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玩上音乐,曾经的苏联年轻人们能有多拼?
苏联,一个远去34年的红色帝国。
说起苏联音乐,许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一定是《喀秋莎》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旋律,不少人家里可能都有这么几套碟片。
但很少人会把这样一个盛产革命旋律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跟摇滚、爵士、电子乐甚至嘻哈音乐联系起来。
事实上,这些音乐类型在苏联历史上真的存在。在隔绝的铁幕之下,它们曾被发扬、被利用、又被践踏……
但从未消亡。
苏联摇滚
1957年,莫斯科举行了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节。
当时,苏联正值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与西方的交流开始增加。有131个国家的学生来到苏联,其中不乏资本主义国家,从来自美国的时髦大学生那儿,苏联人第一次从那儿听到了摇滚乐。
苏联的年轻人听完都快疯了:这音乐太带劲了,这才是自由!
但这类扭着屁股,扯着嗓子的西方文化毒草,受到了一众苏联领导人的厌恶。
在当时,假如你是一个苏联的青年,想听西方的摇滚乐,那是绝对禁止的,甚至可能会被送去劳改。
政府派警察到大街上巡逻,逮捕衣着不符的年轻人,更让人发愁的问题是,压根儿没有唱片可听。
这时,有苏联人发明了一种刻在废旧X光片上的唱片——骨碟。他们将欧洲、美国流行的爵士、摇滚乐刻录到骨碟里,再进行地下售卖。
一张骨碟仅售1到1.5卢布(rmb一毛钱左右),价格对年轻人相当友好。
就这样,苏联的年轻人冒着被逮捕的危险,奇迹般地与西方社会在听歌上实现了同步:披头士、滚石、平克 · 弗洛伊德....对这些传奇乐队的作品,他们如数家珍。
其中,对苏联年轻人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披头士。
Back in the U.S.S.R.
苏联的年轻人也拿起了吉他,想要玩自己的摇滚乐。
于是,在1960年代,苏联出现了两种音乐团体,一种是在自家厨房、或者学校礼堂翻唱西方摇滚的乐队。
60年代的地下乐队
另一种是拿着吉他,独自弹奏和演唱的吟游诗人(bards)。
在音乐类型上,吟游诗人更偏向于民谣,但他们在歌词上毫不留情地针砭时弊,抒发感悟,在老大哥的凝视下,完全是摇滚精神的体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吟游诗人是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Владимир Высоцкий)。
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
他用沙哑的声线歌唱爱、和平,还有苏联的日常生活,被誉为东欧世界的鲍勃·迪伦。
在《布罗茨基之歌》(Песня Бродского)里,他这样唱到:“和所有人一样,我们时而快乐,时而忧郁。但如果要选择,纵然艰难,我选择一钵黄土。”
到了1970年代,苏联领导人对摇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既然无法完全禁止,那么只留下摇滚的外壳,内核(歌词)歌颂苏联政权,不就是咱们自己的“摇滚乐”了吗?
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构思,苏联政府先将其认可的乐队称为VIAs(声乐器乐乐团),用来代替摇滚乐队这一称呼,然后又成立了一间名为Melodiya的国营唱片公司,发行这些乐队的唱片。
Melodiya是苏联唯一的一间唱片公司。
VIAs从着装、歌词全部受到苏联官方的监管,而拒绝被政府收编的摇滚乐队,则通通变成了地下乐队。
地下乐队在各方面与政府对着干,他们打扮成嬉皮士的样子,留着脏兮兮的长发,穿着破旧的衣服,还有从黑市里买到的牛仔裤。
高唱爱与和平的苏联嬉皮士
地下乐队玩的也不是软绵绵的抒情摇滚,而是最粗粝的布鲁斯摇滚,迷幻摇滚,甚至实验摇滚。
尤里·莫洛佐夫(Юрий Морозов),苏联迷幻摇滚先驱
这张1973年的专辑《吉米·亨德里克斯的樱桃园》,“迷味”十足。
相比千篇一律的官方VIAs唱片,苏联人民更爱听地下乐队自制的磁带专辑,虽然音质很差,但他们唱的都是人们最真实的情绪。
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下乐队,是水族馆乐队(Аквариум)。
水族馆乐队
水族馆乐队成立于1972年,由鲍里斯·格雷本奇科夫(Борис Гребенщиков)创立,值得一提的是,他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应用数学系。
水族馆乐队的音乐糅合了摇滚、爵士、雷鬼、实验等元素。令他们声名鹊起的是1983 年发行的《非洲电台》(Радио Африка)专辑,这是他们通过几瓶伏特加贿赂保安,偷偷在政府录音室录制的专辑,这一做法相当斯拉夫。
到了1980年代,政府开始放宽对摇滚的限制,Melodiya开始发行一些地下乐队的专辑,
1981年,列宁格勒建立了国内首间摇滚俱乐部,许多地下乐队定期在这里举办演出。
列宁格勒摇滚俱乐部
此时,各种类型的摇滚乐,开始在国内涌现:
在遥远的西伯利亚,爆发了一场朋克运动,其代表人物是叶戈尔·列托夫(Егором Летовым)和他所率领的民防乐队(Гражданская Оборона)。
民防乐队
在1985年发行的首张专辑《腐烂青年》(Поганая молодёжь)里,伴着肮脏的Lo-Fi音质,列托夫愤怒地唱道:别想吓唬我们!我们没什么失去的!我们什么都xx地不在乎!
