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观友投稿】历史题材的影片,首要任务是记录历史
这篇电影《731》观后感,来自观察者网风闻社区的一位资深用户。
9月18日,电影《731》上映,首日票房突破3亿,足见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期待。
这一点,我在首映当天也感受到了。我所前往影厅的上座率大约能达到3成,考虑到这是工作日的早场,可见电影在宣发阶段所下的功夫卓有成效。现场观影者以年龄在40-50岁左右的中年人居多。检票时,我还瞥见有家媒体蹲在大门口,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对着刚散场的观众做采访。
《731》之所以能长期在舆论场上维持着较高的讨论热度,一方面是由于电影不断改档,特别是在《南京照相馆》口碑票房双丰收之际,原本同属暑期档的《731》突然选择撤档,随后又高调宣布要在918上映,未免不引发人的联想。
另一方面则是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观看一部揭露日本在华战争罪行的影片,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情感需求,加之相较于创作题材丰富的南京大屠杀,讲述发生在日殖时期东北731部队拿中国人做活体实验的文艺作品更为稀少,因而尽管有诸多细节透露出《731》的成片可能会存在部分不可被忽视的问题,但民众的观影意愿始终未受到过多的冲击。
不过从放映一天后的反响来看,还是比较呈两极化的,端视你从什么角度来评价这部片子。纯就拍摄而言,以我个人的观影经历来看,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评论新上映的《731》,我想最准确莫过于早在观影前,就善意提醒我做好思想准备的同事那句经典论断:“这片子守住了底线,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由于历史原因,731这个题材非常难拍。历史上的731在日军成建制撤离后被炸毁,大量资料亦被一并带回,加之首犯石井四郎因与美国人做了交易躲过战后审判,这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尽管731的罪行罄竹难书、骇人听闻,但知者甚少。直到80年代,随着全世界范围内一批资料的公开(特别是日本作家森村诚一的著作《恶魔的饱食》出版),731之恶才被世人所知,经典的《黑太阳731》也诞生在这一时期。
平心而论,这种困难是先天的,从现有资料看,731的受害者均被实验折磨致死,基本无人生还,这就使得影片在制作过程中无法采用“逃出生天”的叙事路径。比如,在《黑太阳731》的结尾,一个男孩混入日本人撤退的队伍,却还是在最后时刻被发现,死于刺刀之下。大量恶贯满盈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直到80-90年代面对媒体采访时,都未对过去所犯下的累累罪行有所忏悔,所以用“拯救者”视角讲述731的故事,也纯属无本之木。
所以如果想全面展现石井四郎和731的罪恶,在叙事上首先就要解决这种过于分散的问题,当摄像机的镜头跟随一个主要角色移动时,不可能展现全貌,毕竟这是日据时期的东北,一个绝望的残酷世界,不存在超级人类可以挺得过花样繁多的人体实验。
所以,如何在缺失的史料、有限的篇幅和过多的表达中寻找平衡,成了电影《731》面临的难题,也难免让人有一种“贪多嚼不烂”的感觉。
以主角姜武为例,电影在开头塑造他成为一个为了活下去甘愿当汉奸的小人物形象,中间又给他安排了意外撞破731是在做人体实验,故而转变目标要逃出去的情节,结尾则进一步升华,意图将他打造为即便走投无路也反抗到底的抗争者形象。但这种看上去合理的剧情设计,却在主角满嘴谎言和时不时的插科打诨中被不断削弱。
在大荧幕沉寂许久的王志文,则是另外一个令人分外疑惑的角色,他的装疯卖傻在前期给观众留足了悬念,来的最早却始终没有被日本人杀害,这种角色设计让人怀揣着满腔的期待,误以为他必然是个深藏不漏的狠角色。
没料到,当电影行进至中间段,王志文莫名其妙就自爆下线,关于他故弄玄虚的一切都戛然而止,他被日本人一个暴击杀穿胸膛拖走,似乎唯一的作用就是养老鼠,在墙上画上一大堆黑压压的十字架和启发主角开启越狱的主线剧情。
还有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女军官今村,这是一个完全虚构的角色,索性连她的行动逻辑也一并被虚构了。上一秒她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的对士兵下达实验任务,下一秒她就跑进孕妇的囚房,躺在对方身边抚摸着对方凸起的小腹,结尾更是惊悚的一百八十度大逆转在观众脸上怼了一个她脱光衣服装进装满水的巨大容器的画面——直到这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她蹩脚的日语突然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原来她不是纯种的日本人,它是被杀母取婴的中国人,只不过被恶魔石井四郎洗脑做了日本人的帮凶,来迫害同胞。我大概可以模糊地感知到,电影是想在更深层次上去描绘日本军国主义的邪恶,你看,他们不仅虐杀中国人,还要把被虐杀的中国人的后代洗脑成他们军国主义扩张的工具。
但在诸多人物行为逻辑冲突的背景下,缺乏历史细节的硬伤被进一步放大,于是观众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1945年被抓进731的囚犯顿顿都有白米饭和配菜,以及饭后水果,女性还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待,每餐多得一个煮熟的鸡蛋。电影原本是打算以此展示日军的虚伪,面上给你吃好喝好,其真实目的是要你快速恢复健康好做人体实验。
类似这样的,电影里给了大量的镜头来展现日军的虚伪,却对虚伪被戳穿的部分展现不足,当然这里面有为了上映的综合考量,比如部分实验过于血腥无法完整展示,而这也引出了另外一个非常拧巴的点,《731》对于血腥尺度的把握。
全片对于血腥试验场景的展示并不算多,这应该是有意而为之,如孕妇被解剖的画面,只展示了盖着白色布单的上半身,没有将镜头下推到鲜血淋漓的腹部。这就显得另外几个着重表现人体试验的画面异常扎眼了,如给特写将血肉从活人的手上剥掉,将冻碎的胳膊敲掉,其中有个日本兵被感染鼠疫的老人拼死一口咬到出血,同伴为了防止感染外泄,直接挥刀砍掉他左胳膊的画面,惊的我差点儿从椅子上跳起来,如此血浆喷涌的姿态深得暴力美学爱好者昆汀真传。
因为731所承载的历史太过繁杂沉重,而优秀的文艺创作范本又过稀少,想把所思所想一勺烩,很难有模板用来借鉴模仿,这就使得整部影片在立场和态度上完全过关,没有带出前十年某些导演特有的反思情节,去展现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良心发现,赞颂某种遗落的人性光辉。但主创为了能实现自己的充分表达,不得不借用大量的视觉符号,影片从头到充斥着各色视觉奇观,为此影片的现实性又再一次地让道。
而这恰恰是抗日题材主旋律作品的大忌,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涉及民族情感的类型片中,现实性应该被放到首要位置,整体的叙事基调要向严肃靠拢,而不是一股脑堆砌视觉符号,又或者忙于解构。
也许等到有那么一天,当我们拍摄的抗日题材的作品足够丰富,丰富到像西方讲述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一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几代人,成为盖棺定论、毫无争议的常识时,《731》这样在艺术表达上“大胆创新”的作品才能更有生存的空间。
影片最华彩的部分在片尾曲,当孙楠的歌声响起,荧幕黯淡下来,一段段现实中731遗址的画面和电影里复原的画面相对比,随后出现那些曾在731服役的日本兵的访谈,他们已经白发苍苍,用平静的口吻讲述着当年在东北做人体试验的过往。
眼下,如实的、真切的记录发生的过一切,更为重要。