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均分9+,聊天节目天花板如何炼成?
作者| 李寻欢
“第八季播出时间定了滴我一下”、“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圆桌派8》”、“啊啊啊啊啊我的精神食粮”。
从在豆瓣有界面至今,《圆桌派8》的小组讨论区和短评区就一直热闹非凡。有人把它当作“下饭必备”,有人说“它是唯一能让我关掉手机认真看完的综艺”。显然,观众们对这档节目期待已久。

在一众追求流量和热点的综艺中,《圆桌派》系列的存在,显得格外独特。它没有华丽舞美,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剧本冲突,但却凭借一桌几椅和几位能聊的“老友”,撑起了豆瓣均分9+的口碑。
虽然第八季第一期“短视:五色令人目盲”才上线不短短几天,但好评已经溢出。“窦文涛真是我的互联网嘴替”、“第八季了,《圆桌派》还是我最爱的谈话节目”。
疑问也随之而来,已经做了八季,《圆桌派》还有那么多可以聊的话题吗?观众为什么会如此期待这档节目,甚至说它是“聊天节目的天花板”?娱乐独角兽为你从三重维度来拆解《圆桌派8》,以及该系列一以贯之的魅力。
第八季重磅回归,《圆桌派》焦虑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综艺节目尤其是综N代的“流量焦虑”成为一种常态。
新一季热度不能比上一季低,广告收入不能比上一季差,为了保证节目话题讨论度和后续招商效果,节目组不断追热点、造冲突,甚至生硬植入剧本,在嘉宾之间创造本不该有的矛盾,制造所谓的爆点。观众一边吐槽“尴尬”“剧本太硬了”,一边又只能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忍受相关话题的狂轰滥炸。
因为即使你不想看,但架不住总有些观众会困在节目组预定好的议程设置里。于是,那些无设计、无剧本、无爆点的节目,反而显得珍贵,《圆桌派8》就是这样的一档真实节目。
《圆桌派8》以及该系列在制作过程中焦虑吗?或者说,灵魂人物窦文涛焦虑吗?答案是焦虑,也不焦虑。
焦虑的时候,他不掩饰自己的焦虑,而是将这一些都说出来,甚至让观众笑出来。
从往期节目来看,窦文涛也不止一次自嘲,担心话题冷门,担心观众不买账。比如在《圆桌派8》开录前,他就跟鲁豫发牢骚,说这个节目越做越难,这季还做吗?鲁豫的回答很真实,真实到专治一切花里胡哨:你有资格不做吗?你赚够钱了吗?

鲁豫话毕,马家辉在一旁点头,许子东说她了解文涛。窦文涛随即接过话茬,开玩笑地表示,鲁豫一说话就是“戳肺管子的话”,“跟观众交代一下,你什么看到我又在做《圆桌派》了,就说明过去一年来我探索的容易挣钱的招,又归于失败”。最后,几人相视一笑,开始就“短视”话题进行交流。
闲暇之余,这几位荧幕老友做什么打发时间?作为大众认知中的知识分子、文化精英,他们会跟普通观众一样刷短视频、看短剧吗?答案是不仅是,还看“霸道总裁爱上我”“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做保洁的我”,简直不要太接地气。

短视乃至“被迫盲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算法对人们的控制,是各种反转短视频和短剧在挠人痒痒,给人带去浅层娱乐。
当窦文涛抛出这一话题时,鲁豫认为播客是目前唯一能够逃脱算法的媒介形式,这也是为何她近年来开始做播客。许子东谈起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拉扯,马家辉则指出信息过载与碎片化的必然性,但同时,他很感激短视频,因为那可以让他老母亲的脸上绽放出笑容。那种笑,是他这个儿子都无法带给母亲的。
四人一搭一唱,从注意力焦虑聊到短视频的优缺点,轻轻松松就把观众的思绪带进深处。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与焦虑并行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做一次深度聊天,让同频的人通过荧屏聚在一起参与对话,何尝不是一种沉稳与自洽。焦虑,那是什么东西?
圆桌之上,生活万象
《圆桌派8》的主旨,被概括为“圆桌之上,生活万象”。这也是娱乐独角兽眼中,《圆桌派》的第二重特质。
其实不需要概括,真实情感追到新一季的观众也能知道,优酷《圆桌派》系列从不是文化精英的在书斋里自说自话,而是更开放、更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他们的见地,来引发观众们的思考。
万象,体现在每季节目所请到的嘉宾。
比如他们一定会横跨多个领域,主打一个兼容并包、身份多元。系列老友,有文化学者马家辉、大学教授许子东、媒体人陈晓楠和主持人鲁豫等,作客(返场)嘉宾,有体坛健将邓亚萍、作家金宇澄、人艺演员何冰、饕餮客陈晓卿等。