由于民防乐队的煽动性,克格勃甚至将列托夫逮捕,送到精神病院进行“治疗”。
1987年,Melodiya发行了苏联第一张金属摇滚唱片,来自八月(Август)的《恶魔》(Демон)专辑。
后朋克运动也没有在苏联落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维克多·崔(Виктор Цой)和他的电影乐队(Кино)。
电影乐队
相比其他摇滚乐队,电影乐队多了一些合成器的元素,旋律更加简单,听感上更加丧,歌词则主要聚焦在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对抗。
比如在他们最著名的歌曲《血型》(Группа крови)里,崔以一个上战场的士兵的口吻唱到:“我不想逃避服军役,为了胜利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但是我不想践踏任何人的生命。”
正是这股丧味,让身处苏联政权末期的年轻人感同身受,贫苦的生活,战争的阴影,几乎将他们压得喘不过气,他们的情绪急需一个出口。
1979年,苏联发动了对阿富汗长达十年的战争
此外,主唱维克多·崔的个人魅力也让乐队具有一股传奇性,有人把电影乐队比作苏联的Joy Division,崔就是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蹊跷的是,崔同样英年早逝,电影乐队也随即解散。
1990年,度假途中的维克多·崔撞上了一辆高速行驶的大巴,当场死亡,年仅28岁。
若想进一步了解苏联摇滚,可以浏览著名乐评网站 Rate Your Music 评出的苏联100佳摇滚专辑。(作者说如果在看超过100,他就给大家整一个歌单)
苏联爵士、放克、嘻哈
苏联的爵士乐拥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
摇摆乐和大乐队一度成为苏联人民跳舞的背景音乐,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东西方逐渐形成对立,爵士乐在苏联经历了禁止—开放—再禁止的过程。
在斯大林去世时,苏联全面禁止爵士乐,认为它是西方消极文化的代表。
赫鲁晓夫上台后,采取去斯大林政策,再加上1957年的世界青年学生节和骨碟的普及,苏联爵士乐迎来了春天。
我个人喜欢听Bossa Nova,Jazz-Fusion,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苏联爵士乐很早就发展出了这两种风格。
Melodiya在1965年发行的合辑《莫斯科青年爵士乐团》中,收录了一首名叫《晚间歌曲》(Вечерняя Песня)的Bossa Nova,听听看,要不是演奏者有个弗拉基米尔的俄国名字,真以为是个巴西人的作品。
Джаз 65. Молодежные Джазовые Ансамбли Москвы. Часть 2
1979年,Melodiya发行了军火库乐队(Арсенал)的同名专辑,这是苏联史上第一张爵士摇滚唱片。
1970年代,苏联的音乐家们不满足于模仿欧美的爵士乐,还发起了一场名为新爵士乐(New Jazz)的运动,其实就是演奏一种完全即兴的,不受框架束缚的前卫爵士乐。
其中的代表人物,很多国人甚至相当熟悉,就是来自图瓦共和国的珊蔻·娜赤娅克(Sainkho Namtchylak)。
新音乐历史学者 Alex Khan 曾在文章中盛赞:「她过去十年(1990-2000)在喉音演唱上的表现,要大过苏联时期的任何国际成就。」
相信当年这首“神曲”很多人只听了一秒就把歌掐断了。
爵士作为黑人音乐的一种,在鲜少非裔人口的苏联各国迅速流行、发展,说明苏联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黑人文化的影响,那么苏联是否也有人演唱黑人的灵魂乐、放克甚至嘻哈音乐呢?
答案是,当然有!
比如,在苏联的加盟国阿塞拜疆,有一支叫Qaya的乐队,他们在放克曲风之上,还融入了回教的传统音乐,听起来相当惊艳:
苏联的嘻哈文化则起源于霹雳舞和嘻哈唱片的流入。当时,最受年轻人崇拜的说唱团体是DJ闪耀大师与愤怒五人组(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外来文化极少受到限制。因此苏联街头也诞生了一批b-boys,他们会想办法搞到一条adidas的运动裤,公然在广场上斗舞。
苏联b-boys
苏联的音乐人很快就想到,那我是不是能在歌里加入说唱的元素呢?
