制造了无数的“军国之母”、“军国之妻”、“军国少女”、“靖国之女”等模范典型。但有兴趣的不妨注意一下,不管这妇人会的活动是怎样的疯狂,也不管妇人会中的女子是怎样舍身忘我地支持侵略战争,这个东方法西斯有一点与众不同,即它绝对没有穿上军装佩上刀枪的女兵,更没有带兵打仗的女军官。
那时的日本是一个极端的男权国家,其武士道的传统和男尊女卑的痼疾,根本不允许女人做出挑战男人的行为。这样一个以男人为中心的、连女人最起码的公民权都不给予的国家,这样一个丈夫杀死妻子顶多只坐一年牢的国家,怎么可能会出现与男人平起平坐甚至凌驾于男人之上的女大佐、女将军?
网上经常见到有日本女子头戴战斗帽整装列队的历史图片,被解说成日本鬼子女兵,是错误的。到了战败前夕,就像德国鬼子一样,为了本土决战,日本的男女老少都被强制组织起来进行军训,这其中就包括所有适龄的女人。所以,网上流传的那不过是日本女子军训的图片而已。
行将战败前,日本冒出了一系列什么“笃志女子部队”、“姬百合部队”等等看似部队的组织,这是不是娘子军呢?不是。所有这些都不是军队,而是为了参加本土决战拼凑起来的准军事组织,充其量也就勉强算作民兵。而且,所有这些组织及其中的女人,也并没能参加本土决战,更没能来到中国的战场,因为很快日本就战败投降了。
容易误会实际也经常误会的一个问题必须说清楚,即头戴战斗帽的,未必就是鬼子兵。当年在日本本土及占领地,鬼子兵标志性佩戴的战斗帽,也是日本的国民帽(与军帽小有区别,但不易分辨),不论男女,不论士农工商,都普遍地戴着。这就像我国有那么一个时期男女普遍戴着的解放帽一样。不能因为戴了与军帽相仿的帽子,就认为是当兵的。
上图头戴战斗帽(国民帽)的日本女子,就是各行各业普通的女子,不是鬼子兵。
日本是一个征兵制的国家。从明治维新后颁布的第一个征兵令,到战败前实施的兵役法,征兵都仅在男子中进行。如昭和2年首颁的《兵役法》中,开头第一章第一条第一句话就是:
“帝国臣民之男子依本法所定而服兵役。”
后来该法又几经修改,但直至战败,征兵只在男子中进行这一规定从没有改变过。比如该《征兵法》的最后版本,即昭和14年的修改版,开头第一句话仍然是:
“凡帝国臣民之男子,依本法定则自十七岁到四十岁者均得服兵役义务。”
打仗打到最后,日本人力资源枯竭,因而不断扩大征兵对象,很多老弱病残都被征入伍了,可即便如此,也从没征过女兵。为什么?不为什么,这是从他们的法律层面就规定了的。
日本鬼子中压根没有过女兵。谁不信,可以去翻阅日本战败前的兵役法,也可以查阅日本战时的文献和影像,看能不能找到日本女兵的一文一图。
前二十多年,影视中的女鬼子泛滥成灾,近些年,随着大家对侵华日军历史了解的渐进,这种无知无聊的噱头已经很少再见到,《731》却直到今天还在玩这个,就凭这一点,也可知该片有多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