熟悉的面孔,让观众有亲切感,可以第一时间沉浸进去,看他们在交流中进行碰撞;陌生的声音,则不断拓宽观众的视角,期待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有何真知灼见,并与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验证。
嘉宾多元,领域各异,也就意味着话题和内容的万象。
文学,有金宇澄聊《繁花》的创作经历;音乐,有陈其钢畅谈作曲;表演,有何冰聊演员演戏,指出精髓在于表演过程而非表演结果;话剧,有李光复带你领略《茶馆》的台前幕后。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当然,不管嘉宾身份如何变化,灵魂人物仍是窦文涛。他不仅是主持人,更近乎是总策划、总导演、剪辑等职位“一肩挑”的中枢。
拥有多年主持经验的他最擅长四两拨千斤,用幽默化解严肃,用玩笑引出深意,让知识像水一样自然流淌。有这么一位既懂得把控节奏,又懂得给嘉宾留足空间的老顽童,让《圆桌派》不管与谁交流,都能让氛围迅速松弛下来,哪怕是再特殊的话题也不例外。
优酷人文频道制片人郑雁飞曾用“万花筒”来形容《圆桌派》,这个恰当再合适不过,她也从未想过要将《圆桌派》换个形式。但就是这么一张小小的圆桌,却可以展现出生活万象,原因何在?
答案不言自明:所谓万象,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沉下来的气质。
它是关于生活的多元切片,在用真诚、平等的视角,给观众带去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乃至有锐度的表达,让观众觉得自己并非“旁听者”,而是“参与者”。
豆瓣均分9+,聊天节目天花板
从2016年第一季开播,到9月16日第八季正式上线,《圆桌派》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
在算法制造信息茧房,观众越来越喜欢碎片化信息、即时性娱乐的时代,有些综N代难免频繁改版,乃至彻底销声匿迹。在这样的背景下,《圆桌派》能好好活着,乃至越活越好,时常“中标”,离不开它另一个珍贵品质,即始终保持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节目没有预设观点,也不追求辩论的胜负,即便嘉宾意见相左,窦文涛也总能用一句“这个角度挺有意思”来圆融,引导大家在轻松氛围中继续对话,话题也相当多元。
经常上网的朋友,都知道几个人在一起聊天的门道有多深。但凡话题稍微尖锐点,评论区都能吵到不知天地为何物。
但看《圆桌派》这几位聊天,在这里的评论区(或用弹幕)互相交流,那真是男女也不对立了,原生家庭也不痛了,生活压力也没有了,各色人种都能和平相处了。这种“和而不同”的氛围,是在杠精频繁出没的当下,相当难获得的文化体验。
正如窦文涛一直强调的那样:“我相信嘉宾的观点都列出来,我们不定是非,观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思考决定更认同谁,这比我们提供一个结论对人的生活更有好处。”
譬如有些人认为“双标”不好,但马家辉却认为,不怕你双标就怕你单标,依托单一标准去想事情、做事情,会被束缚住。
从《圆桌派8》的路透来看,本季后续几期将继续展开生活万象的主题,甚至还作出了创新:打破室内边界,将圆桌搬到户外,融漫谈与实景,入烟火见众生。
日前,有网友拍到窦文涛和鲁豫漫步在成都的街头。等到了望江楼公园,才知道他们此行是要跟李伯清、史雷围碰面,啜一口清香盖碗茶,开始漫谈你我他的生活,那真叫一个惬意。
有人说,看《圆桌派》就像跟一群老友喝茶,你不必急着表达,但你总能在某个瞬间,听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也是为什么,这档节目能陪伴观众走过近十年,仍然热度不减。
回望过去几季,《圆桌派》曾聊过社交、饭局、照护、MBTI等话题,每一次都精准击中观众的内心痛点,它就像一个无限延展的圆,让每个人的观点都能找到位置,每个观众都能看到自己的想法。“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圆桌派》,得吾心矣”,莫过如此。

当好内容的风吹到第九个年头,《圆桌派》早已不仅仅是一档综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示范。它意味着在碎片化的时代里,不管他人如何,我们依然可以放慢节奏,围坐一桌,认真倾听,耐心交流。
第八季的圆桌已经备好,就等观众围坐过来,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思考,在别人的答案里,寻见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