苏联的第一首说唱歌曲已经无从考证,我能找到的最早的记录是1991年由饶舌组合单身派对(Мальчишник)演唱的《夜生活》(Ночь),一股模仿美国80年代嘻哈音乐的味道,特别是那808鼓机的音色特别正。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说唱继续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蓬勃发展。
俄产真Rapper,只在克林姆林宫前说唱
苏联电子乐、迪斯科、新浪潮
在某种程度上,苏联算得上是电子乐的先驱。
1919年,科学家列奥 · 特雷门(Лев Термен)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电子乐器——特雷门琴(Theremin),一种无须触碰,就能发出奇异声响的“怪物”。
但到了斯大林执政时期,任何前卫、实验或电子音乐都被严格禁止,因此苏联的电子乐发展也就此停止。
直到1967年,莫斯科斯克里亚宾博物馆的电子音乐工作室成立,里面放置着全国的唯一一台国产合成器“ANS”供音乐家们使用。
合成器ANS和他的研发者尤金·穆尔济
当时,苏联没有电子乐表演的空间。
以爱德华·阿尔捷米耶夫(Эдуард Артемьев)为代表的音乐家,使用ANS创作了一系列充满科幻感的电子乐,大部分作为电影配乐,比如1972年塔可夫斯基的经典电影《飞向太空》:
《飞向太空》海报
正在摆弄电子乐器的爱德华·阿尔捷米耶夫
进入80年代,苏联黑市上能买到的电子乐器越来越多,而电子乐器的使用也逐渐分成官方、地下两个场景。苏联官方除了电影配乐,还在迪斯科和健美操音乐里大量使用电子乐器。
是的,你没听错,苏联政府是允许人民跳Disco的,而且是由共青团来组织。
为了将年轻人从地下舞厅里吸引出来,更好地进行思想控制,共青团在全国各地组织官方的迪斯科舞会。
苏联共青团组织的迪斯科舞会
在这样的舞会,你要先听一段有关五年计划、核威胁、打倒美帝的讲话,才能在“符合苏维埃意识形态”的音乐下蹦迪。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好处是可以光明正大地参加舞会,而乐队则可以透过官方迪斯科音乐来制作舞曲。
由于靠近欧洲,波罗的海地区涌现了一批相当先锋的音乐团体,比如来自拉脱维亚的乐队十二宫(Zodiak),他们将官方认可的太空元素,与迪斯科结合,制作出了相当凶猛的太空迪斯科(Space Disco)音乐:
《迪斯科联盟》(Disco Alliance)封面也是相当地迷幻
这些音乐家还“不怀好意”地跟苏联体育委员会合作,制作了一系列打着“运动音乐”旗号电子舞曲专辑,可谓是“曲线救国”。
А. Родионов* / Б. Тихомиров* – 《Пульс 1. Музыкальный Компьютер》
在地下,则开启了苏联自己的新浪潮运动(New Wave)。受到Depeche Mode、Duran Duran等英国乐队的影响,苏联朋克乐队开始在作品中加入合成器的元素。
比如成立于列宁格勒的咖啡乐队(Кофе),他们在1986年发行了地下专辑《余额》(Баланс)。许多乐评人认为,这是苏联的第一张新浪潮专辑。
Кофе – Баланс
另外一支值得一提的乐队是联盟(Альянс),他们在1987年录制了歌曲《黎明》(На Заре),在当时,只能称得上是一首默默无闻的地下歌曲。
32年之后,乐队的键盘手奥列格·帕拉斯塔耶夫(Oleg Parastayev)将这首歌的MV上传油管,居然奇迹般地获得了1000多万的播放量。
这首瞬间就成了最火的苏联新浪潮歌曲,还在俄罗斯掀起了苏连波(Soviet Wave)曲风的热潮。(Soviet Wave,一种缅怀旧苏联的曲风,大量使用合成器)
结语
时至今日,俄罗斯等前苏联加盟国有着丰富的音乐类型,很大程度上起源于80年代、90年代初的文化开放。
正是在那段时间内,艺术家们贪婪地呼吸着一点仅有的自由空气,做自己想做的音乐,对当时的听者而言,每一张公开或地下、唱片或磁带里,都可能埋藏着启蒙的密码。
而如今,苏联时期的音乐瑰宝仍在不断被全世界的DJ和淘碟者们所挖掘,没有旧时代的感伤,只有好音乐的永垂不朽,。
这正应了那句俄罗斯俗语: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完)
文中图片视频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